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收麥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豫東的小學一年有四個假期,除了暑假和寒假,還有麥假和秋芒假。

麥假是一般開始於五月底,這時家家戶戶都在着手收麥事宜。首先選擇一處地頭製作單場,先把地頭的麥子連根拔起,然後鐵杴、抓口把地弄平,最後灑上些水,再用石磙的把地碾硬,單場就製作好了。之後進入割麥階段,用鐮刀把小麥從根部割斷,擺放成小堆,以便裝車,把麥拉到單場後均勻攤開,再用石磙在上面碾半個小時,再用杈把麥秸挑走,餘在地面的就剩麥子和麥康了,再用推子和掃帚把麥子麥康堆成長條狀,用木掀榋起混在一起麥子麥康,待風起時有技巧性地往上一揚,麥子麥康呈拱形充分散開,風就會把麥康吹走,麥子因密度大則直直落下,被分離出的麥子還需在單場曬上幾天,乾燥的麥子才能裝袋儲存。人們會把麥秸堆成一個圓形的麥秸垛,麥康則堆放在麥秸垛旁——在冬季,它們是主要的引火物。

新麥還需在單場曬三四天。白天攤開曬時還要不時用木掀翻翻,以使小麥能全方位曬乾,晚上堆成圓錐狀,蓋上塑料布,上面壓上杈、掃帚、推子等物,以防晚上下雨風吹。對於寶貴的麥子,人們晚上也會睡在它旁邊守着。晚上睡在單場看麥有個專有詞——看單場,看單場者一般是家中的男勞力,身強力壯,可應付各種突發狀況。每家每戶的單場總是相鄰的,既便於相互間臨時借用,也便於晚上看單場者相互照應,畢竟有人睡覺警覺,有人睡覺雷打不醒。看單場若遇到晚上下雨,就鑽進提前掏好的麥秸洞裏。兒時,我最喜歡在麥秸洞裏睡,新鮮無比。

豫東收麥期間雨水較多,而且說來就來。如果割好的麥被雨淋了,麥子就會生根發芽,造成顆粒無收。在沒有電視的年代,只能看雲識天氣。

收麥大概需要半個月。收麥完畢後還有一項重要的義務——交公糧,我最討厭交公糧,累死累活收到家的麥子爲何無緣無故拿出一大部分交給糧店,而且上交的最好的,顆粒要飽滿,絕對乾燥。每次去交公糧,都有好多架子車排着長長的隊,糧店人員用一個類似洛陽鏟的工具挨個在麥袋子上一插一抽,“洛陽鏟”就會帶出些許麥粒,他們再測這些麥粒的溼度,如果溼度達不到他們要求,交公糧者就得去找地方卸麥袋,把麥粒均勻灘開,時不時用木掀翻,然後再千央萬求地把測溼度的人員請來,待達到標準後,再裝袋裝車,拉着架子車從隊伍末尾重新排起,然後是自己扛到磅上稱重,稱好後再自己扛到糧店的傳輸帶上,在傳輸帶頂處倒入糧店大倉中。每逢交公糧,我們就大罵收公糧的人。

公糧,這個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農業稅,在2005年12月29日召開的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上被決議取消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