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华《第七天》

《第七天》以主人公杨飞死后的七天时间为逻辑来叙述整个奇幻而又真实的故事。余华以虚写实,颇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总观整个故事结构,余华巧妙的运用时间的转换,赋予主角杨飞“侦探”的形象,一步一步的解开故事里每一个死亡背后的秘密。这些秘密串联起整个故事线,主人公杨飞在解密过程中既剥开了现实残酷的一面,又在解密的过程中收获了温情。《第七天》属于新世纪的文学,在纯语言文字的表述上有其时代烙印,而在语言文字的穿透力上则表现出很强烈的先锋色彩。这让每一个读者能够在“冷色调”的叙述中,感悟出属于自己那份超现实而又温情的阅读体验。

用文字抵抗现实

在小说最后的叙述中集中体现作者透过文字撞击现实的意图。“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即‘死无葬身之地’。”在“死无葬身之地”的净土里,每一个死去的人都可被宽恕。

小说描述了杨飞死后七天的所见和所闻。小说每一天都有一个故事穿插,还有人物的轮转。第一天,主要是引出小说第一主人公杨飞。杨飞的出场,其实细细品味,颇有一些荒唐的感觉。其实主人公的出生就显得有些荒唐,一个在火车的厕所中诞生的小孩,掉落在铁轨上,被一个铁道工人拾起并抚养成人。他奇幻的出生,也改变了他养父的一生。小说的开头叙述主人公杨飞接到通知要赶赴火葬场火化,这里并没有交代他的死因。余华用极致夸张的手笔来摹写这种死后的环境状态。像做梦一般,一觉醒来,你已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也正是主人公没有被火化,才有后面的故事。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爱情,自己的亲情,还有社会生活的点滴才能被展现出来。在第一天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描写,就是关于火葬场设立vip区域,选墓地和穿寿衣的一种攀比描写。这种描写虽有意讽刺,但我觉得更多是消融了小说里传递的紧张气氛。当然,关于火葬场,里面的很多细节为下文都做了十足的铺垫。

故事的发展基本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

第二天,主要讲杨飞前妻李青的故事。李青是一个职场女性,有自己的追求。但她的婚姻却是不幸的。她抛弃杨飞追求野心嫁给了一位有发展前途的男人,结局是丈夫外遇,自己的商业坍塌,从而离开了世间。

主要讲了杨飞小时候的故事,神奇的出生,让人觉得有些荒诞。但是这些都被他的杨父杨金彪的爱和善良给消解。虽然后来杨飞真正的家庭找到了他,但他以发现他早已不属于这个家,值得他守候的是他的养父杨金彪。还有给与他们帮助的杨月珍一家,世间的温情在这一天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让我心痛的是这温情只是暂时的,被世俗常规给予悲痛的结局。致使他们在死去之后再遇。

这一天主要讲鼠妹,张刚,李姓男子的故事。其中鼠妹的故事让我很动容。一开始并不能接受鼠妹有些任性的爱和闹性子的意外的死。直到故事的延续,真相的解开。才发现她作为一个底层的打工妹,很多时候我们都被这个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所掩盖,而没有真正的走进这些底层的鲜活的生命。

这一天讲了小敏,黑纱男子的故事。小敏在废墟上等待父母回来,可她却不知道她的父母正埋在废墟之下。生与死的隔离是无法用距离来衡量的,它是沉重的。

主要讲肖庆和伍超的故事。伍超,作为鼠妹的男朋友,在底层混的一个有上进心的男人,当他遇到了鼠妹之后,他把他的一生给了爱情,而不是生活。这种爱让人心生同情之心。

故事到了第七天,“死无葬身之地”的“人”给鼠妹净身,然后鼠妹和杨飞去了火葬场火化,伍超最后还是没有在死后见到鼠妹。总是那么遗憾,就像这荒唐的一生一样。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和不经意的话而错过了彼此,这一别竟无告别之时,死后也不允许。余华用一个冰冷的笔调来书写了一个深刻而又现实的故事。

余华的文字的穿透力很强。例如:“无论多么美好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痛也会落在昨天,一如时光的流逝毫不留情。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或许总要彻彻底底的绝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这样的文字没有浓墨重彩的雍容华贵,而是通过生活化的浇灌,文字的生命力油然而生。“我的悲伤还来不及出发,就已经到站下车。”文字的韵味总会让你越品越有“味”。在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句子和段落。再简析一句,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我在情感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紧闭的屋子,虽然爱情的脚步在屋前走过去又走过来,我也听到了,可是我觉得那是路过的脚步,那是走向别人的脚步。直到有一天,这个脚步停留在这里,然后门铃响了。”虽不曾涉足爱情,看了这段文字依旧感动。

文字组合排列成句子,然后成一段话,再汇集成一个故事。余华的这个故事有张力,有韧性。文字锋芒毕露,剑指现实,耐人寻味。

用死亡建构生命

在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中,表现了一个纯粹的活着意识即好好的活在现实的世界。而《第七天》则是以一种缅怀的姿态去寻找人生的轨迹。《活着》中的福贵经历了极致的苦难,也享受着极致的幸福。至亲之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去的同时也激发出福贵的原始生命力,让福贵成为了一位时代的见证者,给“我”讲述他的故事。而《第七天》则以主人公杨飞死后的寻找和解密,来解开世间的真情冷暖。死后亦不是想象中的冰冷,生前过得也不是那么温暖。通过《第七天》故事的叙述,让生前一切荒唐能够在死后得到消融而变得温暖。同时也能将生前的温情传递到死后的七天。余华从生的时间和死的时间中建构出生命的真谛即世道轮回,善良自会存在。这种基调的流露给予读者对生命的哲思。

余华在《第七天》的小说开头引用了《旧约·创世纪》的一段话,即“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余华也曾说:“因为第七天才是故事的开始。”在这里讲究生命的延续。在我们的传统丧俗文化中有一个专业说法叫做“头七”。死去的人会挂念生者,生者也会祭奠死者。在小说里虽然只能“人人死而平等”,但生命依旧是一个轮回,在墓地里安息,来世“人人生而平等”。体现出余华的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

总结

“在社会习俗认为合理的许多事物中间,存在着大量人们未加思索过的荒谬和非理性”。小说的结束并不是生活的结束。余华先将现实的残酷和苦难推向顶峰,而又在孤独中点燃温情的火焰。从苦难的《活着》,到谋生的《许三观卖血记》,再到死后的光明《第七天》,余华构建了一个真实且完整的世界,笔锋锋利,但又温情四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