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鏈研究:新冠疫情之後,中藥產業如何走出去?

作者:寧國人,中科大碩士,盈鏈科技醫藥分析師,具有二十年中藥產品研發\供應鏈管理實踐

隨着我國疫情的穩定,中醫藥在此次抗疫中的作用引發關注,以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淨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湯、化溼敗毒方、宣肺敗毒方“三藥三方”爲代表的一批中醫藥在國內的應用被證明具有明顯療效。

在全球疫情發展之際,我國有關組織和機構已經向意大利、法國等國和我國港澳地區捐贈了中成藥、飲片、鍼灸針等藥品和器械。這是否意味着中藥產業走向國際的一個契機?

回顧下2020年一季度的中藥產業出口情況。

來自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0年1-3月中國中藥材及中成藥出口量波動幅度不大,2020年3月中國中藥材及中成藥出口量爲1.4萬噸,同比增長29.9%。

安徽是傳統中藥材出口大省,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2月,全省出口中藥材3357噸,貨值1.2億元,同比增長7.3%和7.1%,較全國同期中藥出口增速高12.3個百分點和6.3個百分點。中藥材傳統出口市場中,出口韓國4545.6萬元,與往年基本持平;出口東盟、中國臺灣分別爲3588萬元、2416.4萬元,增幅分別高達88.6%、31.1%。此外,對歐洲出口中藥材266.5萬元,增長48.6%,其中對西班牙、俄羅斯、匈牙利、阿爾巴尼亞等國出口較2019年實現了零的突破。

我們可以看到,今年一季度在出口大幅下降的大環境中,中藥出口還是一如既往的穩定,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爲國外華人社區中藥消費量大漲,另外一方面本身醫藥行業在疫情期間消費需求較其他行業更穩定,更剛性

但是我們要看到這種穩定中蘊含的危機,一是中藥的增長儘管增幅較大,絕對數量還是較少,困擾中藥出口的問題也一直未能解決;二是中藥出口以低價值的原材料爲主,高附加值的成藥佔比並不多,我國中藥產業始終沒有擺脫初級資源提供國的角色。

對於第一個危機,困擾原料中藥材出口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國內中藥材質量,二是國外中藥材消費量。質量達不到出口國標準,國內中藥材就出不去;國外中醫不夠發達,即便中藥材出口,也沒有消費量。

國內中藥材質量問題主要有兩方面問題:一是標準化不夠。藥品作爲特殊消費品,事關人命健康,中藥材規格不一,有效成分含量不一,顯然開創現代科學的歐美國家不會接受作爲藥品入關;二是本身質量問題。檢測活性成分不均一,農殘不達標,作爲同一傳統文化圈的日韓都不會接受。

盈鏈科技對於中藥原料藥的質量問題已經做過深入分析(詳情可見文後鏈接),本文重點探討下第二個危機,也就是中藥產業出口長期以來都是初級資源出口,高附加值的成藥份額不高的問題。

對於第二個危機存在的現象,其實已經存在相當長的時間,迄今爲止也少有企業取得明顯成績。來看下2018年國內中成藥企業和化學藥企業的研發費用對比即知。

中藥企業的研發投入普遍低於化藥企業,我們可以理解爲中藥企業更多的是靠信仰,靠品牌,靠喫老本,靠廣告和大規模的銷售費用來獲得營收,創新性普遍不夠。即便是研發投入,方向也多是中成藥的臨牀試驗必需的相關費用或者是中藥企業收購的化學藥批文,對於中成藥的醫學價值的發掘和研究很少涉及。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局面?有兩種可能。

一是因爲能通過品牌傳播拉動銷售。就像某藥業集團狂砸廣告能把學術價值極低的雙黃連打造成家喻戶曉的知名產品那樣,企業何必又費勁去發掘產品的醫學價值呢?又比如傳統老字號同仁堂、東阿阿膠、片仔癀等,甚至只需要通過漲價的方式就能推高銷售額,這樣簡單粗暴的操作當然非常香了,一遍遍的套路總能圈到大筆的銀子,誰還願意去做費力費時還前途未卜的事情?

