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蒙克:爲現代人焦慮“吶喊”的挪威表現主義畫家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1944年1月23日),挪威畫家。他的作品《吶喊》已經成爲世界藝術最具標誌性的形象之一。

畫家之所以能創造出如此獨樹一幟的藝術形象,與畫家的成長與生活經歷高度相關。

疾病、喪親之痛,以及對家族精神病史的恐懼給他的童年蒙上了陰影。

在奧斯陸皇家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蒙克在漢斯·傑格爾(Hans Jæger,挪威作家、哲學家和無政府主義政治活動家)的虛無主義影響下,進入了挪威的波希米亞羣體,開始了他的“靈魂繪畫”階段,深入挖掘自己的情感和心理狀態進行創作。

於此,形成了他獨特鮮明的風格。

旅行以及社交給蒙克帶來了新的影響和靈感。

在巴黎,他從保羅·高更(Paul Gauguin)、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和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那裏學到了很多東西,尤其是他們對色彩的運用。

在柏林,他遇到了瑞典劇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並給劇作家創作了肖像畫。而當時蒙克正在着手創作他的重要組畫《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描繪了一系列深刻的主題,比如充滿愛、焦慮、嫉妒和背叛。作品包括深深地沉浸於自然的主題《風暴》、《月光》和《星夜》,以及揭示愛的陰暗面的《玫瑰與阿美莉》和《吸血鬼》。

《吶喊》是在克里斯蒂亞尼亞(奧斯陸舊名)構思的。

據蒙克說,他在日落時分外出散步,“聽到了大自然發出的巨大的、無限的尖叫”。

這幅畫痛苦的表情被廣泛認爲是現代人的焦慮。

隨着他的聲名鵲起,以及財富的增長,他的情緒狀態並沒有保持穩定。

1908年的一次精神崩潰,迫使他戒酒。

好消息是,克里斯蒂亞尼亞的居民越來越喜歡這位天才畫家。

於是,他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克里斯蒂亞尼亞的博物館裏,心情也有所好轉。

他的晚年是在平靜和隱祕的工作中度過的。

儘管他的作品在納粹德國被禁,但大部分作品在二戰中倖存下來,爲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在公衆號後臺回覆“666”,免費下載《袁騰飛講歷史》視頻全集。

在公衆號後臺回覆“555”,免費下載《娛樂圈演義》1000頁+epub格式電子文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