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花钱?

​01

前一篇给大家分享了《培养孩子攒钱的6个技巧》,这一篇带大家一起来聊聊,如何教孩子花钱这件事。

那,孩子花钱还需要教吗?

估计很多家长看到这个问题,都会觉得很奇怪,花钱还要父母教?你做亲子财商的不好好教怎么赚钱还教花钱?

如果你有以上的疑问,那么这篇文章很合适你,请看下去。

孩子花钱需要教吗?

答案是肯定的。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理智消费,还是盲目的买买买呢?是希望他能够认清产品的价值,还是无所谓买回来的东西是否合适呢?

我们的孩子每天被各类营销广告绑架。无论是手机游戏,还是其他的直播,背后都有几百个产品人日以继夜的加班,就希望能够让消费者不断地买买买,看看过去的双十一,你是否也参与了这个十几亿的项目呢?

专家在很早以前就发现,小孩子很难分清广告和电视节目的区别。但令人称奇的是,营销专家总能找到无数种方式将信息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从公众媒体,到网站,到苹果手机,甚至到教室里。

从针对成年人的大脑研究中可以了解到人们购物的意愿是多么强烈。从对研究对象的颅内影像扫描中可知,当他们看到购物环境时,他们大脑的某个部分会突然活跃起来。

02

好消息是,即使在这种广告铺天盖地的情形下,我们也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做出更好、更精明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经常调整我们对于明智消费的设想。比如说,尽管我们可能相信,拥有很多选择是件好事情,但心理学家发现,拥有大量的选择不仅令人很难做出决定,而且做出的决定可能还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设想一下,面对今天中午吃什么时做选择时那种痛苦的情形吧~~~)

另一方面,即使是有限数量的选择,我们都会感到很苦恼,因为研究显示,包括人的情绪、回忆、朋友、天气等在内的所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如何花钱。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引导我们的孩子变成精明的消费者。他们的购物行为不需要每次都很完美,只要大部分时间足够好就可以了。帮助我们的孩子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因为他们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购物行为。

还有一个好消息,大部分孩子经过引导会很快就会对于广告人的观点变得半信半疑,或者至少他们不想被这个广告人所愚弄。强调孩子发自内心的不被操控的本能,可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能够对金钱独立思考的人,成为一个独立的消费者。

03

3-6岁的孩子:把握好孩子在消费时的方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年纪小小的,讨人喜欢,但是他们已经是消费主力军之一,拥有明显的消费意识和强烈的消费欲望。下面的几条建议可以引导你的孩子在丰富的物质世界里翱翔时把握好方向:

一、区分“想要的”和“需要的”

那些我们必须买的东西和那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两者的区别听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孩子却不能分清楚,他可能在逛面包店时发现自己需要这个蛋糕杯。

只要了解了两者的区别,就为我们做出明智的购物选择打下了基础。所以,在百货商店里购物的时候,你可以引导孩子分清哪些是他真正想要的,而哪些是他真正需要的东西。

比如,我们需要牛奶和苹果,我们想要巧克力奶和奥利奥。当他沿着购物通道选择的时候,问下自己这是想要的还是需要的。只把需要的东西放到购物车里,想要的东西留在货架上,偶尔买上一两件想要的即可。

一旦你的孩子掌握了其中的区别,这个游戏就变得更加微妙了。衣服当然是孩子的必需品,但是有蜘蛛侠头像的雨衣就是他想要的东西了。

二、不要迷信广告。

现在的广告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而且非常有效的。斯坦福大学对63个3~5岁的孩子进行了测试,从5种食品中挑选两份完全相同的食物给他们。两份蛋糕,其中一份用麦当劳的包装袋包装,另一份则没有。当实验者问孩子们喜欢哪份食物时,孩子们一致选择有麦当劳包装袋的食物——无论里面包着的是胡萝卜还是鸡肉块。

打破广告巨大影响力的一种方式就是直截了当地跟孩子说明:“不要相信从电视上或者网上看到的内容,尤其是广告。”

下一次,当你们一起在电视上看到了苏打水的广告时,你可以这样说:“那家公司靠卖给孩子苏打水赚钱,所以他们假装苏打水会让人们喝起来感到幸福。这太有趣了,也太搞笑了,这样的广告就是想骗你。”

你还可以继续解释,代言广告的都是演员,他们说的广告语都是事先由工作人员幕后准备好的台词,而且广告利用明亮的颜色和轻快的音乐,让你联想到一喝苏打水就会很快乐。你也可以给孩子上一节更精心的小课:让你的孩子做麦当劳包装袋试验或其他品牌的测试

