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我國計算機及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報告-3

三、十年來我國計算機及相關服務業的發展經驗總結

中國入世的十年,中國步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回顧十年我國的計算機及相關服務業的發展,我國受益於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但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我們也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發展經驗。

1.政府引導是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政府引導,制定清晰的戰略和目標,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是促進產業形成和發展的強勁動力。國發18號文件集中體現了支持軟件產業發展的國家意志。在國發18號文件的貫徹實施過程中,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共出臺了115條配套政策或實施細則。其中,國務院出臺4項配套政策,各部委出臺24項實施細則,地方政府制定出臺87項配套政策或實施細則。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以來,通過貫徹國發18號文件和產業振興規劃以及今年頒發的國發4號文件,通過多種手段規範產業發展,從研發、製造、應用、服務等多個環節入手,設立多項激勵約束機制,打造出較爲全面和完整的產業鏈構架;通過推進“兩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進一步營造了適應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初步建立起能夠引領支持我國軟件產業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

2.開放與合作是產業發展的根本保證

“開放性”已經成爲當今世界文明發展中廣爲推崇與公認的時代趨勢,不僅僅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也適用於發展軟件產業、設計軟件信息系統,實施各種業務解決方案的指導思想與規範標準。軟件企業在市場上除了相互的競爭,更多表現爲一種合作,在我國更多表現爲與跨國軟件公司的合作,而這種合作是雙贏的:一方面跨國軟件公司擁有技術資金方面的優勢,但由於世界各地語言文化的不同,而跨國軟件公司往往對具體市場需求缺乏應有的瞭解;另一方面,國內軟件缺乏技術和資金的支持,缺少軟件生產經驗,但本地企業更瞭解本地市場和需求。因此,本地軟件企業和跨國軟件公司的合作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使得雙方更加充分廣泛地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通過開發與合作,將企業的核心業務,包括技術、管理、生產、市場、人才等環節,集成到最佳。

外資進入促進了國內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南瑞集團、海隆、上海數訊、高德軟件等內資企業和浦東軟件園表示,外企企業進入我國,可以帶來先進技術和產品,在技術溢出效應下,國內企業通過學習、模仿、創新,不斷增強競爭實力,並進一步拉低了產品價格。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研發技術。微軟、NECHP、思科等外資企業均在我國設有研發機構,並在國內招聘大量研發人員,帶動了國內信息人才的就業。

3.官產學研用結合是產業發展的支撐模式

企業是產業的創新主體和市場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18號文件重點指出,要強化軟件產業中的企業主體作用,通過合理調配資源,加快企業做大做強,支持骨幹企業兼併重組,加速產業鏈整合,提升產業發展集中度。十年來,政府不僅引導企業參加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而且還支持企業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瞄準市場需求,緊密結合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需求,圍繞研發、產業、應用、服務等關鍵環節,推動研發成果產業化,逐步形成產學研用一體的產業創新機制。

4.創新驅動是產業發展的不竭源泉

堅定不移地走我國特色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這是我國最重要的發展軟件產業的基本經驗。18號文件把推動軟件產業創新發展作爲主要的政策目標,匯聚多方政策予以支持。在充分借鑑世界軟件強國經驗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我國國情和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實際需要,不斷加大對軟件核心技術和產業化的投入,努力形成有特色的自主軟件科技創新體系,形成一批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軟件產品,爲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企業爲主體、產學研用結合的創新發展體系,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操作系統和數據庫軟件開發成功,在中間件、嵌入式軟件、文字處理軟件、信息安全軟件等領域取得突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