第十五章 有時候重點不在於“說了什麼”,而在於“怎麼說”

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說法,帶來的觀感,可千差萬別。

一個人“說了什麼”,淺層次的理解,就是那句話;

深入推敲,要結合當時的環境,對方的肢體語言,表達方式,表達語氣等等,綜合後才能去理解這句話。

而漢語尤其明顯,漢語屬於在人與人對話過程中,只要慢慢說,就可以根據對方的態度變化而隨時拐彎的那種語言。

舉個栗子吧~

“老王,好久沒見啊,你聽說了嗎,老李升職了,他可真厲害啊,纔來公司一年吧,就獲得老闆如此賞識……”

如果此時,看到對方的表現是肯定的,你也許就順着說“……,真是佩服他啊,好想找個機會去向他取經一下。”

如果此時,看到對方是一臉的不屑,你也許就會反着說“……,估計他來頭不簡單啊,這有背景的就是比咱們苦幹的強。”

是不是話風說變就可以180度直接轉變?

他人要同你陳述一件事的時候,話語主題自然是事件本身,但如何表達出來,就足見他的用心了,只有體會出他爲何要這樣說,才能真正理解他想向你表達的是個什麼意思了。

這也就是爲什麼同樣的事情,從不同的人口中說出來,版本往往多樣化,想要去僞存真,就要剔除掉他們各自的立場和用心,才能一窺事件真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