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旺盛的祕密|用一張表讓你知道時間去哪了

我是墨行,也叫蔡導。

因爲當年的某場演出,就有了蔡導的稱號;

因爲近期的vlog的拍攝,也被戲稱爲了蔡導。

在大家眼裏,可能覺得蔡導的涉獵很廣,也不知道哪裏來的那麼多精力。

其實,無非是兩方面。

一是事項斷舍離,聚焦在自己想要的點上,用魯迅的話說就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重要的事情上而已”;

二是安排時間軸,把事項安排在最適合的時間點上,每段時間都發揮最大價值;關於斷舍離,之後專門分享;

今天,我們先聊下關於時間軸的問題。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一方面覺得自己整天忙的沒時間,另一方面又不停的刷朋友圈、玩遊戲、看美劇?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你就陷入到時間黑洞裏了,那“時間黑洞”到底是什麼?

怎麼破呢?

01什麼是時間黑洞?

時間黑洞,就是你不知道時間去哪兒了,彷彿時間被吞噬,感覺每天重複過,都沒有實質性的事情和意義。

比如說

上班時不時不經意的聊天,快到下班點才發現今天事情才做了那麼點;

覺得自己整天忙的沒時間,卻又動不動拿出手機習慣性的聊微信、玩遊戲;

感覺上班太辛苦,回家一邊喫零食一邊看美劇來犒勞自己,然後上牀前再刷一次朋友圈。

或許,這就是你過的一天。


說到時間黑洞,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奇特的一生》中的主角——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最偉大之處或許就在於他的時間統計法。

簡而言之,他的時間統計法就是通過記錄時間、分析時間、消除時間浪費、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讓每一個時間段都有記錄的方法。

時間記錄表——從起牀開始,記錄你的每一段時間,直到睡覺。

包括洗漱、如廁、喫飯、閒聊、逛街、上下班路上和工作時每一項內容的時間。

02發現時間黑洞榨汁時間

想要找到“時間黑洞”,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你自己知道你在每個時間段都幹嗎了。

那就需要你對時間做下記錄。

下面是一位學員一天的時間記錄:

03 時間羅列、雜物清理和整合排序

當你對你的時間進行羅列的時候,就感覺看不到摸不到的時間變得可視化了,變成一堆堆物品陳列在你面前。

你可以用紙筆系統記錄,也可以用一款叫做aTimeLogger的APP記錄。

剩下你要做的,就是挑選雜物,把不必要的“雜物”清出你的“背囊”。

然後再對背囊中的物品進行整合排序,要知道每一件“物品”都有最適合它陳列的位置。

這位學員的時間軸算是比較理性的了,但也有點可以調整的地方。

比如說

“瀏覽新聞”,一上班就先看會新聞?是不是在放在午飯後更合適呢?

一方面不會影響上午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作爲工作後調節的一種方式。

反之,需要花心思的工作是不是放在上午前端比下午更合適呢?要不然下午犯困了可不好哦。

通過時間羅列、雜物清理和整合排序,你就可以發現自身的“時間黑洞”,從而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時間軸。

04先有招,後無招

這個方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同時,我個人認爲,也沒有必要如此記錄。

羅列的目的是爲了找到你的時間黑洞,如果你羅列了一段時間,發現了黑洞,然後做了調整,形成了適合自己的一個時間軸。

那麼,直接按時間軸過好你的時間吧,不需要再對時間進行羅列,記錄重要事項的佔用時間即可。

這就是所謂的先學招式,後化無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