三、不要逃避需要你拒绝的场面。

很多父母担心带他们的孩子去商场,担心孩子在商场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大哭大叫。但是,如果真的遇到那种情况,咬紧牙关,就让他们哭去吧。逃避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会让这个问题一直存在。

事实上,在这样的情形下,经常是父母比孩子还要痛苦,因为其他的人都在盯着看热闹。更糟糕的是,父母在拒绝给孩子买那些物品之后,父母自己也会感到愧疚或者遗憾。 

如果你的孩子黏在超市地板上,大声哭喊着要买麦片,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沿用之前的游戏规则,判断这麦片是不是必需品,然后再带孩子走出超市大门。

限制无休止的唠叨,限制看电视时间。电视是孩子看广告最主要的渠道,而且可以说是罪魁祸首。但是近几年来,电脑宣传页和智能手机直接把广告推送到一张张小脸面前,无论他们是在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还是玩在线游戏。这些广告对孩子来说特别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常常伪装成游戏,或者添加了许多人机互动的设计。

市场营销人员知道,把广告推广出去的秘密就是,要用广告吸引孩子,由孩子去说服他们的父母——这就是营销人员所使用的“唠叨因素”。

毫无疑问,研究人员调查了孩子的购物习惯对他们妈妈的影响。如果孩子在购物时发现了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比如小猪佩奇、海绵宝宝等,他们很有可能央求他们的妈妈去购买带这些卡通人物包装的物品。(其实成年人也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漫威的周边,此时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儿科研究院呼吁2岁以下的儿童不要看任何带显示器的电器。(这也包括在你女儿哭闹的时候,不要给她手机来分散注意力。)当然了,更不能在孩子的卧室安装电视机,你自己也不能每天都坐在电视机前。有一项研究发现,父母看电视的时间对孩子看电视的影响最大,比家庭是否给孩子的看电视时间设限或是否在孩子的卧室安装电视的影响还大。

04

7-12岁的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这个阶段,各种营销广告和同龄孩子的压力形成合力,影响你孩子的消费观。

你的任务就是利用以下重要的技巧帮助你的孩子远离这些影响。

一、不买就是不买。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缠着你买玩具、糖果或游戏机,你以前都拒绝给他买,但你常常会为这种内心产生的强迫症感到愧疚,实际上,你把自己深深陷入人肉自动贩卖机的陷阱里了。

你的孩子认为,如果他总是“玩这些把戏”(比如说,去你那里磨耳朵或者哭闹),最终他总能得逞——至少有些时候可以实现,那么他会不停地这样做,直到你买给他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说到做到很重要,你不但要认为应该这样做,而且不能半途改变自己的做法。尽管你的孩子开始可能会哭闹,但是从长期来看你也是给他减少负担,他不需要费力气去央求你永远不会买给他的东西。

如果他知道哭闹没有用处,他再看到糖果店的时候就不大可能故技重施,大哭大闹。他还能学会做出明智的购物选择,买东西要深思熟虑,而不是突然心血来潮或者图一时痛快。

二、买东西先看价格、无论是多小的东西。

想问一下自从无现金支付成为主流以后,有多少人买东西还会特别关注价格的呢?是否经常到超市买到一堆看似很有用,却发觉到头来都没有用过的物品呢?你的双十一都买了什么呢?想想,如果大人是这种消费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又会是什么呢?

所以,教孩子消费的时候,在买东西之前,一定先看价格。尽管大部分的成年人知道买东西前看商品价格的重要性,但是孩子不是天生就具备这个习惯的。这时候,家长可以试一下“现实查验”秘诀,就是在收银台看到最终计价时,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训练下孩子。

通过这种方式,当你估算出购物车里的物品大约值100元,而实际上花费120元时,你就要在离开商店前再核实一下你的购物小票。

三、保存好购物小票,询问是否可以退换货。

的确,这条原则对成年而言非常普通,但是对孩子来说就像指南针一样,他们习惯买了残次品之后忍气吞声。

所以,你可以让你的孩子早点养成这个习惯:一定要拿好购物小票,如果购买了什么值钱的物品,一定记得将小票保存一段时间(一直保留到超过保质期),并询问商店店员有关的退货的相关规定。(如果你在线购买商品,需要询问是否还要自己支付退货时的运费。)

四、如果可能,让你的孩子自己做出艰难的选择。

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其他同学想什么、穿什么、买什么都会对他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比如有位名叫汉克的父亲说:他从小就穿打折商店的低价套头衫,在同班同学面前都擡不起头来。所以,当他的儿子11岁,要求开始穿帅气的T恤衫时,汉克非常理解孩子那种难以融入群体的痛感。但是,他也不想让他的儿子陷人误区,以为只有买最贵的衣服才能融入班级。他决定给他儿子一张运动品商店的礼品卡,让他自己决定,是要花光所有的钱去买他想要的一件T恤,还是花一部分钱买中等价位的衣服,再用剩余的钱买一个篮球。最后,他的儿子选择了一双不贵的鞋子

