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基礎考試一些題目分享

簡述CMSA/CD的工作原理。

  1. 當一個站點想要發送數據的時候 會查看其它的線路是否在傳輸數據 監聽網路是否空閒
  2. 如果線路忙 則進行等待 直到線路空閒. 如果線路空閒 站點則準備要傳輸的數據
  3. 在傳輸數據的同時 一樣監聽網路 確定了其他站點不在傳輸數據才繼續傳輸數據可能同時好幾個站點同時檢測到了線路空閒然後同時傳輸數據 如果同時的傳輸數據 則會產生衝突 若無衝突就會直到傳輸完成
  4. 若發生衝突 就會立即停止發送數據 但是要發送一個加強衝突的jam 阻塞信號 告訴其他的的站網路發生了衝突 然後 等待
    一個隨機的時間 並且線路空閒 重新發送數據

論述五層協議

  1. 應用層: 體系中的最高層 通過應用進程間的交互來完成特定的網路應用 定義了應用進程之間的通信和交互規則 爲網路用戶或者應用程序提供服務

  2. 運輸層 : 負責向兩臺主機中進程之間的通信提供數據服務 提供端到端的透明的 可靠的數據服務 協議:
    傳輸控制協議TCP
    用戶數據報協議

  3. 網絡層: 提供建立 維護 終止網絡連接的手段 把上層的數據組成數據包在節點與節點之間傳輸 並且控制路由控制與擁塞控制

  4. 數據鏈路層: 把網路層交下來的ip數據報 組裝成幀 建立兩個相鄰節點的數據鏈路 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在信道上進行無差別傳輸 並進行數據流量控制(如果發現數據出錯就丟棄這個幀)

  5. 物理層: 傳輸的數據是比特 在物理的信通上傳輸最原始的數據比特流 提供建立 維護 與拆除的物理鏈路上各種的傳輸介質 通信接口特性

交換機與集線器的區別;

  1. 交換機獨享帶寬 集線器共享帶寬

  2. 交換機工作在osi 數據鏈路層 集線器工作在osi 的物理層

  3. 交換機可以隔開衝突域 不能隔離廣播域 一個端口一個衝突域 所有的端口一個廣播域 集線器是一個端口一個衝突域 一個端口一個廣播域 都不能隔離

  4. 交換機傳輸的是數據幀 集線器傳輸的是比特流

鏈路層的3個基本問題:

1 封裝成幀
2 透明傳輸
3 差錯檢測

(1)“封裝成幀”即幀定界,它是指在發送幀時發送端的數據鏈路層在幀的前後都加入商定好的標記,使得接收方在收到幀後能根據這種標記識別幀的開始和結束。若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會使得接收端不知道一個幀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也不知道該在什麼地方結束。
(2)“透明傳輸”是指通過字節插入或比特插入等機制時的數據鏈路層傳輸的數據的比特組合不受限制。若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會使得接收端在判斷幀的邊界時出現混亂。
(3)“差錯檢測”指採用某種機制在發送的幀中按照一定的規律設置若干個冗餘比特,讓接收方對收到的幀能夠檢查或確定是否有傳輸差錯。若不解決該問題,接收端就會把有傳輸差錯的幀交付給上層,造成上層的負擔。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A. 按網絡拓撲結構劃分:有總線型、環型、星型和樹型等 
B. 按網絡覆蓋範圍和計算機間的連接距離劃分:有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指標:

  速率 帶寬 吞吐量 時延 時延帶寬積  往返時間 利用率

最早出現的計算機網絡是:ARPAnet

數據報操作特點的是:

每個分組自身攜帶有足夠的信息,它的傳送是被單獨處理的
在整個傳送過程中,不需建立虛電路
網絡節點要爲每個分組做出路由選擇

僅供參考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