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我的認識及陶冶

英國文學家卡萊爾說:“人生在世,就是爲了成就自己的偉大。”

在此,我們不必把“偉大”一詞放在社會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爲每一個人要求“自我實現”的天性。

自我實現的前提,是認識自己,不妨從兩個角度思索。

第一,我們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什麼事讓我感動?什麼人使我羨慕?我對自己滿意嗎?

讓我感動的事,觸動了我的心絃,敦促我去依實踐;這不是爲了名利或報酬,而是爲了使自己安心。

使我羨慕的人,猶如選擇同一道路的前輩,他的心路歷程很可能重現於我身上,因此多認識他就能多瞭解自己的心志。

對自己的滿意度是一種指標,只要它處在不斷上升的狀況,就代表人生充滿前景與希望,否則就須深切檢討。

第二,分析自己的價值觀。

在人生衆多價值中,什麼對我是比較重要的?

譬如,年齡、相貌、健康、聰明;家庭、職業、社團、名聲;志趣、專長、朋友、信仰,這些項目中,排出優先級,作爲自己面臨選擇時的指南。


只有釐清了價值觀,個人才能活出具有特色的生命。

自我成長的三個維度

心理學家肯定人有三種潛能,就是認知、情感與意志。

以認知而言,終身學習是不二法門。

西諺有云:“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有什麼樣的行動;有什麼樣的行動,就有什麼樣的習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

從觀念可以一路影響到命運,而觀念正是認知所得的。

以情感而言,要培養自己的審美趣味。

聽一首旋律優美的樂曲,看一部蕩氣迴腸的電影,讀一本寓意深遠的小說,引發審美的心態,使生活充滿愜意的感受,則現實上的任何際遇都不至於過度干擾寧靜而悠閒的心靈。

以意志而言,要建立自主性與主動性,使生活充滿上進的動力。

須相信:“只要我願意,就一定可以實現自我。”

這種實現所帶來的充實感與成就感,絕不亞於社會所能提供的。至於由內而發的快樂,更是源源不絕的。

當我們對社會成就不太滿意,自我成長也沒有明顯的進展時,能否找到緩衝的空間呢?

答案就是自然界的廣闊天地。

人應該抱持怎樣的態度與自然界相處?

大概可以由四個側面來說明:

競爭。大自然不只有可愛的一面,颱風肆虐、猛獸襲人,同樣會危及人類生命。

利用。人類得以生存的物質資料,都是在學會利用自然之後,才逐步發展的。

保護。人類保護自然界,的就是在照顧自己的族類,以使後代子孫享有一個可堪居住的星球。

欣賞。古代先民正是受到大自然的啓發和陶冶,纔有了各種燦爛的人類文明。在此,自然界扮演了良師益友的角色,值得我們不斷去欣賞與讚歎。

人的生命,充滿理性所無法解決的困惑。

人在面對衰老、疾病與死亡的威脅時,特別容易感受生命的無常,然後不免想要接觸宗教,希望由此獲得啓發與信念,以確立生命的終極基礎。

所謂超越界,是指超出人的經驗所能觸及的範圍,亦即與自然界及人間大不相同的領域。

由於自然界與人間都是變化無常的,本身並無必然存在的理由,因此它們需要一個終極的根據,其名稱即可泛稱爲“超越界”。

孔子所謂的“天”,老子所說的“道”;猶太人稱之爲“雅威”,基督徒稱之爲“上帝”;印度教徒以“梵”名之,佛教徒則說“一真法界”。

各大傳統對超越界都有自己的稱呼,其作用則是類似的,要爲人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據。

個人對超越界應當保持尊敬與開放的心態。如果只知留意社會、自我與自然界,而疏忽了作爲這一切基礎的超越界,則人生終究無法圓滿。

正如一張桌子有四隻腳,纔可以穩穩站立。人生需要兼顧“社會、自我、自然界、超越界”四個領域,才能真正得到安頓。

“全方位”的生命必然包含上述四個領域,其中固然存在本末輕重的次序,必須保持因人而異的彈性,容許個人所特有的生命經驗去自行抉擇及取捨。

我們要對生命表示敬意,認真活在當下,並且對未來充滿期許,希望在生命的每一個轉彎處,都能發現自己的努力,正在進一步指向生命的完美拼圖。

                  2020520於摘錄傅佩榮國學館

想到兩年前,也是薔薇盛開的季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