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之旅

時間回到2015年,一大早,我們從銅仁乘坐到梵淨山的大巴,三四十分鐘的時間,來到梵淨山腳下。

來梵淨山之前,我潛意識裏認爲梵淨山就是一座山,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也沒查找相關介紹資料,就隨同伴雲裏霧裏來到這裏。

雖是三月份,天氣倒還不錯,銅仁城裏太陽早早露出雲端,趁着天氣晴朗,來到梵淨山。

一到景區門口,便開始有人兜售雨衣,我還很詫異大晴天的,竟有人賣雨衣,這不是不合時宜嗎,突然聽旁邊的賣門票的銷售人員說:建議我們帶上一套爲好,因爲梵淨山上海拔高,天氣說不定下雨呢!我們仨比較執拗,並沒有聽進去建議。年輕人,總是喜歡特立獨行,我們買了門票,朝山頂出發。

      走進去不遠,便隨前面的遊客,走到乘坐遊運車的地點,進山可沒有這麼直接,要乘坐一段路程的遊運車,遊運車和其他景區的沒有什麼區別,只是進山的途中,風景着實讓人喫驚,路邊的鳥鳴聲引起我的注意。“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處清幽的泉水映在眼前,充盈着我的雙眼,周邊鳥兒鳴啾,泉邊綠樹成蔭,原始地貌般的風光先讓眼睛入了一次味,我確定我們即將攀登的山巒定不會掃興。

 

      遊運車在一座寺廟前停下,司機讓我們下來,參觀片刻,燒香拜佛,真有講究。我正準備蒐羅兜裏的錢,準備進去參拜。結果從寺廟走出一人,將我們仨中的應宏引進屋內,說了一句什麼,我們沒聽清,只見那人將他帶到屋內,他帶着虔誠一番膜拜後,放了香火錢,走了出來。我們也不方便問他:那人對他說了什麼,我想大概無非就是一些有緣之類的意思。

    就是我和溫柔站在殿外,瞻仰了周圍的幾座單獨的僧殿,越看越覺得深奧,那時正趕上畢業,工作沒着落,其實本想好好朝拜一下佛祖。但也正是這佛的高深,讓我產生了很多敬畏。

  想到2019年去雲南大理,在大理崇聖寺三塔,走進寺裏,遊客都可以進去拜拜,只是不能腳踩任何地方的門檻,裏面供奉有很多尊佛像,每個佛像都很有講究,有不同的意義。十指放於胸前,祈求禱告,會感覺靈魂得到釋放,世間所有的一切都虛無縹緲。榮華富貴、生老病死,在佛光面前蕩然無存。我想這就是崇尚佛理的意義所在。

梵淨山的佛,卻與其他地方不同,她只渡有緣人,這個更讓我對她嚮往了。

遊運車再走一段旅程,便到了索道前,進山頂有兩種交通方式,一是乘坐索道,二便是老套的方式,用走路體會“梵淨”。

著名作家張賢亮說:“旅遊長見識,行走即讀書”。對於梵淨山,我們似乎兩句話都還未實現,不到山頂,何談梵淨山之奇。而行走,我們仨倒是理解的很透徹,放棄索道,直接步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正是早上七八點,時間尚早,我們沿一條小路走進進山,踩着石梯,以無比舒適的心境開啓一天的“梵淨”之旅。

一路攀爬,只見石梯一路鋪就。踩着一級一級的石梯,默默贊仰這些鋪就石梯的人,從山腳到山頂,共八千多級臺階,這些都是勤勞智慧的梵淨山人民鋪出來的,一步一步將我們帶至風景絕倫的地方,是通往梵淨山的天梯。

時隔這麼多年,當我回想進山的旅途,在快要到進到半山腰時,閃現在天上的彩霞,陽光穿過叢林,山上青蔥茂密,一層一層漸變的天際,時而像彩虹鋪在天邊,層次分明,霞光照人,難道就是傳說中的“佛光”嗎?越爬到上面,離天空更近一步,風光更是不與尋常。


    那生在石梯旁的蒼天大樹,像歷經幾百年的老人,一直在引導着來往梵淨山的遊客,她帶着梵淨山的故事,向我們訴說着古老而蒼勁2000 多年的“梵淨”文明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梵淨山即爲“武陵蠻”崇拜的神山、聖山,稱之爲“三牾山”。後來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謂“三山谷”。北魏《水經注》沿稱“三山谷”。唐《元和郡縣誌》稱“辰山”,因辰水(今錦江)而得名。

