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書評:空巢不可怕,可怕的是空虛

(本文6800字,閱讀時長10分鐘)

作者 | 庫小七

來源 | 庫小七站長 (ID:kuxiaoqi-zhanzhang)

轉載 | 請聯繫 (微信:smart-vip)

題  記:

我不願過80歲生日,那一天我想讓所有人都找不到我。我唯一在世的至親兒女,他們遠在國外,已經明確表示太忙回不來。                                               

                                                                    —— 《空巢》

一位65歲的老人,在凌晨三點和老伴抱頭痛哭,只因她抱不起摔落在地的老伴,而他們唯一的女兒,此刻距離遙遠,只能躺在他們的通訊錄裏。

另一位年近70歲的老張頭,妻子早故,兒女長大成家,空留他一人每天在家”數時間"度日,他覺得生活沒有一點意思。後來老張頭被人誘導吸食冰毒,於2018年3月被抓。

是什麼讓老人失去了對生命的預期,對生活的熱情?又是什麼讓老人陷入了恐慌和絕望。

隨着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加劇,現代家庭觀念也發生了改變,過去子孫繞膝的幾代同堂盛景,一去不復返。很多因爲缺乏關愛和子女照顧的老人,都被不法分子盯上,成了傳銷和欺詐的受害者。

我不願意過80歲生日,那一天我想讓所有人都找不到我。我唯一在世的至親兒女,他們遠在國外,已經明確表示太忙回不來。

我也不願意在定期存單上用自己的名字,因爲我已經不敢去預期生命的長度了。

這是《空巢》一書中,一位有着40年教齡的知識女性,遭受了電信詐騙,在即將八十歲生日前夕的自述。說到空巢,我們先來了解下它的涵義。所謂空巢,原意爲鳥兒離巢,現多用來指代無子女照看的老年夫妻;或失去伴侶,子女不在身邊,獨自居住的60歲以上的老人。

據全國老年辦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老齡化速度加快,2017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1億人,預計到2050年,我國臨終無子女贍養的老年人將達到7900萬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佔54%以上。啥意思呢,就是說十個老人當中,至少有五個以上的老人會是無人看顧的空巢老人。

”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已經成了當下空巢老人日常的真實寫照。

《空巢》這本書以第一人稱“我”爲視角,講述的就是這樣一位獨自寡居,兒女遠在國外,身邊無人照顧,遭受電信詐騙的空巢老人的24小時。在24小時當中,這位空巢老人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奔潰、渴望救贖,絕望、直至最後在滿身污垢中獲得解脫。

《空巢》全書由五個章節構成,分成兩個部分。前四章爲第一部分,講得是本書的主要內容,那就是,這位空巢老人自接到“警察局”打來電話後產生的一系列“大恐慌”、“大疑惑”、陷入往事中的“大懊悔”、以及瞭解詐騙真相後的“大解放”;最後一章爲第二部分,這部分是本書作者對《空巢》這本書緣何孕育到出版的一些事件和心路歷程的簡單記錄。

《空巢》這本書的作者是薛憶潙,他生於郴州,長於長沙,現居蒙特利爾。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士,英美文學碩士,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博士。1991年獲臺灣《聯合報》文學獎。已出版的作品有:《遺棄》、《流動的房間》、《深圳人》等。

在國內,許多媒體都稱薛憶潙爲中國文學“最迷人的異類”。因爲他的作品和生活方式都會給人一種不羈世俗之感。他本人疏離文學圈外,很少和文壇人來往,且從不參加官方組織的文學活動。他認爲“孤獨是藝術家保護精神世界的‘銅牆鐵壁’”。

而薛憶潙的小說大多也都是在試圖探尋“事”後之“因”,而非“就事論事”。比如聚焦空巢老人電信詐騙題材的《空巢》這本書,就取材於作者母親的親身親歷。薛憶潙花費三年心血,從現實延伸到歷史,從事件表象到本質,完成了對母親這一代人的“心理分析”。讀完這本書,也讓我知道了,原來現實中的騙局,只不過是歷史荒謬性的延伸和註腳。

