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长远,有我。你只须看眼前。”《长安十二时辰》背后的历史

天宝三载,是一个平静的年份。在史书上,这一年几乎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尽管在民间盛传长安有神火降临,带走了许多人,可官方却讳莫如深。

同时,天宝三载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许多人——包括大唐自己——都在这一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今年寒假,我以最快速度看完了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小说的背景是长安城,最热闹的上元节上演的“十二时辰生死时速”。一个死囚拯救整个长安城的故事。(不得不说,马伯庸说每一部小说的主角都是个倒霉蛋,死囚张小敬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小说中,张小敬一被放出天牢就被靖安司强制编制为靖安司都尉,当时的靖安司早已因突厥人的阴谋搞得焦头烂额。经过好友徐宾的引荐,他从一个死囚变成了都尉,而他的责任却无比重大。他只有十二个时辰,来解决这个令人头大的问题。

当我看到张小敬说:“让我做事可以,但我只有一个要求,”靖安司最年轻的长官李泌脸上几乎全是疑惑与不信任,但为了整个长安,他依旧咬牙听完,谁又曾想这个本应姿态低微惶恐不安的死囚会如此“张狂”。

“我要你们所有人都听我的。”

说实话我的第一反应是此人为何如此嚣张霸道?当最后的几个时辰,不仅李泌对他改变看法,书外的我也是唏嘘不已。

他运用自己的方法查处了突厥人的惊天阴谋,眉眼间一派冷漠,即使是面对天子和太真之时,也是同样的从容淡定,一阶死囚看到皇帝仍然不卑不亢,并未表现出任何激动。再细细回想一遍书中所讲,答案却已了然于胸。

只是因为他自始至终想救的,不是天子,不是贵丞,更加不是自己,他只是想救下这满城的无辜百姓。也正因如此,张小敬和曾经与他生死与共的兄弟兼战友萧规成为了敌人。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小说中的李泌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作为太子的人与贺知章一起筹备了靖安司,以巩固太子在朝野中的地位,心中有大德大义,看似与张小敬是完全不同的人,但是两个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决定却出奇的一致,就如同文中说的:“两人从来不是朋友,但却是最有默契的伙伴”。

但是书终究不是历史。因为某个瞬间的脑洞大开,马伯庸信手写下的一个游戏剧本:“俯瞰长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盘般排布,晴空之上一头雄鹰飞过”。就是这简短的话语,最后成了《长安十二时辰》开头的雏形,也吸引到内了许多关注这个话题的人。

而历史上的张小敬其人是出现在姚汝能写的《安禄山事迹》中。除此之外,靖安司的其他大人物,在史书上也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书中说,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逃至马嵬驿时,下令处死杨国忠的时候,只有一个将士敢站出来,首先往杨国忠的坐骑上射了一箭,然后割下了杨的人头,瞬间让士气大涨,这个将士便是历史中的张小敬。就连作者姚汝能,在历史中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

靖安司作为一个临时官署,很快被解散。靖安司丞李泌上书请辞,离开长安开始了仙山求道之旅。这则逸事,一时在长安居民中传为美谈。中途他虽曾回返长安,但在杨国忠等人的逼迫下,又再度离开。失去了最有力臂助的太子李亨,仅仅只过了两年太平日子。李亨并未随天子去蜀中,而是逃至灵武登基,遥尊天子为太上皇。于是大唐形成了蜀中太上皇、灵武天子以及远在江陵的永王三股势力。就在这时,久未现身的李泌再度出山,前来辅佐李亨,但坚决不受官职,只肯以客卿身份留任。在他的筹谋调度之下,李亨得以反败为胜,外败叛军,内压太上皇与永王,终于克成光复大业,人称李泌为“白衣宰相”。

马伯庸给读者创造的这个惊魂上元节的巨大阴谋中,有很多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如贺知章、元载、崔器、姚汝能、杨玉环、李隆基之流,都登上了舞台。这个虚假的阴谋促使我继续读下去,即使它并非世人眼中那段淡如流水的历史,我也成功地被带入了那紧迫的十二个时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