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PC時代的思考 (2)

感謝在新PC時代的思考 (1)後面留言的朋友們,你們的觀點和討論讓我啓發頗多. 同樣得申明一下, 本文僅爲個人觀點, 不代表所在公司的立場.

Xin Chen推薦的Joel on software上的一篇文章很有趣, 中文版在這裏. Joel一直是比較推崇小巧、精幹的團隊和開發方式的,因此對Ray的評價有些苛刻,但的確Joel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今計算機界普遍存在的這種“假大空”類型的buzz word堆砌的局面,其實這種問題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個行業一直如此。

Joel有一點分析是比較有道理的,Ray是Notes出身,進而做了Groove最終被MS收購而加入,最近提出Live Mesh, 本質上都是基於數據同步(synchronize)的設計;數據同步是網絡分佈應用的一種有效的實現模式,但不是唯一的模式,也不是最有效率的模式,隨着網絡的帶寬加大、CPU處理能力增強,同步模式的優勢在always on的計算機應用大幅消退,不過最近這些年PDA, Phone等所謂有限連接設備的興起才使得數據同步模式煥發了第二春。 在Google等公司認爲未來一切都可以網絡化,終端設備只是相對瘦的客戶端的時候,Live Mesh如此強調數據同步,讓人不太理解。

網絡存儲的未來

Joel還提到了xdrive系列的網絡存儲服務,這個在n年前曾經很時髦,然而時間證明了對消費者用戶而言似乎這個不是,至少現在還不是必不可少的業務。

然而,這裏面是否有未來的機會呢?我認爲有!只不過可能時機還沒有成熟,方式也可能需要有所變化。

蘋果的.Mac服務中的iDrive服務是比較有些特點的,因爲apple的這個網路盤不僅僅是個可以連接在你的電腦上的盤符,而且它還具有很多“天然的”接口,比如某個目錄下的照片自然成爲了你的相冊,某個目錄下的文件自動成爲了你的個人站點,這個驅動器也是你的PC和多個apple在線服務之間的紐帶,需要upload某個東西到某個應用中去嗎? 丟到某個特殊盤裏面去即可。

一些現代的網絡硬盤服務也獲多或少提供了類似的服務,最多的如web訪問網絡盤、共享、搜索等功能。但是這些服務普遍最缺乏一個我認爲最重要的東西 -- 開放性。

網絡存儲和一個硬盤本質上沒有大的區別,不同之處,網絡盤掛在Internet上,Inernet上隨時可以訪問;你的計算機硬盤掛在你的硬盤控制器然後掛在計算機總線上可以被計算機的其它設備訪問。你的硬盤有一些基本功能比如說可能有指示燈說明讀寫狀態,但其最大的用途是給其它的設備和服務讀寫數據,而不是隸屬於自身提供的某種功能。 現在的大部分網絡存儲服務的功能全部是自身固有的,能暴露給第三方的?幾乎沒有。

想象一個未來的網絡存儲服務,它對於我的設備(PC, Phone, PDA...)來說如同一個存儲設備,可以很方便地當成本地的存儲設備而使用;它對於我的使用的各種網絡服務來說,也相當於這些應用的存儲空間,比如我的email可能用Gmail, 但保存(至少有一個copy自動地保存)在我的網絡盤上, 我的blog的數據,也保存在這個網絡存儲中, 我的facebook上的通訊錄, 我的相冊, 我的記事本, ... 統統可以保存在這個屬於我自己的網絡存儲空間中。這纔是一個真正的網絡存儲服務! 而這樣的體系結構如果能夠存在,也將能解決不少Data portability的問題, 這就如同有時候我拔下這臺機器的硬盤插到那臺機器上去一樣。

 

網絡時代的馮諾伊曼機

作爲old school boy, 我覺得Von Neumann結構仍然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只不過其中各個部分可能被賦予了一些更新的含義。

image

(Graph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6%AF%C2%B7%E8%AF%BA%E4%BC%8A%E6%9B%BC%E7%BB%93%E6%9E%84)

在這個結構裏,I/O 模塊毫無疑問是存在於網絡上的,例如前面提到的網絡存儲是個典型的網絡化的I/O設備;這裏的memory的概念也應該發生了變化,它不再是memory chip中的0, 1 而是分佈在網絡上的系列可尋址的狀態, 這些狀態可能提供在多個不同的服務之中。 Control unit, ALU毫無疑問將可能是下一代新PC時代中處於核心地位的東西。

SCSI 的聯想

可能嗎?不可能嗎? 其實一個並不新鮮的,但至今還在發揮功效的架構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個可能性。 這就是SCSI,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拋開SCSI本身的設計目的不談, 其實SCSI的本質是一羣職能外設形成的專用計算機網絡,SCSI上每個設備都有一定的“智能”,因此他們可以並行地自主工作,相互協調形成巨大的吞吐量。 目前大部分高可靠性存儲設備都是SCSI的設備。IETF在SCSI基礎上提出了iSCSI, 是對SCSI進行基於TCP/IP的網絡擴展,使得這些scsi職能設備的連接距離、設備數量可以隨網絡而“無限”擴展。

SCSI的例子只是說明了一個專用的環境下,網絡上的各個“自主”的設備如何高效率運作形成了“一臺”讓你覺得是整體的計算機 -- 你的scsi硬盤其實是一臺計算機,你的scsi光驅是另外一臺計算機, 你的掃描儀、打印機...都是完整的獨立的計算機!感覺上你只是在用一臺機器,其實你在使用一羣機器。SCSI做到了,未來的"新PC"也能做到!

 

談何容易?!

的確不容易,但是並非不可能。

然而目前的問題並非在於技術上不可能,而是在於協作上和商業上的問題。很多的公司,包括google在內,打着開放的旗號,並沒有真正把開放放在心上,而是現象着壟斷未來。 Google的夢想是未來所有的應用都如同google search一樣host在google強大的機器羣上,這很好很強大,但是這樣一來別人的空間在哪裏呢?當一羣人都夢想着自己做個super網絡服務把所有用戶都搶來的時候,其實就正是埋下了不可能的伏筆。

然而Linux等軟件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一線希望,也就是有可能通過大量羣體的參與和協作來推動一個原先認爲不可能的東西變成現實。

我想起了一句很久以前的話--

Nothing impossible.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