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貫徹個體生命的合作

這本書,前段時間由心理學專業的朋友推薦。我讀的是曹晚紅的譯本。早早已經看完,卻礙於拖延症一直沒有分享。部分內容如“社會感”、“奉獻”聽起來確實很雞湯,一秒鐘被拉回90年代小學思想品德課 --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要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除去這些肉麻得直掉雞皮疙瘩的段落,作者整體的邏輯和觀點還是可取的。畢竟這本書已經出版了100多年,而經過歷史淘洗,它的很多理論放在如今仍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而且,我認爲“奉獻”的出發點是爲善,是正確的。只是這個口號已經喊了70多年,它已經從最初會議講堂裏的“振奮人心”淪爲茶餘飯後的“調侃笑料”;而那些堅定的實踐者,也從鉛字報紙中熠熠生輝的“人民英雄”淪爲如今網絡潮評中的“逞能傻X”。貓毛更認爲,是這段令人失望的歷史賦予了“奉獻”一個錯誤的定論。我們不該因爲沒有正確使用這項“工具”,而認爲它是不能行使功能的“廢銅爛鐵”。

即便不能接受,也可以戴着有色眼鏡來看《自卑與超越》裏的“奉獻”。萬不該一葉障目得將它歸類到“洗腦雞湯”,唯恐避之不及。因爲,能在歷史的更替中保留至今、屹立不倒,一定有它不可替代的閃光點,其中,貓毛對阿德勒的“合作論”相見恨晚,也認爲每個人熱愛生活的人都不該錯過。

1. 書籍簡介

《自卑與超越》的原名爲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作者爲奧地利心理學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創始人。我和很多人一樣,讀完這本書之後最大的驚異 -- 爲什麼中文名是《自卑與超越》?整本書都是以“合作”爲主題,十二個章節的內容裏,恐怕只有一個章節談論到“自卑”。這樣以偏蓋全的命題方式放到應試教育的考試中,應該要判爲“跑題”的。或許,“自卑與超越”更能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滿足焦慮青年的飢渴需求,因而爲出版商帶來更好的銷量吧。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每個人的三觀都是在個體經歷中塑造的,而每個作家的作品也因此常帶有強烈的個人經歷色彩。阿德勒作爲一個醫生出身的心理學家,擁有一個不太普通的童年 -- 從小駝背、行動不便,曾經患過一場差點死掉的惡病。這些經歷給他的影響也都體現在了他的作品裏 -- 強調“4-5歲時早期記憶”的重要性,強調身體缺陷帶給兒童的影響。其中或許有所偏頗,我認爲也是人之常情。因爲讀別人的作品,總該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對待,無論創作者是業界名流還是市井小卒。

2. 內容概括

《自卑與超越》總計十二章,第一章直扣“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的主題,提出“我們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現實被我們所賦予的意義”,直白點說,快樂也好、悲傷也罷,事實就擺在那裏,我們爲事實賦予什麼樣的意義,決定了我們獲取什麼樣的感受。每個人都有其賦予生活的意義,其中隱藏有個人的優越感目標。然而,喜怒哀樂是人生常態,倘若某些人的生命經歷總是被陰霾掩蓋,便應該嘗試從自己賦予生活的意義中debug。第二章講解了心靈與肉體的關係,內容有些抽象;第三章終於談到了自卑感和優越感:自卑感本身並不是變態的,因爲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結,它甚至可以被認爲是一種“美德”,因爲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爲基礎的。第四章-早期的記憶、第五章-夢講得更多的是阿德勒心理治療中的典型案例,可以給心理諮詢從業者借鑑。

第六章到第十二章便是從"家庭"、"學校"、"青春期"、"犯罪及預防"、"職業"、"人及其同伴"、"愛情與婚姻"7個方面講解我們爲何應該重視和增進合作。7個章節就像是個體人生的7個階段:嬰孩->兒童->青春期->成年->職業選擇->生活社交->婚姻。阿德勒將困擾成年人的職業、社交和婚姻的問題,看作是合作能力欠缺的表現。然而,合作能力同樣需要學習和培養,正如同我們不可能奢望一個從未學習過地理的孩子通過一場地理課的考試。因此,阿德勒從很多地方都有強調家庭培養孩子合作意識的重要性,尤其是母親和孩子合作的技巧。考慮到家庭教育的侷限性,阿德勒又將學校看作孩子接受“合作教育”的第二次機會。

