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冠状病毒和消毒方式

随着新冠状病毒肆虐,人们的精神压力逐渐增大,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诸如“薰醋”式的偏方。今天看到朋友圈流传往鼻孔里滴香油可以预防冠状病毒。我心里哑然一笑,因为自己从事微生物防治和消毒领域,看来有必要向科普一下冠状病毒以及科学防控方法,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自己从事一款德国消毒剂已经10年多了,平时工作就是研究如何用消毒剂杀灭各种类型的微生物,所以我对各类微生物和消毒剂的特性了解还算了解一些。在新冠状病毒刚出现的时候,我检索了一些国外专业文献,也和德国方面的微生物学专家沟通过,发现国外很多国家对人类冠状病毒已经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科学的防控消毒体系。

以下资料来源于加拿大公共卫生署的《对冠状病毒的感染控制和监管指南》以及其它国外文献,希望对咱们国内的病毒防控有一定帮助。

前言

冠状病毒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目前已知4-5种不同菌株的冠状病毒会感染人类,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类冠状病毒是SARS-CoV,它引起了SARS,其具有一个独特的发病机制,会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也会引起肠胃炎。冠状病毒被认为是引起成年人常见感冒的典型病原微生物。冠状病毒主要在冬季和早春季节引起人类感冒。

传染源1

名称:人冠状病毒

同义或交叉引用: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病毒性胃肠炎

特征:冠状病毒科,包膜病毒

健康危害

致病性:通常在成人身上产生感冒,以鼻分泌物和不适为特征。可能造成哮喘和慢性肺病患者的呼吸系统症状恶化,也可能引起胃肠炎。

流行病学:世界范围内,冠状病毒是秋末冬初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其造成了10%-30%的感冒。

传播方式:吸入飞溅鼻腔粘膜分泌物(打喷嚏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呼吸传播和间接传播,通过受污染的尘螨等。

防护准备工作:

人类冠状病毒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吸入飞沫、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等,所以应设立专人负责房间或区域的净化消毒工作。

防护屏障:

1、一次性手套。应按照规范使用,即当手套破损时,或当手套内的手变湿时,或手套接触病房内环境后,应更换新的手套。

2、可以戴家庭手套,但必须在清洁消毒完成后丢弃。

3、防护眼镜(护目镜、面罩或带护目镜的面罩)

4、口罩(外科手术等级口罩,或者有足够防护等级的口罩)

5、防护服或隔离衣。

消毒产品选择和操作规程:

这部分就不具体讲了,因为此规范是德国Oxytech消毒剂和加拿大公共卫生署共同签订的,使用过氧化氢银离子复合消毒剂做专业等级消毒防控,如果有医疗机构等需要参考技术文献可以找公司索要,技术上就不多说了,否则有做广告嫌疑。

加拿大的《对冠状病毒的感染控制和监管指南》原文一共四页,以上只写了部分主要内容,希望对国内的防控有一定帮助。

下面主要谈一下国内常见的消毒和防控措施的误区

误区一:薰醋消毒,鼻孔滴香油能隔绝传染等一些朋友圈传播的,或者一些人自己臆想出来的防控措施。

分析:这些方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和逻辑性,经不住推敲,不要相信和传播,否则误人误己。

误区二:市场上消毒产品很多,随便买一种就可以拿来做家庭消毒了。

分析:这个是错误的,从微生物学发展来看,真正能消毒的消毒剂成分也就少量几种。如果你认识制药厂(制药厂几乎是对微生物控制要求最高的场所)从事微生物控制的朋友,你问一下他认识的消毒灭菌产品,估计他能给你说出2-3种就算不错了。平时超市对家庭销售的对氯间**苯酚类消毒液,植物杀菌剂、植物精油等等各类能吹上天的消毒产品在专业领域毫无立足之地,简单几个字描述,就是“收智商税”

误区三:“食品级”的氯类消毒液

分析:氯类消毒液的杀菌效力还算可以,比如我们常见的84有效成分就是次氯酸钠等。氯自首次作为消毒剂使用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其对人类的功劳不可否认,到现在也算消毒市场的主力军之一。但氯类消毒剂厂家要有最基本的专业度和人文精神,不能误导宣传和掩盖事实,氯类消毒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根本不存在“食品级”这个概念,有毒就认真的承认和标识,要让大家在使用氯类消毒剂的同时能够做好防护,使人体健康尽量少受毒害。氯类消毒剂的副产物对儿童、孕妇等危害较大,对男性的生殖系统亦有较大影响。一句话,“食品级无害”的氯类消毒液就像看到公鸡下蛋一样,一种可能是眼神不好看错了,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见了鬼了。这些内容随便上网查一下就能了解到。

总结: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欢迎大家指正,以共同促进我们自身的良好、规范的微生物防控制度能够建立,使人类免受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消毒产品的危害。在此同时向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道一声辛苦了,他(她)们最应得到正确和科学的保护!!也希望我们国家能尽快度过今日的难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