衆所周知,要想理解一部文學作品離不開對當時時代背景的分析。下面,我將繼續作者的寫作基調,從對本書主人公性格形成產生最大影響的,那個時代下的,她的原生家庭、婚姻關係、親子情感、社會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帶領大家一起從書中表象探尋主人公成爲空巢老人的更深層的歷史原因與內在原因。

《空巢》這本書中的主人公,也就是那位空巢老人,她認爲自己的一生一事無成,但同時又認爲她這一生最值得驕傲的事,就是她的”清白“——政治上的清白、經濟上的清白和生活上的清白。她是一位從教40年,有着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受人敬重的一名光榮的退休老教師。她想象着將來自己的悼詞上也一定要突出她的終身”清白“這項內容。

實際上,她已經快要八十歲了,她只是一個需要家人和朋友給予她溫暖、安慰和陪伴的空巢老人。

老人這一生經歷了土改,文革,大躍進、改革開放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年輕時,過於艱苦的生活,讓現在的她長期遭受便祕之苦,她體內的垃圾難以排泄;缺乏親人關愛、社會交往匱乏,讓她的精神世界也遭遇垃圾堵塞,無法宣泄;再加上她被詐騙電話騙走(包含女兒部分資金在內的)了13萬元這件事,讓她陷入極度恐慌、迷茫和虛弱之中。

1. 原生家庭

老人的父母出生於地主家庭,被那個時代打上了剝削階級的的標籤。原本老人出生後也能擁有很好的生長環境。但在她童年時,政治運動——土改,開始了。她和全家被迫離開了優渥熟悉的環境,被驅趕到之前家裏佃戶的豬圈生活。生存條件的改變,讓從來沒有體會過缺衣少食的她和家人的生活瞬間陷入了窘境。她和媽媽曾經爲了乞求幾個番薯,跪在了自家之前佃戶的面前。

哪怕老人的父母再怎麼悉心照料,小孩子幼小的心靈還是不能承受這些劇變。她的的內心那時候充滿了彷徨和恐懼。她不知道爲什麼那些人要闖入自己家裏打砸,要驅趕他們離家;她不知道爲什麼自己不能睡原來的大房子,要一家人擠在豬圈中;她也不明白爲什麼她們要通過乞求別人的施捨才能填飽肚子。

那時候,對於年幼的她來說,她的家早早的已經是空了的。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應激性創傷。指的就是人在生活當中遭受一些意外,心靈受到了創傷,並且長時間沒有辦法調整過來,就會出現的精神障礙。應激性創傷患者,很可能會精神抑鬱、恐懼社交、或者經常回避,意圖忘卻受傷的經歷。

從書中的字裏行間,我們能看出,這位老人一直不願意提起她出生的地方,以及那個地方的人和事。哪怕有一次她被那裏的生產隊長欺騙,她也和誰都沒有提起過。當時,那位生產隊長來找她說父母身體不好,需要錢治病,她就把自己攢了幾個月的工資都讓捎了回去,可結果卻是她的父母並沒有事,也沒有看見過她捎回去的錢。

很明顯,我們能看到,老人在迴避,想要忘卻自己那些被傷害的經歷。這已經是應激性創傷的典型症狀了。

其實,忘記可能不是對記憶的否定,而是對記憶的強化。

2. 婚姻關係

老人當年和丈夫的婚姻關係,是在懵懵懂懂中建立的。她自己並不知道她想要怎樣的一位伴侶。恰逢丈夫在見她的第二面時,就約她,談論自己是不是要在這個城市定居,以及他轉業後,面臨的工作選擇問題。迷迷糊糊中,她被動地和一個完全不瞭解的男人結了婚。