二是因爲中成藥按照現代科學標準打造完整醫學循證證據的難度極高。中成藥是按照中醫理論體系指導下的藥品,如果按照現代西醫的科學標準衡量,藥品的活性成分、體內藥物代謝過程、不良反應等問題中成藥基本不能回答,這就造成中成藥只能在國內銷售,在國際市場銷售不能以藥品的名義出現。比如天士力的丹蔘滴丸闖關美國FDA二十年仍未獲批以藥品方式進入美國市場。

所以兩種原因之下,國內中藥企業鮮有動力投入鉅額資金去做中成藥的創新研發。中藥產業出口以原料藥爲主的現象短期難有改變。

但是國內中藥行業要發展,一定要走兩條路啊,一條是不斷創新中藥,發掘更好用的中藥去替換現有的中藥。我們不能老是躺在祖宗的福廕之下只是治療個頭痛感冒,須知現代疾病已經和古代不同,比如糖尿病、高血脂爲代表的代謝綜合徵,各種癌症等。一條是出海走向全球,讓全世界人民喫上中藥。兩條路怎麼也得選一條啊!

所以接軌國際很重要很迫切,不能再關上門來中醫藥自嗨了,不能再拒絕現代科技的標準了。

其實國外藥廠對於植物藥已經做出了一些先例可以作爲國內中藥企業的借鑑,舉幾個例子,“邁之靈”是德國藥企研發上市的,成分是馬慄提取物,相當於國內中藥單方製劑。功能主治有1.用於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靜脈曲張,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靜脈炎後綜合徵引起的下肢腫脹、痙攣、瘙癢、灼熱、麻木、疼痛、疲勞沉重感、皮膚色素沉着、鬱血性皮炎、潰瘍、精索靜脈曲張引起的腫痛等。2.用於手術後、外傷、創傷、燒燙傷所致的軟組織腫脹,靜脈性水腫。3.痔靜脈曲張引起的內、外痔急性發作症狀,如肛門潮溼、瘙癢、出血、疼痛等。

再比如同樣來自於德國的植物藥“施保利通片”,成分是側柏葉、紫錐菊根、贗靛根、抗壞血酸。相當於國內中藥複方製劑。功能主治是病毒或細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單純性脣皰疹;細菌性皮膚感染;因放射或細胞抑制劑治療而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症;輔助抗生素治療嚴重的細菌感染,如:支氣管炎、咽峽炎、咽炎、中耳炎、鼻竇炎。

國外植物藥可以功能主治很明確,不良反應和禁忌觀察也都合理合規,我們的中成藥爲什麼不行呢?爲什麼我們坐擁中醫藥這樣巨大的寶庫,卻只向世界貢獻了青蒿素就這麼一個源自於中藥的藥物,坐視國外類似於中成藥的植物藥可以世界範圍內做的風生水起?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尋找可以彎道超車的出路。

其實兩個危機的本質可以歸根爲一句話:那就是中醫中藥在國際被接受程度的問題。盈鏈科技分析師認爲,按照現代藥物研發的標準,結合國外植物藥的經驗,國內中成藥是可以做到符合國際標準,走向世界的廣闊市場的。

盈鏈科技提出的解決思路區塊鏈+中藥大數據,即通過區塊鏈多中心存儲和計算的技術,接入醫療機構HIS系統,實現中成藥在臨牀應用中的療效再評價,涵蓋上市前和上市後的臨牀觀察,通過關鍵詞的AI自動篩查技術,以真實世界的大數據來分析和發掘疾病與中成藥的對應關係,尋找有力的可供反覆檢驗的循證醫學證據,修正傳統中成藥中主治疾病模糊、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不明等問題,以現代醫藥科技標準來改造傳統中成藥,達到中成藥爲體,現代西藥標準爲用的目的。如下圖所示:

盈鏈科技希望以區塊鏈、大數據、AI 技術爲工具,賦能中藥產業發掘新價值,建立新標準,降低新藥研發費用和科研難度,助力國內中藥產業走向國際舞臺。

盈鏈科技在創立之初便將探索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自主創新和解決產業難題作爲公司的使命,經過2019年的實踐和探索,在可信大數據、智慧農業、智慧醫療、中藥現代化、白酒防僞溯源等多個垂直領域,率先實現了產品落地應用案例示範。

目前,盈鏈科技依託中科院、中科大成熟技術團隊,在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領域實現多領域技術儲備,在區塊鏈自主技術創新、智能硬件、軟硬結合的落地模式走在全國前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