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一次重逢的美好,都恰逢其时 1、文字如一个倔强的行者,书页是它要抵达的盛典 2、旧时光新时光 3、南半球北半球 4、这一代那一代 5、关于图片编辑:

1、文字如一个倔强的行者,书页是它要抵达的盛典

书中那一个个倔强的行者,不论如泣如诉,还是平心静气,娓娓道来,却分明包含着一种贵族式的骄傲。


石雷:时间日增,内心那种倔强的记忆却愈加明晰

(原广东新闻台记者、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心境是一种微妙的东西,时间日增,个性和心气也会渐渐圆滑,内心那种倔强的记忆却愈加明晰。

2008年的一个夜晚,和同事出差回北京,出租车司机正听着汶川地震的现场直播,周围的一切都很沉重。

静静的夜色中仿佛只有收音机播音员的声音,我忽然和同事说,我也曾经在这广播里待过,同事很是惊讶。

广州,流花湖,人民北路那栋熟悉的灰色大楼,那一切是否别来无恙?

……只是觉得90年代的岁月,真是单纯又迷人。

陈晓琳:就在那一时刻,我和广播相爱了

(广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广东省妇联常委委员)

那一时刻,我觉得我的呼吸都急促了,我从来没有听过一个人如此真诚而浪漫地表达过对事业的爱。《请跟我来》的旋律在我的耳边缠绕,这分明是一种召唤,我想就在那个夜晚,1988年11月15日的那个晚上,不可逃避地,我和广播相爱了。

封新城:我的人生上了两个大学

(原广东新闻台《灿烂星河》监制,原新周刊执行总编,千宿文旅集团董事长)

我觉得我的人生上了两所大学,一所大学叫八十年代,主修的是诗歌和理想;一所大学叫广播,主修的是传媒和做人。我的成人礼,在广东电台。

窦文涛:广播,实际上已经成为我的私人爱好了

(原广东新闻台主持人、总监助理,凤凰卫视主持人)

我有时候有一种宿命的感觉。

现在这个媒体也像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在凤凰卫视做的电视节目是《锵锵三人行》,但是我知道有相当一部分观众是听节目,只听音频,不看电视。

广播,实际上已经成为我的私人爱好了,想起我在广东新闻台的那七年,虽然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没准将来我退休了,我又回去做广播。

杨湛: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中国好声音”

(原新闻台节目部总监,南方卫视总监,广东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刚到编辑部,真是满眼新鲜,更准确地说是“满耳”的新鲜。

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中国好声音”。不必说边城、罗兰、华梦、安路、丘丽萍、刘力军,就连王廷将那略带“兰州拉面”味的普通话,在我看来,都是天籁之音。

张坚:我第一次遇到了职业伦理与人情世故的冲突,眼前是云遮雾罩

(原广东新闻台记者、编辑、广东电台新闻中心副主任)

1989年3月8日,于省电台而言,于我来说,都是极平常的一天:武警循例查验证件才能放行进入电台大门,饮水机照样要等水烧开了才能解决口渴之需……这天早上,省电台《南粤纵横》播出了我采写的《江南,一个甜蜜苦涩的梦》。进办公室走廊,遇上余素琳,她一脸正气地对我说:“刚才听到你的节目了,这样的稿子,才是省台要的!”

姚晓鹏:一把火烧得我眼眶湿湿的

(原广东新闻台记者、编辑、深圳市深宝实业股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998年初,我去了我曾经的办公室,没有跟领导打招呼,悄悄地把在电台10年所写的稿件,搬到楼下。

我点了一根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把它扔进了那堆稿子里,一把火烧得我的眼眶湿湿的……

李樾巍:好多广播界的“第一次”,就诞生在那一天。

(原广东新闻台记者、编辑、主持人,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编导)

九十年代第一天,我当天的任务是,站在广州当时最高楼63层的顶层平台上,对着移动电话描绘广州的变化。

当时,63层刚完成土建,要上去只能借助拉建材的电梯。我带着诗人野曼,电梯一摇一晃到28层干脆不动了。上面还有36层,我年轻身体没有问题,可野曼先生已经65岁了,心脏还不太好。

我看了看表,离播出只有20分钟了,王欣和朱卫平的北京天安门的直播的环节马上就要结束。我一点没有犹豫,背起野曼就往上跑,一路狂奔。当到63层天台时,我感觉已经用尽了全部力气。风冷嗖嗖地扑面而来,谢天谢地,总算在直播前的最后一刻赶到,我被眼前的景色震撼到了,张口就报出了现场报道的第一个句子……

好多广播界的“第一次”,就诞生在那一天......

(以上自述,节选自《爱在恰逢其时》(岭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7月)一书。)

2、旧时光新时光

忽然发现有那么多从未见过的照片,那些昨日时光,终要穿过那个悠长的隧道,来到面前。其实昨天从未离我们而去,如一个昨日的歌者,他(她)等待的只是一个放声的舞台。原来,是昨天的我们,终要找到今天的自己。他们要回答柏拉图那个永恒的哲问:我是谁,我为何而来,我为何而在?