“他希望通过一双最炫酷的鞋子来抵抗其他孩子给他带来的时的压力,同时,还可以有余钱买其他他想要的东西。”汉克回忆说。

五、向孩子解释你为什么买你选的物品。

与其担心你的孩子看到你购买电视或者汽车的大单子,认为你花销超标了,不如就直接让他参与你的购物过程,让他了解你是怎么做决定的,他或许还会给你出谋划策呢。比如“我们选择厢式旅行车而不是运动型多用途汽车,是因为前者可以载更多人,而且油耗更低,也环保”。这样的解释就是强有力地进行消费习惯培养的例证。

通常情况下,你向孩子解释这些购物选择时,你所强调的内容就直接反映出一个家庭重视或在意的选择。下一次你们一起购物时,给他看几款你想买的同类物品,说明价格的不同。然后,告诉孩子你最终选择某样物品的理由。比如说,你为什么买普通品牌的酸奶,却不会在全家钟爱的沐浴皂上吝啬。

六、让孩子参与做全家预算。

一位叫乔伊斯的妈妈,很清楚地记得当她还是个小姑娘时,她就知道什么事情需要优先、也更为重要。当她10岁时,她真的很想买一辆自行车。她的父亲拿了一张纸,并画了一张表格,列出他们家的必需品(比如食物、房租、日常衣服等)的花费,在未来能够保障他们生活的保险上要花多少钱,需要给车加油花多少钱,等等。很明显,如果他们再计划一起度假、买辆自行车的话,就所剩无几了。她父亲让乔伊斯来帮爸爸妈妈决定,他们究竟应该选择全家露营,还是给全家买几辆自行车。

如果可能的话,你也可以跟孩子开诚布公地讨论,决定家庭花销时的取舍。

七、让你的孩子体验购物不满意的情境。

达芬有一次在百货商店的货架上看到之前广告里的一套儿童化妆玩具,就毫不犹豫地给她的小妹妹买了。她很兴奋,因为这是她第一次用自己的钱给别人买礼物。但是当妹妹在生日会上打开这个玩具时,达芬沮丧地发现,化妆试管、眼影盒和粉刷都是劣质的塑料制品。

为了安抚她,达芬的父母本来打算给达芬一笔钱,让她重新给妹妹买一个玩具。但是他们明智地做出决定,带着购物小票和礼物回到商店申诉。达芬向商店经理解释,她看过的商品广告和包装盒上的图片都显示她买的是正品,商店经理同意给她退货。

她的父母还建议她给厂家写信,投诉产品的标签没有标明材质,达芬的确写了信,还收到厂家邮寄来的购物券,可以用来购买该厂家的其他玩具。(或许对玩具公司来说这可以算作公共推广的费用,但是对达芬来说太出乎意料了。)最重要的是,当时生日会上的情绪崩溃竟然转变成一种家庭共同维权的荣耀。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本能地保护孩子,让他们避免经受失望、伤害,以及粗鲁的商业社会的踩躏。但是,这都不会帮他们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八、知道你的孩子在网上买什么,在哪里买。

这样做,既能保护你孩子的个人信息,又可以让你及时发现问题,免受“洗劫”。

像苹果或谷歌这样的著名公司都已经陷入各种麻烦,很多父母投诉它们提供免费下载的小程序,要求孩子在下载后花钱买虚拟货币用于游戏通关。这些小程序要求孩子在首次购买时获得父母的信用卡授权,之后孩子再次购买时则不再需要父母再次授权。结果就会造成孩子在这些小程序内的消费可能高达几百甚至几千美元。

许多智能手机的供应商允许父母使用他们自己的设备,批准孩子在小程序上购物,或者限制孩子在手机或电脑上的购买冲动。父母也可以从他们的账户里取消购物信息,这样,孩子要完成任何购买行为必须手动下单。

如果这些方法都不奏效,你的孩子挥霍了你大笔的资金去喂养虚拟宠物,你要坚决取消线上支付的权限。最重要的是,你要了解你的孩子是在哪些网站流连忘返。

错误的消费观念会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没有正确消费观的孩子,一旦失去父母及亲属的经济供给,便无法维持已经习惯的巨额开销,很难在社会上继续生存下去。家长爱孩子的心无可厚非,但更应该引导孩子理性消费!


推 荐 阅 读⬇⬇
培养孩子攒钱的6个技巧
与其把孩子财富留给孩子,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
你是否选择了富有?
未来比“文盲”更可怕的是“财商盲”
为何要帮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孩子理解金钱的内在涵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