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李鹏祥):画地为牢?点化腐朽?

人生就像一场在平原上追逐太阳的旅行,自卑恰似日落偶然投下的阴影。

1932年《自卑与超越》首次出版畅销全球80余年,这本书提起来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读过的人可谓少之又少,这是一本学术类书籍,读起来并没有那么朗朗上口,所以可能很多人读不下去。

本书作者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可以看到大师的名字和文章一样啊,都不怎么好读,那为什么这本书还依旧能畅销了80年了,当我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这本书说的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在童年里受到了不同的伤害,才影响了今天的人格形成。

接下来给大家拓展一点小知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老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也是心理学家,获得了经济学奖,他证明人的一切行为都和性相关,没错嗷,就是大家理解的那个性,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老师有不同的观点,后来两个人就分道扬镳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开始研究个体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理论也被后人否定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和性相关,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也成为了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师,《自卑与超越》也成为了心理学必读的经典。

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之父,因对自卑情结的论述而被大家熟知,因此,首先介绍一下这两个概念。

个体心理学的定义:一种将个人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统一体、目标导向的自我,在正常健康状态下是社会的完整一员和人类关系的参与者的研究。而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是指由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即如何超越那些因为自卑而出现的不好的心理反应,化腐朽为神奇!

作者提出自卑本是促使人进步的动力。因为自卑会催生人制定发展自我的“优越目标”,如果一个人确定了自己的优越目标,他的生活方式将不再有偏差,一切行动都将切合这一目标。

而让我们得不到发展,甚至更深地受困于自卑的,是我们对优越的解读出现了偏差。这让我们无法直面真实的生活问题,转而忙于与虚幻的影子战斗,并以此来肯定自己的力量,从而获得微弱飘摇的些许自我安慰。

五岁前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能够开始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和任务,阿德勒将之称为“生活方式”。他们已经形成了个人最为根深蒂固,也最恒定的概念,知道能对世界和自身期待些什么。

在这一时期,如果一个孩子存在生理缺陷,那么他将很容易经受苦楚和陷入对自身缺陷的过度关注中,除非有某位亲近之人的引导,否则他们很容易过度重视缺陷,而忽视自身拥有的其他与常人无异甚至优于常人的地方。

第二种情况就是被溺爱。这令他们认为自己的意愿就是金科玉律,当他不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其他人不再优先照顾他们的感受时,巨大的失落感会让他感觉遭到了全世界的背叛。被宠溺的人长大后可能戴上冠冕堂皇的良善面具,或者变得非常“可爱”,却只是为了伺机左右他人,而不是与人平等协作。

第三种容易带来错误观念的童年经历就是被忽视,这样的儿童无从得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们总会高估困难的程度,同时低估自己获得他人帮助与善意的能力。

有多少种人类,就会有多少种他们解读出的生命的意义。然而真正的生命意义绝不是完全个人化的,对他人无所裨益的。

所有真正的“生命的意义”都有一个共同标志,那就是它们都具有普遍意义——能够为众人所分享,为他人所接受。它可以成为解决他人问题的一种样本,它将个人意义建立在对他人生命的贡献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于他人有益,我就真的很难再自卑下去。面对人生的三大任务:职业、社会和性,我们都需要与其他人类进行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它们。学习合作本应是儿童时期要做的事,但我们不能因年幼时错过的,就来认定自己的一生不可再更改,我们再也学不会如何与人合作了——并不是这样!

如果过往的经历,为我们总结的惯用经验是错误的合作方式,或者是根本无法与人合作的方式,在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能看清自己曾经是如何解读它们,并将之化为经验的。

那么我们也可以回到经历本身,重新从中提取经验和解读,改变现有的处事模式,学会与人恰当合作,从而将自己拖出自卑的丛林,实现更美好的人生。

生活本身不足以使人自卑,令人低着头无法前行的,是自己画地为牢。擦掉自己设下的圈套,擡头看看敞亮的天空,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比自卑更重要的事等着你去做。

是要化自卑腐朽为神奇还是在自卑的路上走到黑,也得看自己有没有遇到点化,而今你遇到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