3、南半球北半球

这是一个星球上的游戏。记得一首诗说,也许你不能解读全部字行里的暗号,痕迹有深有浅,但深的那些,写的是你自己。蓝天傲翔的风筝,无论飞得有多远,总有一条细细的丝线,和自己的过去结连。


刘力军(原新闻台记者编辑主持人,澳洲布里斯班):

最最怀念的莫过于每天午饭时间的神聊和办公室午休的鼾声,

最最期待的是到最远的地方和自己的搭档采访最有趣的新闻,

最最渴望的是我们永远在一起享受着少男少女时代的浪漫。

王廷将(原新闻台记者编辑主持人,新西兰奥克兰):

做为出版人,深知一本书的出版有多难,出版一本好书就更难了,幸运的是《爱在恰逢其时》真的出版了,做为该书最早的发起人之一,终于看到了这本实实在在的实体书,高兴、高兴、真的高兴!

吴燕(原新闻台主持人,澳洲悉尼):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寻回我青春的地址是广东新闻台686号⋯

那里是奔向远方的站台,遇到了一群青春美丽的男男女女,肆意书写著热情,梦想,友情,爱情,才华横溢。不管今天我们身处何方,岁月将我们雕刻成什么模样,感谢昨日的你我,留下了一段金色的回忆,相伴一生。

安春晖(原新闻台主持人,美国纽约):

那是一个春天,南下的火车载着一个爱穿裙子的北方女孩来到了广州。带着青春的懵懂,无知者无畏的勇气和梦想,我来了,来到人民北路686号新闻台!

这里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青春的张扬和启动都是从新闻台开启的!曾经为新闻台的一员,曾经与这样一群优秀的人为伍,生命中有这样一段值得怀念和拥有的记忆,是我一生的荣幸和骄傲!

梁彦:(原新闻台主持人,加拿大蒙特利尔):

广东卫星广播那是个黄金时代

幸运遇到远见卓识又正直谦和的导师,还有那么多才华横溢的同行

并意外收获了一生的友情

那几年的经历和感受让我对世界的认知总带着一缕理想主义的色彩

到现在也没有改变,不想改变。

深深的感谢。我爱你们。

4、这一代那一代

YANG@GQ(本书封面设计师)|从视觉符号到内容的辨识,你只有五六秒钟的机会 

我也在686长大,对这个地方的一切感同身受。大家认识我的时候,我才一个小屁孩儿,王欣、陈晓琳、窦文涛他们刚入电台的时候,我就在他们宿舍乱窜,在她们工位捣乱。也许谁也没想到,那个调皮的小男孩儿,现在给这本书封面做了设计,希望把这本书封面设计,献给书中所有小时候一起跟我玩儿过的叔叔阿姨们……


关于封面(底)的设计思想:我先认真读了前言、简介和封底的作者感言,当时有两个思路,是纪实一点,还是抽象的,象征性强一点呢?我后来取了后者,因为那更能呈现价值和意义。

我抽出来两个符号。第一个是地址,人民北路“686”号的数字,那是我们一生的记忆;第二个是主持人用的话筒,它呈示广播的含意。这两个符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686号对于这本书里的人,意义重大。很多人的一生,对它的爱,都跟这有关。

第三个符号,是上面的“爱”字,这是全书的主题。爱、数字和话筒,三个符号关联起来,产生观看悬念,包含意义。

书名的字体的一些笔画被我有意拉长了,设计中的隐喻是:改变传统,务求创新(受新闻台创新的启示)。

关于颜色。用红色和黑色的搭配,也跟新闻和热血有关。国际上知名的新闻杂志,多以红白黑三色为形象,呈示新闻的尊严。红,跟热血、爱、青春,乃至祖国,都有关。

内封面的设计:打开外封,内封黑底衬银色书名,取简洁、典雅风格,完全可以独立存在。那也表达我对叔叔阿姨们从事的工作发自内心的崇敬。

读者首先是从一本书的封面开始认识这本书的,让内容变成可以辨识的视觉符号,只有五六秒钟的机会。

5、关于图片编辑:

图片是本书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拟在“口述史”行文风格的基础上,提供更多文字未能充分表达的事实环境。选片重点以反映一线工作的,纪实风格的照片为主,以期还原当时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氛围。原则上,以未在台内外的出版物上出现过为基准,尽量为首次披露的独家作品。书中照片全部为黑白,意图形成全书的历史与纪实风格。编者们期望,读者们从对一张照片的观看-搜寻-揭示的过程中,同时完成他们对意义的判断和期望(约翰·伯格语)。感谢所有为本书提供照片的摄影师们。

《爱在恰逢其时》编委会:

顾问:高作则 李宏图

主编:区念中

编辑主任:吴林柯

编辑:江曼青 林敏红 余素琳

编务统筹:阙俊波 姚晓鹏

图片编辑:杨和平 阙俊波

封面设计:区杨

版式设计:张萍

出版:岭南美术出版社

特别鸣谢:

广东省艺术摄影学会,提供了高雅的“对话”生活美学空间,供本次新书首发式和老同事老朋友聚会。


(编撰:OUNZ    摄影: HEPING  2018.8.27 Guangzhou)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