3.個體合作的重要性

《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更多得是從“必要性的層面”講“合作”,即“缺乏合作”對個體有什麼樣的影響:我們生活在不能自給自足的社會里,不可避免得和身邊的一切人打交道,孤立羣體便等於孤立自己,而孤立自己便舉步維艱。

倘若一個成年人無法通過合作的方式在社會中獲取值得信任的友情,同時很難確定自己的職業(無法通過合作的方式在社會分工中定位自己的價值,獲得生活的保障),通常他的家庭也是破敗不堪的。他們在遭遇生活的挫折時,更容易通過犯罪、精神失常、或自殺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些都是面對問題的錯誤方式,但對這些人而言,卻也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法。

而倘若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非常甜蜜而融洽,他在工作上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的交際範圍寬廣而成果豐碩。我們可以據此斷言,這樣的人必然會感到生活是一種富於創造性的過程,生活中充滿了機會,他可以和身邊的愛人、朋友合作解決一切問題,生活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

因此,“合作力”是一項被我們的教育所忽視的能力,擁有它卻能夠以一種間接的方式,有效得提升每一個人的社會體驗。

4. 集體合作的重要性

貓毛想脫離《自卑與超越》的個體角度,從“充分性的層面”略談“合作”,即“善用合作”對集體有什麼樣的影響:一句諺語總結-“衆人拾柴火焰高”。貓毛這裏講集體合作簡直就是班門弄斧,因爲合作對集體的影響是直接性的、顯而易見的,身邊總總都是例子。然而,我們在社會活動中卻很少能夠主動得產生“合作意識”,或者說選擇正確的“合作方式”。

例如,計算機剛剛開始發展時,很多人認爲它應該是一項屬於科學家的工作。因此,一個重大的研發項目應該由一羣專業訓練的計算機精英共同合作完成。另外有一羣人持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爲每一個項目應該對外公開,招募任何對它感興趣的任何人來爲它的發展做貢獻。幾十年的發展到如今,我們看到持後者觀點的開源項目在計算機領域的發展更勝一籌,linux 和 python 都是很好的例證。因此,同樣是合作,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的不同對結果也會產生影響。以上“精英式”的合作方式更像是將一羣人集結成一座孤島,而現實中的我們越來越傾向於將更多人聯繫在一起,讓每一個人參與其中,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方式奉獻自己。同樣以程序員舉例,當自己在開源項目中的奉獻被採納時,內心也定是欣慰和充滿成就感的,這是他能力的證明也是他引以爲傲的價值體現。

因此,集體的成就需要更廣泛的個體參與合作,我們“迫切”需要那些能夠正確促進人類合作的方式存在:例如,阿里巴巴讓買家和賣家的交易更容易;騰訊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便捷。想到這裏,貓毛不由得對“合作”二字產生深深的敬畏感。同樣得,成功的合作也需要個體積極的奉獻意識,貓毛認爲,這裏的奉獻指的是“社會價值”層面的奉獻,它可以是無償得做一項自己能力所及的公益項目,也可以是出色得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但最不應該的是,僅僅出賣自己的“個人財富”和“個人的生命”,例如慈善捐款和救人獻身等行爲,它們只能被稱作“膚淺的奉獻”,因爲它們最簡單,也最敷衍。

5. 貓毛結尾

一本好書,不僅要邏輯清晰得闡述觀點,更應該激發讀者的共鳴和觀點之外的思考,我認爲它都做到了。整本書讀來,沒有明顯的邏輯漏洞,舉例也讓我感覺心服口服。

不得不承認,貓毛在閱讀這本書期間,被“合作論”深刻洗腦。不過這裏,我不認爲“洗腦”是一個貶義詞。因爲它代表你開始接受一個新的觀點,開始增加自己的意識複雜度,而只有自己的意識足夠強大和複雜,纔有能力識別“惡意觀點”並免於它的攻擊。同樣得,我也不覺得“奉獻”這個主題很雞湯,因爲我們確確實實在幫助別人和貢獻自己的價值時,可以感受到一種情緒的正反饋 -- 那是生命的滿足和快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