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为什么会成功?

人总是这样,在某一段时间里总会对某些事物感兴趣。

我就是这样,作为一个理科生的我在进入大学不久后就爱上了小说。这里的“爱上小说”并不是单纯地爱“看小说”,而是爱上“写小说”,写小说肯定要研究一些名家的小说,取其精华以补自己的不足。

在“爱上小说”的这条路上,我肯定注意到了之前没有发现的那几颗文学领域里的“璀璨”的星星,例如我们的八零后作家的开山鼻祖——郭敬明,就是我最近几个月来注意到的对象之一。

不用多说,郭敬明作为八零后畅销小说作家,在小说领域圈的钱让他光荣地成为了“中国作家”首富。这点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最后他又借助这些钱创立杂志社,创立“最世”,然后又如滚雪球一般把从这上面所得的钱拿去拍电影,最后成为了一个成功且奢靡的商人。

可能是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吧,正如他说的一句经典的话: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你可以继续讨厌你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它存在。很不幸,我没有成为他的小说的热爱者之一。

我看他的小说,是在看韩寒的小说之后几个月后才看的,因为他们两个基本上是齐名的,提到一个就会想起另一个,看了一个的小说就会打算看另一个的散文。

韩寒的小说为什么会畅销,因为他的小说不拘于传统小说一昧地去迎合读者口味而构思的曲折化,但字里行间却灌满了浓郁的幽默,使人读了上一个字之后就会笑逐颜开迫不及待地想看下一个字。我们都知道,作为一块领域的领军人,社会对他们的待遇都是厚重的,就像新代武侠小说三大宗师——梁羽生、金庸、古龙——一样,尽管他们的某些小说还是逊了温瑞安、司马翎等人的一筹,但就是因为他们是其领域的开山鼻祖,所以名气和小说销量都是其他行家所不能比及的。而韩寒就是这样,他已经在小说领域创下了读者热爱的新型风格,所以他毋庸置疑成为了文学领域一颗耀眼的繁星。

而郭敬明的书又是因为些什么而畅销的呢。苏轼曾这样评价柳永的词:“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他的小说就是这样,过于适合那些少女们的口味了,尤其是初中的那些懵懵懂懂、对未来的爱情充满无限憧憬的少女们。而中国的少女何止千万,只要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去都去买他的书,他的书就这样“畅销”了。

不然,郭敬明的小说又是什么样的呢。可能是我个人的品味大异于常人,我勉强自己看完他的一本《悲伤逆流成河》之后就没有再看其他的打算了。

据了解他的这本小说是他二十四岁时写的小说,也就是在他的文学功底差不多已经达到纯熟的时候写的。

这本小说是什么样的呢,“狗血青春小说”来评价当然过于严重了,但我想,水平却还没有达到那种人们意识里的“畅销书”的境界。

从小说的内容以及后记里可以知道,郭敬明想要创下一个文学的至高点,他是这样评价小说里的内容的:……很多的对话或者情节,就在某一个断点戛然而止。

就是在郭敬明的这个打算的“突破”下,小说的内容空洞连连,让人有一种假想,以为整部作品是把很多零散的短篇或者中篇小说改掉主人公的名字之后就粘贴在一起形成的。很多时候,那个所谓的“断点”出现后,你把整本书都翻完了还找不到那个“断下来的”位置。且那些连接“断点”的胶水,就是一些散文式的铺陈,这些铺陈完全和文章故事没什么相干,比如里面第五回的开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读了一遍之后,瞬间被他繁琐的语言带进去,没有注意到什么,以为联系很大,但留神仔细想一想,简直玄乎至极。但郭敬明也很厉害,“断点”与“断点”间又还是照样出现了那些少年们爱看的情节……

郭敬明式的文笔又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那些让人头疼的比喻,看了让人难以想象。两个完全不相干没有一丝联系的事物,在他那“经典”的推理以及“华丽”的语言下,竟然吻合得严丝合缝。好比一个猪的懒惰确实和某些人的性情相像,但世界上肯定没有哪个人的外貌和猪的像吧,但要是有这么一组郭敬明洗脑似的话语出现,那你就只好相信人的相貌确实和猪的一模一样了。比如里面第七回有这么一句话:那些巨大的花瓣像一张张黑色的丝绸一样缠绕过来,裹紧全身,放肆而剧烈的香味像舌头一样在身上舔来舔去……

——这些比喻的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可能不是我们低界人氏所能理解的。

所以,有时候有趣的我看到中国那些可爱的少女们的时候,我想,你们的功劳太大了,成功地捧出了个站在社会顶层的郭敬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