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 相守的每一个日子

珍惜相守的每一个日子

——读杨绛《我们仨》

  世上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完杨绛的《我们仨》,我被深深感动了,擡眼望着窗外的冬柳上,那被岁月浸染的黄叶,在风中一片片飘落,那落叶像极了杨绛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而她就像那饱经风霜的柳树,在93岁的暮年还能写出这样饱含深情的文章。

《我们仨》这本书,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好好珍惜相守在一起的日子。

全书从女性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的家庭世界,整部作品以朴实而细腻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三个观点:一是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二是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眷恋和不舍。作者在本书结尾处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全书虚实互补,以实笔写生,以虚笔写死。以"梦"的形式描写女儿和丈夫最后的岁月,在寓所与驿站,古驿道和医院,虚虚实实,相互交错。而虚实交错中,更使读者亲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整部作品营造出“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的悲凉意境。文中柳树的描写不断出现,写的最多的是寒柳和秃柳:“驿道上又满满地落叶,一棵棵杨柳又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柳树是古诗歌中表达离情的意象,而书中的寒柳和秃柳,暗示死神日渐逼近,象征的是生离和死别。

这本书我是流着泪读完的,泪眼朦胧中我仿佛看见钱媛对父母的千般不舍,万般不弃,那一刻所有的功名利禄都成浮云,只要一家人相依相守在一起。

前几天, 远方的女儿打来电话,说最近要回来一趟。晚上在车站接到她,满心希望她能在家多住几天,没想到她明天早上就要去实习基地报到。 第二天吃完早饭,我帮着女儿收拾行李,她却要我为她梳个辫子,方便出行。

   

  女儿端坐妆台,我拿起木梳,轻轻地为她梳起了长发。她的头发乌黑、柔顺,如瀑布般垂在腰际。我挑起一缕头发为她细细编起来。编着编着,眼前又浮现起母亲当年为我梳头的情景:那是我即将远嫁的黎明,母亲就着晨光为我梳起长发,她站在我的身后,轻轻拿着梳子,一缕一缕为我编起辫子,编着编着忽然觉得脖颈上湿润起来,母亲一边编着一边缀泣,我不忍回头,闭着眼睛任由泪水在脸上滑落。母亲不舍我远离,我又如何忍心离开母亲?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又轮到我为远行的女儿梳头,这一去山高水长,迢迢千里.....我甚至有点后悔,后悔不该让她去读研究生。为了多留她一会,我决定为她梳最繁琐的琵琶辫,从她头顶挑起一缕头发编进去,再挑起一缕......我一边梳一边叹:这满头的青丝我梳过无数遍,可再梳再编也系不住她远行的脚步,我编呀编,把无尽的思念都编进去、编进去......。

  望着镜子里明媚鲜艳的女儿,我真的不舍得她远去,早知今日,就该让她大学毕业回来就业,如果她不去读研,就可以留在身边,布衣素食,承欢眼前,如今刚刚到家又要远别。

 

    送别的时间到了,我们一起前往车站,路边霜染的枫叶轻舞着,地上飘着一片片的落叶,西风吹拂着柳枝、吹起她的衣角,吹乱她的辫梢,她轻抚刘海,拉着皮箱过了安检,迈上台阶,走进站台,一点点在我的眼前远去,直到被呼啸的列车带走.......

如今女儿远在千里之外,我们除了电话联系,只能对着照片回忆她在家的日子。

读完这本书,我又想起朋友小雨的爱人,暑假时听说他病了,我去医院看他,他躺在床上和我聊天:再过几天我就出院了,到秋天我带你们去神沟看红叶。

我等啊等,一直等到红叶落尽,也没见他带我们去看红叶,却等来他去世的消息。我在他坟前安慰着哭得死去活来的小雨,埋怨着他说话不算数,那一刻我忘了已是生死相隔。我不相信他已离去,他才四十岁,那么年轻,就被病魔夺取生命。小雨哭诉着:他临走前拉着我的手,一遍一遍地说:我不能死,我的孩子还小,我要陪着他长大,陪着他娶妻生子;我以后再也不喝酒了,再也不熬夜了,我要陪着你一起慢慢变老……

许多时候我们虚度在一起的日子,直到失去了才知道后悔。如果有空,就多陪陪年迈的父母,陪他们听听戏,逛逛街;如果有空就多陪陪年幼的孩子,给他们讲讲故事,看看电影;如果有空就多陪陪爱人,陪他们跳跳舞,散散步,还要陪同学、朋友……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个日子,把细水长流的日常过得不留遗憾,一路芬芳。

白云

2018.12.4.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