千百年來,梵淨山以其原始古樸的生態環境,雄奇秀麗的自然景觀,超凡入聖的佛教流傳,均給世人以無窮魅力和巨大誘惑,由此形成獨特的梵淨山文化。

當爬到四千多多級石梯時,我就被天邊的彩霞震撼住了,已掩蓋不了心裏的憧憬,隨行的兩位同伴也被驚歎到了,我們仨沒有誰喊累,只是一鼓作氣地往山頂走,不一會兒,原始森林般的地貌出現在眼前,從青翠欲滴的青蔥植被突然進入到一個原始森林般的自然地界,這是爬到山頂的必經之路,我們差點誤以爲走錯了路,看着指示牌沒錯呀,真是奇了,幾十米高的蒼天大樹,一直延伸,曲張的伸向各處,吸引着我們穿過森林走向梵淨山頂。

山中有美景,迷一樣的魅力,給我們力量,歷經近六個小時,八千多級的石梯,梵淨山頂從虛無走到現實。我們相互看着對方,驚訝於這一路的洗禮。

很多遊客往山頂爬去,我們也不甘示弱,跟在後面,帶着對紅雲金頂的嚮往,我們繼續朝紅雲金頂走去。地理上金頂海拔2494米,是武陵山脈的最高峯,武陵山脈主峯在梵淨山,梵淨山的勝景在金頂。有人說到梵淨山不登金頂,等於沒到梵淨山。帶着敬仰,向金頂出發。

    越往上走,竟下起了小雨,天氣不太給力,剛剛山腰晴空萬里,彩霞在心底泛起漣漪,此時山頂就下起了朦朧細雨,突然想到在山腳那些兜售雨衣的人,看來真是對梵淨山的氣候瞭如指掌,不禁感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濛濛細雨中,我們已顧不上小雨,這點小雨,已淋不溼我們朝拜梵淨之心。只見山頂突然開闊起來,我們在一處遊客雲集的地方停留下來,遠眺金頂,恰似農家蒸米飯用的甑子,怪不得黔東一帶管梵淨山山叫“飯甑山”。

    再向旁看,一塊看似蘑菇石的大石狀出現在眼前,霧濛濛的,走進看清後,驚歎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幾度懷疑那是人工打造的,不過再細看,迷濛的霧縈繞着的蘑菇石,似是空靈之狀矗立,絲毫看不出人工打造痕跡,只是看着就是一塊石頭上錯落放着另一塊石頭,而兩塊石頭在幾千年的風雨中依舊不改其狀,毅然空放於天地間。“梵淨”之境,大概到此已讓人唏噓不已。

在金頂我們去了金刀峽,中間一條裂縫,將金頂一分爲二,上有天橋相連。兩邊各建有一廟,一邊供奉釋迦佛、一邊供奉彌勒佛。紅雲瑞氣常繞四周,人稱紅雲金頂,諧“鴻運金頂”。狀若飛天游龍,又似佛手二指禪,更像人類的生命圖騰。根據其形而又稱“天下第一峯”。

我們攀鐵索而上,四面懸崖峭壁,一路寺廟祥沿,主要有明萬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橋功德碑》等。中途經過靈官殿、龍頭石,到達觀音洞。觀音洞是絕壁上的一處石穴,依山懸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萬丈深谷,供奉觀音菩薩。觀音洞又叫做“打兒洞”,傳說長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頂磕三個響頭,再帶一小石頭丟入金頂半腰這個洞中,必得佛賜子女並健康成長。觀音洞外面憑空伸出一塊石頭—報恩石,上刻有“無德不報”四個大字。從觀音洞往上爲“金刀峽”“一線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

攀緣鐵索,隻身不敢回頭,四面懸崖峭壁,騰空萬里,驚歎於自然的奇蹟與人類的智慧,在這高空萬里之境,不僅充滿了靈氣,也充滿了佛理。文化的氣息和天地融爲一體,無盡唏噓敬畏。

在天橋上俯眺下面,萬丈懸崖,想起了那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覺得形象深刻,這裏可以洗淨一切罪惡,放下一切虛無縹緲。天地浩蕩,容納萬物。“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詩人倉央嘉措在離天最近的藏地寫出多情的詩句,而此時,我在梵淨山頂吟詠着詩人的詩,我也在離天最近的地方,和詩人處於同一時空。

迫於時間不足,往下山的旅程走去,一路上也是攀緣鐵索,從另一邊下山,沿着鐵索碎步小心,忽感嘆,人生天地間,渺小如一粒沙。在大自然的面前,所有的言行都是空餘。

2020年5月,當朋友圈看到梵淨山之景,突然撩撥起那年的“梵淨”之旅,一如昨天,在腦海裏久懸,時時刻刻提醒我,那裏是一方淨土,是我所去之地中最爲難忘之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