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頂暢銷榜80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教育的力量有多大?

至今已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榜80周,全美銷量破百萬冊。

比爾•蓋茨年度薦書第一名,美國亞馬遜年度編輯選書第一,《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排行第一名。

Goodreads讀者票選超越米歇爾《成爲》,獲年度最佳圖書《洛杉磯時報》最佳傳記獎。

作者因此書被《時代週刊》評爲“年度影響力人物”。

這本書就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由塔拉·韋斯特弗撰寫,一位擁有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歷史學博士學位的86年女孩。

作者塔拉的童年,是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裏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她的父親要求家庭成員堅持的忠誠與真理。

家中不允許她擁有自己的聲音,她的意志是他們眼中的惡魔。

直到有一天,她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

是教育,帶她走向新世界,帶給她生命的無限可能。

一、教育,使她成爲一個獨立勇敢的大人

塔拉的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講述的是她自己的成長故事。

她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的山區,家中有父母和其他6個兄弟姐妹,塔拉排第七。孩子們在家中出生,從未去醫院看過醫生和護士。她的父親始終認爲:災難是上帝的旨意,有病受傷不需要看醫生。

塔拉的父親是一個摩門教徒,性格固執獨斷,母親是一個屈從隱忍的人,認爲妻子需要絕對服從丈夫。塔拉的哥哥肖恩暴力專橫,對弟弟妹妹們常以武力相逼。

塔拉17歲前從未上過學,每天與哥哥姐姐一起在父親的廢料場裏工作,或者幫助母親調製精油。

在這樣的大家庭,塔拉一方面受到的是專橫霸道的管控,聽任父親的命令,與其思想一致才被認爲是可行的。她腦海中構想不出未來的模樣,只是不斷重複的、一眼望得到頭的當下。

而另一面,則是哥哥泰勒帶給她的突出重圍的力量。

泰勒是兄弟姐妹中最先改變的人,他跟其他哥哥不一樣,他願意看書,聽音樂,學習,做一些看起來與這個家庭格格不入的事情。

有一次,泰勒打電話問塔拉是否在爲大學入學考試做準備?塔拉說她對數學一竅不通,泰勒說:“你有錢,去買書自學。”

泰勒激起了塔拉對上學的嚮往,也讓塔拉有勇氣做出選擇——掙脫讓人窒息和麻木的家庭環境。

塔拉通過自學考上了大學,接着獲得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歷史學博士學位,還獲得了赴哈佛大學訪學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她不斷地與舊有傳統觀念做鬥爭,打破思維的牢籠,在過程中明白自我選擇的重要性,清楚生活不是被要求與被塑造!

塔拉在書中寫到:

“我已覺察出我們是如何被別人給予我們的傳統所塑造,而這個傳統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我開始明白,我們爲一種話語發聲,這種話語的唯一目的是喪失人性和殘酷的對待他人——因爲培養這種話語更容易,因爲保有權利總是讓人感覺在前進。 ”

我們會無意間被別人建造的傳統塑造,並往往忽視了我們正在被塑造的現實。

談到這裏,便不得不提到衆多孩子成長中需要面臨的首要環境:原生家庭。

二、教育,幫助他們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大影響被討論太多回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說法也被層出不窮的“狀元案例”所證實。

可是,這是全部的事實嗎?顯然不是。

總有些“落網之魚”,他們通過努力,衝出了原生家庭的桎梏,變得獨特且優秀。

影片《風雨哈佛路》,也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女孩莉斯的父母都吸毒,身患艾滋,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症,雙目基本失明;父親不是看書就是看電視,對孩子的成長不管不顧。

她15歲開始流浪。餓了,去垃圾桶找,困了,睡在地鐵站。她所遭受的困難遠超於我們的想象。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家境,她也沒有抱怨一句。

在母親去世的那天,她下定決心:我不要做個傻瓜,我要去上學。

去學校報名的候,她告訴老師:“我需要一次機會,帶我走出我所生長的環境。那裏的人憤怒又疲憊,大家僅僅只爲掙扎着存活下來,而我知道,在這之外,有一個更好的世界”

她用2年時間讀完了4年的課程,成績穩居第一,最終考上了哈佛。

通向哈佛的那條路,縱使荊棘密佈,傷痕累累,卻依然滿是着陽光和希望。

她的勇敢,她的那份對於知識的信念與渴望,改變了她的一生。

BBC的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耗時56年追蹤了14個孩子,結果顯示:大多數孩子確實沒有跳脫自己出生時所在的階級。

但是有一位孩子名叫尼克,打破了自己所處的階級壁壘。這位本來是農場主的兒子,也許將會在農場裏過一輩子。但是後來通過讀書,他的成長路徑發生了改變。

雖然在農村長大,尼克從小對物理化學很感興趣。21歲那年,他考上了牛津大學物理學系,當女朋友問他爲什麼研究核能時,他回答:“我想要拯救世界。”25歲,尼克離開英國,成爲美國一所大學的教授助理。

是教育,改變了塔拉、莉斯和尼克的一生。

三、教育,讓我們更加自由地生活

在本書中,塔拉寫到:“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僞,背叛。而我稱之爲:教育。”

她通過不斷的學習新知識,開啓新的思考與實踐,把自己從精神奴役中解放出來。她知道,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的思想。

她敢於進行一場革命,一場對於童年扮演的古老、脆弱的角色的顛覆,她勇於表達意見,採取行動,蔑視順從,獨立思考。

《大學的觀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的作者約翰·紐曼曾說:

“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教育能讓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魯迅也曾言:“教育就是培養大寫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經教育而更加情韻悠長,光明磊落。”

真正的教育也許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但是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教育幫助我們試圖看清世界的面目,幫助我們傾聽內心,並作出獨立的判斷。

也正是教育,引領我們實現人格的健全、生活的幸福,並一步步腳踏實地,向自由的遠方邁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