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六講》:從害怕孤獨到享受孤獨,來一場“放空”多好

明星登頂熱搜,圍觀者大叫:“某某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卻少有人繼續求證真假;食堂10分鐘排隊,一行人拿出手機不停地刷,刷什麼呢?沒什麼,就是無聊找個事做;下班路上趕緊打開廣播,洗澡時也要聽音頻課,用各樣的聲音來塞滿空白無聲的時光……

這個時代,好像每個人都在盡力擺脫無聊,想找點東西來填滿懶得思考的腦袋,可是後來發現,緊隨其後的是更大的更空虛的孤獨。

愈是想擺脫孤獨,它卻追得愈緊。

你有沒有什麼時候,覺得自己挺孤獨的?

1.做一個孤獨的純粹的自己,會是什麼樣?

在漢字裏,“孤”與“獨”都不是一般人容易喜歡的字。

古書《禮記·禮運大同篇》裏道:“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這其中,“孤”指沒有大人照顧的孩子,“獨”指沒有年輕人照顧的老人,兩個字都是指失去親人照顧的人,有令人悲憫、哀傷、同情的意義。

而在西方語境裏,“孤獨”的意義則大不相同。

例如“solitude”這個字,源自拉丁文的“sol”,是“太陽”的意思。希臘語中的“sol”是“惟一”的意思,這樣的解釋讓衆人認識到自我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完滿個體。

兩種文化賦予了“孤獨”不同的生命意涵,也拓寬了不同文化語境中的人對於“孤獨”的理解:

原來“孤獨”不只是代表着倫理上的缺憾、不完美,它其實也是在告訴我們,孤獨能夠讓我們成爲一個完整的個體。

柏拉圖在《會飲篇》(Symposium)中寫道一個故事:

遠古時代,人類不是現今分類的男性、女性。那時候人有三種:純陽性、純陰性、陰陽人。

後來因爲人類得罪了神,被神懲罰,神把三種人都劈成了兩半。因此,現今的人類都是不完全的,永遠都在尋找另外一半。

這個故事,隱喻現今社會存在的幾種性別關係(陽性尋找陽性,陰性尋找陰性,陰性、陽性“男女”彼此尋找)。

但是更重要的是,它道出了人類個體的不完整,以及追尋另一半的最初慾望。

我們總想去尋找生命中的另一半,這一半可能是家人,可能是愛人也可能是朋友,我們用盡全身力氣,苦苦追索,不惜代價犧牲、迷失自己。

“爲了得到更多的點贊,我總會花大量時間給別人點,友好往來嘛。”

“爲了孩子,父母放棄了愛好,從此孩子的喜好和目標也是父母的。”

“爲了和男友考一樣的大學,填志願時,我報了比自己成績低50分的學校。”

這樣做到底值不值得?真的會讓你快樂嗎?

回想我們走過的一生,在家庭中,做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做丈夫的妻子、妻子的丈夫;在社會上,成爲組織或者羣體中的一份子。

但卻很少有機會面對完全獨立而真實的“自我”。

如果沒有家庭倫理的牽絆、沒有外界評價的干擾,做一個孤獨、純粹的自己,那會是什麼樣的自己呢?

不如找一天,獨自尋個安靜的角落坐下,放首喜歡的歌,看人來人往,聽聽內在的聲音,做一回自己的好朋友吧。

蔣勳在《孤獨六講》中寫道:你要足夠完整,才能健康的去愛其他的人,去照顧和負擔其他的人。

孤獨的核心價值啊,就是跟自己在一起。

2.成年人逃避思考的方式:讓自己忙起來

直到今天,儒家思想依然影響着我們的方方面面。

儒家的主張,如孔子的哲學,常會是一種結論時的原則,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結論,聽了之後不必做太多的思考,照着做就可以了。

於是,許許多多的人,在看到各大媒體關於熱點事件、明星八卦的報道時,不加思考地趕緊搬過來,在此基礎上討論和評判。

然而,在這一系列快速操作之後,我們是否會想要試着推論事件的成因?是否想過爲什麼這個人在該時間點一下子就變成了偶像巨星?是否想過他做出這樣的事情,是不是還有什麼難言之隱?

有人忙忙碌碌,卻沒時間思考如何成長,有人越跑越快,卻離目標和夢想愈來愈遠。

不願去思考生命和尋找意義的人,只希望讓自己忙起來,因爲忙起來就沒有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

但是,想要實現個體的獨立性,就要敢於跳脫大衆的語言、說出懷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隻聽信於結局或結論。

最近,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火了,實用又幽默的語錄一波接着一波。

在他錄製的“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課”上,他喊話返校大學生:“大家只要悶兩個星期,少說話,語言少了,思想就出來了。

關於語言和思想的關係,《孤獨六講》中也寫道:“每個人都急着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今天我們的語言已經流利到忘了背後有思想。

你是否也有同樣的經歷:

有時你並不是想說什麼,想問什麼,而是要去打破那一秒的孤獨感,填補心中的空虛,於是你開始一直講話,話中沒有實質的內容和意義。

亦或者,你在零碎時間空隙,快速打開某個付費課程,“填鴨式”地聽啊聽,只是爲了緩解心理的焦慮,聽完沒有任何思考和實踐。

你有多久,沒給自己時間好好思考了?

3.從不怕孤獨到享受孤獨,來一場“放空”多好

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他看來,心靈的自由,遠比名利地位重要許多。他認爲“”很重要,忘是一種大智慧,把繁瑣的、干擾的、騷動的忘掉,放空。

老子也說,空才能容,就像一個杯子,如果沒有中空的部分就不能容水。

微軟首席執行官比爾·蓋茨每年都要進行兩次“思考周”,這段時間裏,他會遠離世事(通常是在湖邊小屋),只讀書,思考大局。

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瑞士蘇黎世湖北岸建了一座石頭房子,隔絕一切干擾,專心進行心理學創作,後來成爲20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因此,當我們不必強迫自己與別人對話時,不再去經常花時間窺探別人隱私、關注明星是否抽菸喝酒時,不再一有空就刷短視頻、朋友圈時,我們纔有時間去和自己對話,去關注自己所思所想,思考理想和需要。

也只有這樣,我們纔會離完整而獨立的自己越來越近。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纔可以完全成爲自己。誰要是不熱愛孤獨,那他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爲只有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纔是自由的。”

孤獨乃人生的常態,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面對孤獨,當我們開始試着發現它、理解它、接受它並逐漸享受它時,就能感受到它的強大力量,從而一步一步找到真實的自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