婚後的她和丈夫無論是親熱的時候,還是在許多生活習慣上,都嚴重不合拍。她受時代影響,也因爲自己心臟不好,所以她在房事上一直比較剋制和矜持,對此丈夫極度不滿;她是一個非常注重個人衛生的人,每天都會分不同的盆和毛巾來洗臉、洗屁股、洗腳,丈夫認爲她是資產階級大小姐做派;丈夫喜歡生喫大蒜幾天不刷牙,而她喜歡丈夫討厭食用的軟糯的大米飯

。受當時工作條件和居住條件的限制,她和丈夫長期處於分居狀態。丈夫無法從精神方面滿足她,她也無法從生活方面滿足丈夫。他們之間從來沒有過親密感,更不要談什麼蒹葭情深、靈魂契合。

她生兩個孩子的時候,丈夫都沒有在她跟前陪伴,並且每一次都有足夠充分的理由。準確來說,她生了三個孩子,第一個孩子還沒有滿月就夭折了。對於那個孩子,她選擇性的永遠遺忘。

她帶着兩個孩子一起生活,而丈夫獨自在單位生活。在她30歲的時候,她的丈夫迷戀上了職位晉升。因爲政治運動,丈夫和丈夫的領導分別找她談話,強硬地要她劃清和剝削階級家庭的界限,否則會影響丈夫的晉升。而當時,她已經準備要接自己的父母來城裏一起住了。她原本以爲丈夫會安慰她,沒想到丈夫非但沒安慰,反而督促她與父母儘快斬斷關係。

她想不通,她的父母在十多年前土改的時候,已經被掃地出門,他們的生活狀況和社會地位連一個普通的農民都不如,爲什麼還要判他們爲剝削階級。可是她一直都沒有去問原因。

她的內心經過長時間抉擇的痛苦之後,她寫下了那封,令她永生都活在愧疚當中的,與父母劃清關係的信。後來聽母親說,父親看到信後,哽咽地告訴母親說,從此他們便沒有了這個女兒。

父母健在,兒女卻不能盡孝,還要和他們斷絕關係,這之於當時的老人來說,可謂身心劇創,她每日都在遭受凌遲之痛;這對於她的父母也何其殘忍,她的父母也可謂每日忍受剜心之痛。

而此時,她的身旁並沒有一個人來陪伴和安慰。

後來,丈夫晉升更大的官職無望,提前退休了。她想着他們終於可以一起安穩地生活了。那料想,丈夫讓弟弟在老家縣城給他自己買了房子,他獨自搬了過去。老人那時候隱約知道,在老家縣城的三年,丈夫都是和一個年輕女人在一起生活的。

三年後,丈夫得了重病,返回她的城市,住進了醫院。她作爲妻子,無眠無休地照顧着丈夫。她給丈夫擦洗身體、讀報。看着乾瘦的丈夫,她覺得自己好像在照看一個陌生人。最終,丈夫病重離去。

我們都知道,婚姻關係需要兩個人相互包容和共同付出才能長久。在這場婚姻關係中,丈夫職責的缺失,早已讓這位老人進入了婚姻的空巢。一場失敗的婚姻,足以讓她對生活失去信心,失去熱情和期盼。

3. 親子情感

她的兩個孩子都是自己獨自撫養長大的。孩子們成績優異,並且出了國工作、也都定居在了國外。而這其中,她這位母親所付出的艱辛,常人難以想象。

在她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愛一直都是缺失的,她的孩子們的性格或多或少也都存有缺陷。

兒子小時候性格溫潤,喜歡黏着母親。婚後兒子將所有的關注都給了妻子。受妻子影響,兒子極力想擺脫國內惡劣的生活環境(兒媳婦說,國內生育條件、教育環境、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都不如國外。換言之,國外的月亮也比國內的要大要圓要好看。)

女兒說話尖刻、性格桀驁不馴,喜歡懟自己的母親,一直和母親不貼心。女兒要是知道母親上當受騙,第一句肯定就是:“您節約,就是爲了鬧革命呀!”

