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之“因式分解”

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數學亦如此。

最近,繼疫情後的返校,學生們回來,學習參差不齊,處於數據的極端。最近一直在複習因式分解,但每次課堂的小檢測結果,都讓人寸斷肝腸,心情一直“烏雲密佈”!…

在此背景下,今天又開啓,第二次講解“公式法解因式分解”。公式除了熟記於心,就是會“套用”。

何爲“套用”?

處於十二三歲的小朋友,估計頂多明白“比葫蘆畫瓢”,對於模糊的概念,模糊的腦袋,總是難免出錯。公式就在眼前,可總是越走越遠…

氣急敗壞之下,有了如下板書,重點講解“用平方差進行因式分解”

劇情回顧—

老師:同學們,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是什麼?

生:

老師:什麼時候因式分解用平方差公式?

生:第一,多項式是兩項;第二,都是平方項;第三,平方項的符號相反。

有的同學背的很好,一旦“真槍實戰”,就嚇出原型…爲了讓同學們再深層理解,於是我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同學們大笑。我繼續說,“此a不是a,它可以是一個字母a,也可以是一個單項式,還可以是一個多項式”

師:我們來看,今天的檢測題

詢問用什麼方法解題,都知道了是“平方差”的公式法去解

師:這裏的a是誰呢?b是誰呢?

大部分同學一聽,就開始蒙圈…

師:4(x-2)^2可以寫成誰的平方

這個問題都知道,

這個時期的學生對於感知覺,發展的很好,於是,我拿出三個顏色的粉筆,第一數的平方的底數,我用紫色表達,第二個數的平方的底數用藍色表達。這才讓多數同學明白點什麼。

最後, @哦哦哦 寫完,因式分解部分結束,出現了中括號,當然要把中括號內給化簡。可有些同學就是不明白,爲什麼這樣做,有些同學因此頻繁出錯。

於是我想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數學是一門科學,對於每個事物和對象都要求精準嚴格。比如,今天發校服,我的任務是把校服發到手裏,我發給你們衣服,你們收到。這個就結束了,是吧?”

生:“嗯嗯”

師:但是,發校服,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我每件衣服整理好,整整齊齊的再發給你,這個過程也是叫“發校服”,但我做的更精準了。

此時,一臉困惑的同學們,晴空萬里。

師:所以,我們要把因式分解後的中括號的多項式給簡化。

做到最後用筆一圈,“此山還是此山”



另外一個板書,屬於跟蹤訓練了。效果不錯!做到後半截我說,因式分解,“不要輕易放手”,最後檢查結果是否分解徹底。也就是我說的後奏曲。做題如音樂演唱會,有前奏和後奏。前奏,是對題目分析,什麼樣的結構,有幾部分組成,適合用哪種方法去解題。後奏就是,對每個括號內的多項式再觀察,檢查是否能再分解。

今天解說到此,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