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裏的二三事

      因爲疫情,2020的春天似乎戛然而止;因爲疫情,窗外的春天似乎多了一份落寞。因爲疫情,窗內似乎多了一份如春的和諧。禍兮?福兮?

        最近,我做了兩件足以令我竊喜一陣的小事兒,那就是蒸饅頭和燜泡茶。我可是好好地享受了一把蒸饅頭的幸福和燜泡茶的樂趣。

                (一)蒸饅頭

      說起蒸饅頭,這可是件太普通、太平常的事了。確實如此。但我要說,這也只是對一部分人來說,尤其是80以前的大多數人,可以說是隨手拈來。對另一部分人,包括80以前應該會而不會的少數人來說卻是件新鮮事兒、新奇事兒。如我。

      說北方人的餐桌天天離不開饅頭,一點兒都不誇張。因爲天天見而習以爲常,因爲習以爲常而很少有人去問:“它怎麼來的?”

      這個春天,我嘗試了蒸饅頭。

    今天上午已是我人生中第三次蒸饅頭了,饅頭還在鍋上,但憑直覺,我預感這次完美了!這不,還沒出鍋,我就已經急不可耐地坐在溫暖的陽臺上開始絮叨了。

      先從第一次說起,動手之前,我是做足了功課,網上搜集簡明扼要的蒸饅頭祕笈,線下從老媽那裏諮詢詳細的實操步驟,和網上相比,我更願意聽老媽的經驗――至少我親自喫過幾十年,親自目睹過部分操作過程,知道它的真滋味!

      買齊材料,開始操作。和麪、發麪。那時正春寒料峭,發麪時把面盆放在電暖器旁。(小時候,冬天蒸饅頭,爲了讓面快點發好,聽說把面盆放到被窩裏的都有,哈哈)。夜間,每一次起牀,我都要過去拍一拍,聞一聞,看一看。雖隔着籠布,我卻能感知它不斷在“長大”。手感也越來越Q彈。第二天早晨,掀開籠布,“哇,簡直一個大胖娃娃”,佈滿了一個又一個氣孔。

        只是看着,就滿心歡喜了。

      把面從盆裏擓出來,放在面板上,開始揉麪,揉麪的感覺太恣意,軟軟的,很聽話地任你擺佈,時而揉一揉,時而摶一摶,時而摔一摔,時而抻一抻,時而調皮地掐一掐,有幾個動作純屬我興致所至玩出來的,根本不需要。揉玩一番之後開始賦形,圓的、方的、花捲狀……

        頗有成就感地看着這些“手工作品”,那個得意寫在臉上。

      最後一步,上籠蒸,約二十到二十五分鐘後,掀開鍋蓋兒,傻臉了。我想我的臉一定是綠色的,盯着一個個垂頭喪氣的饅頭,像被捶青了的臉。每一饅頭上都有一塊兒硬硬的,顏色和其他地方不一樣。怎麼回事兒?漏氣兒?面發得還不夠?還是不夠軟?我質疑着,思忖着。

      經過一番內部討論、外部諮詢,一週之後,我進行了第二次嘗試,步驟和上次一樣,某些地方進行了微調。這次的每一步都要添加一個形容詞,那就是小心翼翼。滿心期待地打開鍋蓋兒,怎麼回事兒?心裏咯噔一下,調整了呀,比如揉麪後再靜置醒一會兒;熄火後,稍停幾分鐘,等水汽落定再開鍋……

      同樣的狀況,再次出現。

      第二次蒸的是包子,因爲餡兒調製的不錯,雖然品相不好,喫起來倒依然津津有味。一邊喫,一邊思考下次怎麼調整?紙上得來終覺淺,一定要學而時習之。一次又一次的“不如意”絲毫沒有動搖我要蒸出最“美”,最“好喫”的饅頭之心!

      接下來,就有了今天第三次的嘗試。寫到這裏,饅頭已經出鍋。果真――不賴啦!躡手躡腳地走過去,大氣不敢出地打開鍋蓋兒,嗯,熟悉的香氣撲鼻而來,鍋裏的饅頭蓬蓬的、軟軟的、白白的、胖胖的,一個個像期待着要我給一個抱抱的孩子。

      我終於笑靨如花了,一遍又一遍地欣賞着他們的容顏。不由地歌之蹈之,朗聲地招呼家人來品嚐。

      我終於學會了北方女人的必殺技――蒸饅頭。自己做,和喫買來的饅頭相比,我不知收穫了多少倍的快樂!

                (二)燜泡茶

      平日裏喝茶都是隨喝隨泡。在這個春天,不僅有大把的時間供我“揮霍”,全家人也難得地朝夕相處,一切從容得像這個春和景明的世界。

      早餐後,約八九點鐘,我開始燒上一壺水,水一邊在爐子上燒着,我一邊準備着茶葉和茶具。水燒開後,稍事片刻,等壺裏的水平靜下來,不再翻滾時,向燜燒杯裏倒入一半的水,進行溫杯,以使燜燒杯溫熱起來,張開懷抱以迎接茶的到來。

      第二步,投茶,投放的是不知何時來到我家的白茶。捏上一點兒,茶道課上老師會準確地告訴大傢俱體比例,而我是個憑感覺活着的人,不喜歡冰冷的刻度,所以,我要更全情地投入。

      接下來是洗茶,洗茶後,開始沖泡,此時,根據水溫決定高衝或低衝,快速或慢速。蓋好蓋子,用心記下時間,再根據投茶量、水量和水溫決定燜泡時間1――3個小時。時間到,打開蓋子,爲每人酙上一杯,濃郁茶香沁人心脾,透亮的酒紅色,誘得老公不加思索地喝上一口,隨之而來的是臉不由自主地皺成一團,一個字“苦”啊,他“哭”着叫道:堪比茶中之苦丁,藥中之黃連,食中之苦瓜。我呢,則慢條斯理地端起杯子,啜上一口,成竹在胸地道:嗯,多了,應該多於5克了,足有7克,時間短點兒會好些或者水再多放一些。接着就是一番貌似爲自己辯解又似科普茶知識地給大家講品茶應調動起舌頭的“平三豎三”六個部位構成的立體空間。鼓勵大家繼續品下去,尋找苦中的那份甜,感知那份甜在什麼時間,在身體的什麼部位出現。哈哈。

      直到今天,每天上午全家人喝上一杯燜泡茶,已經成了一種儀式,是各忙各的一段時間之後的放鬆一刻,大家圍坐在一起品茗一番,總結一番“適當”的法。隨着茶湯之越來越可口,聊得內容也豐富起來,我也越來越怡然自得。每一次都有調整,調整的不僅是有形的茶和水,還有那每一次的心情和一呼一吸的那一念……

      沒有刻意地講究泡茶所用之水,沒有刻意追求泡茶所用之茶是否出身名門,沒有刻意地選擇所用茶具之精美。只是用了一顆趨於和、敬、清、淨的心,平衡着水溫、投茶量和時間。一杯好茶就瞬間溫潤在喉間、清透着肌骨、膚慰着靈魂。

      這個春天就這樣悄悄地來,又要悄悄地去。少說多做,做了再說,做個歡喜自在、來去自由之人,不負春天,不負韶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