老人都快八十歲了,身體和精神頭都不如以前了。她的一雙兒女也一直都在國外生活,因爲很多問題,她無法去國外和他們一起生活,平日裏就只是電話聯繫。她已經問過兒子很多次什麼時候能夠回來,兒子也已經連續好幾年都說忙得沒有時間。女兒的說法也是如此。

老人在這一天接到自稱顧警官的人打來電話,說她陷入了一起詐騙案當中。讓她將所有財產轉移到一個“絕密賬戶”,才能洗清嫌疑。老人引以爲傲的“清白”被詐騙犯拿來當作要挾自己的利器。她爲了竭力證明自己的清白,將13萬按照詐騙犯引導打入了那個“絕密賬戶”。

老人一整天都在擔驚受怕,書中用了大量篇幅的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來將老人的心理活動,傳神地進行了展示。老人的內心充滿恐懼和忐忑,可是她不敢告訴身邊人,甚至是兒女。當時,那個自稱顧警官的人告訴老人,她的身邊很可能就潛伏着犯罪分子,要她保證不能告訴任何人,包括親人。老人的異樣讓給自己打電話的妹妹感覺到了,於是兒子女兒也都知道了。

就在那個讓老人擔心害怕、忍辱負重、已經被消耗完所有精力的晚上,兒子女兒不斷打來電話提出質疑、追問、警告和催促。女兒說,是不是自己的錢被母親搞丟了,要她第二天天亮就給自己轉款。兒子說他接到妹妹的郵件,也感覺出了母親的不對勁,他也想要知道真相。最後兒子還用他先給妹妹把錢打過去的方式威脅老人明天去報案,否則就讓妹妹知道自己的錢被母親……“

明天”又是”明天。“”明天“這個詞就像一把利劍,穿透老人單薄的身子和靈魂,讓她焦慮地睡不着。忐忑、恐懼更是讓老人的便祕加劇,她的房顫症也跟着搗亂,她沒有一絲力氣,甚至出現了幻覺,她看到了自己的母親,還和母親展開了很大篇幅的對話。

人只有在極度驚懼,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時候,纔會迫切地渴望身邊有親人的陪伴。而她的兒女只會不停地打電話來逼迫她。這時候的老人猶如驚弓之鳥,她說電話的響聲嚇得她的靈魂都在顫抖。相反,在老人的幻覺裏,她的母親則告訴她,不要害怕,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

你看,這位老人此時只是一個需要擁抱撫慰,告訴她不要害怕的小孩子。而她的兒女,讓她成爲真空級別的空巢老人。

你知道嗎?距離產生的不是美,而是親人的哭泣。

長大後的你我越來越覺得,家就是旅店,我們匆匆來去,從不願意過多地駐留。我們熱衷於追求獨立的生活,追求全新的自我,熱衷於享受科技文明帶來的刺激。我們年輕,可以順應時代潮流。可世界變化太快,我們的父母老了,他們追趕不上孩子的腳步。他們的圈子越來越小,小到只剩下了子女。

周杰倫的歌曲《外婆》中一句歌詞是這樣唱的:“外婆她的期待,慢慢變成無奈。大人們始終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塊……”

盡孝要趁早、莫等雙親老。

4. 社會交往

1)鄰居老範

鄰居老範獨自居住,是一個樂觀的老頭。他經常會找老人聊天,但老人一直都和老範保持距離。她擔心小區的保安、保潔、其他鄰居說閒話,污衊她的清白。對此,她顧慮重重。是的,她的清白不允許任何人污衊。所以,對於任何關心她的男性老年朋友,她都要拒之千里。

2)妹妹

她的妹妹在其他省市居住,會經常打電話給她。但她認爲妹妹那是關注她,而不是關心她。她的妹妹是個教徒,喜歡網絡上的新奇事。妹妹成天打電話不是爲了勸她入教,就是給她傳遞網絡上的負面信息。她不願意和妹妹講話,也不願意聽妹妹說那些負面消息,她認爲新聞上很多的東西都是危言聳聽,容易引發她自己的恐慌心態。現在的人出門吸入的霧霾,進門面對的是空巢。物價每天都在上漲,記憶每天都在下降,再加上她的血壓常年不穩,血糖有時還會失控,而且她還經常消不了食尿出不來。所有的這些,已經讓老人精疲力盡。她認爲自己沒有更多能量,再去消化那些負面新聞了。

