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時間管理:計劃要粗,記錄要細

大部分時間管理的誤區,就是把時間管理搞的太複雜了。耗費太多精力在事無鉅細的規劃上,而太過精細的計劃往往很容易受到衝擊,無法很好的執行並給人帶來了負反饋。在樊登讀書看過一個例子很有同感:

不要太大力氣去做整理,因爲整理這件事情本身不創造價值。有這麼一個實驗:給大學生做時間管理的實驗。把學生成績差不多的大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不做事件管理;第二組只做一個月以內的計劃;第三組做每天的計劃。後來的結果是:做每天的計劃的那組學生,學習時長變得越來越短,原因是因爲太累了,每天都要拿很多時間來計劃,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根本沒法按照你的計劃幹活,總有些事兒發生,這些事兒發生了以後,導致你沒能實現那個計劃內疚,內疚導致自責,自責導致自尊水平下降,說我是不是幹不了事兒啊,然後就變得越來越糟糕。所以這種細緻的,叫做工匠化的時間管理的方法使得我們的效率變得更低更沒有動力。有效的是哪個呢?不是那個沒有計劃的,而是做一個月計劃的。通過上面的實驗想說明什麼呢?不是不能有計劃,粗一點兒就好了,大概差不多把那幾件事兒幹了就行了。不要把自己逼的像個機器人一樣,每天必須做什麼事兒做不完就不睡覺,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反而我們的效率會大幅下降。

清華特獎學生馬冬晗的精細的記錄表一度在網上非常火上,但是請注意那是事後記錄表,而不是事前計劃表。馬冬晗的師弟D.Han都當面問過本人了:

馬冬晗的時間記錄表有哪些優缺點?

研究生期間,有一次馬冬晗師姐給我們做關於時間管理和計劃的小講座,還是挺有收穫的,而且感覺馬師姐也很正常。 結束後我問了問她本人,時間計劃有必要細緻到小時爲單位嗎? 她告訴我,完全沒有必要,精確到上下午晚上已經可以了。 我又問了她網上那張計劃表的事情。 她告訴我那張表不是計劃表,而是記錄表。是在一天結束後,她會把今天做了什麼事情填進去。和寫日記一樣。
她覺得如果這是張計劃表,幾乎是不可能有人可以完成的。

時間管理最常見的誤區有哪些?

我經歷過的最大誤區,莫過於制定太具體太詳細的計劃表
幾年前,有張清華特獎學霸(馬冬晗)的計劃表在網上引發關注。馬師姐把一天24小時分爲了13塊,每個時間塊都有對應的明確任務。
我深感佩服,便效仿設定了以2小時爲單位的計劃表。後發現行不通,不但計劃趕不上變化,而且也無法估計好完成某項任務的所需時間。一旦某處沒有順利完成,牽一髮而動全身,便會如多米諾股牌一樣影響後整個計劃表。
試行一段時間,發現難以爲繼,於是放棄。感慨到自己和馬師姐的差距,也好奇世上真有人能夠制定如此詳細的計劃錶行事嗎?直到我研究生期間,一次機緣巧合遇到了馬師姐,才解決了這個疑問。馬師姐告訴我,網上流傳的並不是她的計劃表,而是記錄表。她提前打好空白的表格,然後每天晚上填入今天所做的工作。細想之後,發覺這纔是更科學的方法,我們不但要爲未來做規劃,同時也要爲過去做總結。未來的規劃不需詳細,但過去的總結可以細緻,並以總結指導規劃,形成良性循環。

馬冬晗的記錄表剛開始火起來時都被大家當成了計劃表,很多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估計就信了,後面也不去花時間思考實踐和考證。馬冬晗的記錄表火之前,我就曾經嘗試過每天指定很細的計劃表,用心做下來發現完成度很低,這也算是我曾經在時間管理上經過的最大的誤區。

在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不確定性太多,而且很多創造性或者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是需要專注和連續的,做事的效率和進程也不是按照時間嚴格成線性的。比如:寫代碼進入心流模式一下子專注的寫了好幾個小時感覺不到時間流逝非常正常,學習新東西學到了正興奮點也常常根本停不下來,這時候停下來反而大幅影響學習效率。

所以,做計劃要抓主要矛盾:計劃要粗,記錄要細。粗略的計劃,要抓住重點,尤其記得關注到那些長期重要而當前不緊急的事情。細緻的記錄,可以很好的統計出來自己真正浪費時間在哪裏了,也可以幫助自己評估自己在面對不同難度的事情時大概需要的時間,這是細緻記錄的意義所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