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模型與TCP/IP

OSI 模型

  • 應用層 :抽象語言,將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抽象成編碼語言。
  • 表示層:將編碼語言(例如:C,c#,java等)轉換成二進制語言。
  • 會話層:提供會話地址,即建立與服務器之間的會話,並維持,終止會話進程。
  • 傳輸層:分段,提供端口號,UDP/TCP協議
    1.分段:MTU限制(最大傳輸單元1500B)
    2.端口號:0-1023 (註明端口號) 1024-65535(動態端口號)
    常見的註明端口號
    ftp 文件傳輸協議 tcp21
    telnet 遠程登陸 tcp23
    http 超文本傳輸協議 tcp80 8080
    https 安全的超文本傳輸協議 tcp443
    dns 域名解析協議 tcp/udp53
    3.TCP/UDP協議
    1).tcp:傳輸控制協議–面向連接(三次握手,四次斷開)的可靠傳輸(確認,重傳,排序,流控)協議
    2).udp:用戶數據報文協議-- 非面向連接的不可靠傳輸協議 —僅完成傳輸層的基本工作
  • 網絡層:邏輯尋址(IP地址:ipv4.ipv6)
  • 數據鏈路層:媒介訪問控制層 mac(通過控制芯片)
  • 物理層:定義電器電壓接口規範,光學特性等

** TCP/IP**

  • 將OSI七層模型的上三層(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整合爲應用層
  • 相同點:
    兩者都是模型化層次化
    下層對上層服務提供支持
    每層協議彼此相互獨立
  • 不同點:
    OSI先有模型後有協議 tcp/ip 先有協議後有模型
    在第三層處tcp/ip協議棧僅適用IP協議,OSI均適用。
    層數不同
    tcp/ip支持跨層封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