3)產品推銷員

如果說,老人最喜歡和誰親近的話,那就只有一個人——產品推銷員小雷。她喜歡小雷的體貼、周到和誠懇。小雷第一次看到老人,就親切稱她爲媽媽,熱情地攙扶她上下樓。而且小雷幾乎每天都會到老人家裏報道,詢問老人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她有時候還會打電話問老人要捎什麼蔬菜,並且會責怪老人走路太快會跌倒的。老人說,她的兒女沒有給予她的溫暖,小雷都彌補上了。小雷推薦的每款產品,她都會買。小雷帶她去的每場健康講座,她都會去。哪怕那些產品她用不上,她也覺得她願意爲小雷的真心待她買單。她覺得小雷的陪伴讓她感到幸福。她的兒女都不如小雷對她的愛護和體貼。

忘卻只是對記憶的強化,一個沒有留下痕跡的日子,反而又會成爲痕跡最深的日子。

電信詐騙這件事,讓老人承受了來自假警察的污衊誹謗、身邊親朋好友的輪番討伐圍剿、那些公信職能部門(銀行職員、警察)的厭煩和輕視,以及最後在警察局審訊室看到一直關愛她的小雷時的震驚和屈辱。曾經鄰居老範對於上當受騙說過自己的看法,他認爲上當受騙,可以防止老年癡呆。老人當時根本不相信。

在遭受電信詐騙之後,老人極力想要忘掉過往的羞辱和不堪。然而,烙在生命中的各種屈辱和苦痛,那些痛不欲生的記憶和感受,真得越來越清晰地浮現在她腦海,如毒蛇般咬着她不放。作者藉助夢幻中老人與自己母親靈魂的幾場玄幻對話,就此展開了主人公前半生那些過往的畫卷。而那些曾經試圖忘卻的畫面,忽然浮現,讓老人賴以生存的認知體系和解釋系統也由此崩裂。

她開始質疑活着的意義。

她曾經飽受革命和政治的折磨,滿含對父母的愧疚,深受丈夫失職和背叛的打擊,深藏失去親身骨血的切膚之痛,剋制壓抑兒女長大後與自己漸行漸遠的悲涼之愴。

然而到了最後:

她的家是空的,婚姻是空的,兒女是空的,親朋好友是空的,就連小雷對她的好也是空的。她真的成了”真空級別“的空巢老人。

故事的結尾,當老人看到自己滿心信任的小雷在警察局的審訊室裏,她不敢對峙,不敢過問,拔腿就跑,跑到馬路邊上,抱着一棵樹,感受着身體的空虛和失控,她失禁了。污垢順着褲管流下來,可她卻感到順暢,她身體內的所有垃圾終於要離開她了。

恍惚間,她看到了母親,也看到了那個年代的遊行隊伍在集會,所有人的舉着橫幅高喊:“救救老人,救救老人”這四個字。而絕望的“我”含着淚對母親的靈魂說“我想離開這個充滿騙局的世界”,母親笑着對“我”招了招手,她說,“我帶你走”。

故事到此結束。

新京報對薛憶潙的一次採訪中,薛憶潙說:”我最想寫一部關於一個小人物一生的小說。我會特別關注這樣的一生如何受社會、歷史、性格、家庭及人物自身的生理過程的影響。這部小說《空巢》,滿足了薛憶潙的願望。

參考資料:

1、新京報專訪薛憶潙

2、全國老年辦社區論壇

庫小七,個人微信號(smart-vip),年閱讀200+的讀書瘋子,簽約有書,千聊,跟誰學等平臺的職業講書人,頭條職場優質黃V作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