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佔科技制高點之IBM篇 李實恭:和諧社會需要和諧計算

李院長給我的感覺一直是非常的儒雅,在那酷似外星人的長相背後,也隱藏着酷似外星智慧生物的深不可測的智慧。在這次採訪過程中,他一直禮貌地問我們的記者,"聽懂了嗎?",我想可能我們也只是把您的精彩觀點記錄下來,真正地能懂,可能我們還需要再去多讀些資料,也需要我們在未來看看李院長的預言實現時,重新看看這些觀點。


人類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口膨脹、環境污染、交通擁擠、能源危機、疾病困擾,在越來越多隱患和災難面前,未來的科技將如何幫助人類解決這些問題?人類應該以何種全新而系統的思路去創造屬於21世紀的重點產業?如果說,20世紀是計算世紀,21世紀是新能源、新材料、新生命、新海洋科技的時代,那麼未來IT產業又將以什麼樣的形態存在?全球最大IT企業IBM公司在即將迎來百歲生日的時候,給出怎樣的科技預言?IBM中國研究院院長、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李實恭博士向記者透露了他的觀點。

 

精彩觀點:
●創造更好的地球環境、讓人類生活更美好舒適的科技將成爲未來科技的焦點。
●人類需要推動再生循環的"靜脈產業",未來科技需要進行破壞性評估。
●在融合產業時代,當信息技術無所不在,信息產業將消失。
●跨領域融合創新需要"傻子精神"。
●國家層面應該建立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實驗室,進行技術兼容與可負擔性測試。
●中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在於執行層,需要建立評估體系。

 

部分摘錄:

    記者:北大的張維迎教授說,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發明改變世界並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產業。比如蒸汽機的發明帶來了工業革命,電的發明帶來了電氣化時代,計算機的發明帶來了數字時代。而21世紀也將產生一些發明並來帶屬於這個時代的新興產業。他認爲21世紀具有顛覆性意義的發明將集中於新生物、新醫療、新能源、新環保等科技領域。您是否認同他的觀點?您認爲未來具有顛覆性意義的發明和產業將集中在哪些領域?
  李實恭:我覺得預測未來有幾個層面,一個是宏觀,一個是微觀,另外還有時間的維度。如果預測明年會流行什麼,大家的觀點會比較一致;如果要預測5年到10年的趨勢,大家的想法就會有差異;如果預測30年到50年之間的趨勢,我想大家的焦點就會比較接近。也許有的人不贊成預測未來,但我認爲預測未來能幫助我們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應。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資源和資金相對有限,科學合理地預測未來,纔能有計劃地投入我們有限的資源。
  我認爲未來科技的重點應該圍繞以下兩個層面:創造更好的可持續發展的地球環境和改善人類生存狀態。
  應該說是人類在管理着這個地球,但人類持續的經濟活動和科技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擾亂或者破壞了我們今天賴以生存的地球的生態,人類生存的條件正變得越來越差。所以未來科技的發展應該首先去糾正或者發現我們過去犯的錯、對地球和環境等造成破壞性影響的科技,對未來的科技創新進行破壞性評估。
  其次,圍繞地球環境可持續發展和讓人類生活更美好的領域,比如如何減少流行病,如何更好地提供醫療服務,如何減少天災,如何創造替代性能源,如何讓人居環境更好,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治理地球等都會成爲未來的重點領域。解決這些難題的新醫療科技、新生物科技、新環境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綜合管理服務等都應該是未來科技的重點,而張維迎教授所提的新興科技正好都在這兩個層面裏了。


    記者:在融合的趨勢下,IT技術和產業形態將會有哪些革命性的變化?
  李實恭:在未來的融合科技時代,IT產業將會"消失"。當然我說的"消失"不是真實意義上的消失,而是未來IT產業存在形態的改變,或者說,我們將很難在GDP中單獨計算和統計IT產業的GDP,因爲IT將如水銀瀉地般無處不在,人們將不再有意識地區分任何技術或方案裏的IT技術。IT將成爲基礎科學,與其他產業水乳交融。如同數學,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並沒有一個單獨的產業叫數學業。
  當然未來仍有獨立存在的IT企業,我稱之爲狹義上的IT產業,它將呈現出兩種發展趨勢。
  首先,回顧過去,計算技術的演進是一個不斷解耦的過程。從第一代大型主機開始,程序指令的出現實現了硬件和軟件的解耦,操作系統的產生導致應用程序與硬件平臺的解耦,後來的高級語言實現了應用程序與操作系統的解耦,近年來的中間件更進一步導致應用程序的業務邏輯和通用功能的解耦。解耦的過程是IT技術和系統不斷模塊化、專業化進而標準化的過程,也是IT產業分工不斷細化和深化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在的IT還比較"粗放","解耦"的過程將繼續,未來IT將不斷細分、模塊化,並在每一個細分的專業技術與產業領域不斷實現標準化和規模化。不斷的標準化和規模化能夠儘快實現IT產品和技術低成本化,同時標準化和更爲細分的模塊化無疑將促進IT產業內的整合以及和其他產業的融合和滲透。
  另一個趨勢是未來的IT將越來越個性化和定製化。未來的IT產品和服務將圍繞人、行業、需求進行更多的定製與整合以實現個性化的需求。如果說IT的前一個趨勢是通過不斷"解耦"和"分拆"達到標準化和規模化的目的,那麼這一趨勢就是不斷圍繞需求進行"整合"並"優化"以實現個性化。IT工作者需要圍繞人、需求,在整合芯片、系統、軟件、應用等方面的同時,爲客戶做一系列的定製和優化,將機器的效能發揮到極致。這種定製化也會導致未來的IT技術和產業中軟件和硬件的區別不那麼界線分明。

記者:中國目前正在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您對中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有什麼好的建議?
李實恭:我覺得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首先需要從戰略層面做好宏觀和整體的規劃,需要設立長期目標、短期目標,需要根據每一個地區經濟、市場、產業的特徵進行規劃。中國正在大力發展物聯網,推動"感知中國"戰略的實施。由於國家高度重視,各地立即產生了很多物聯網企業。如果不根據地區的市場需求特徵進行規劃,就有可能造成重複投資、同質競爭。中國有各種各樣的需求,應該以應用需求引導物聯網產業的區域性發展。我們應該針對醫療、食品、水文、地理等不同需求促進並協調我們的物聯網技術與物聯網應用的發展。
  其次我覺得應該由國家出面成立產、學、研與政府聯合的實驗室,對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產品、技術與成果進行兼容性、可負擔性等全方位測試。在這些產品、技術還沒有進入市場之前,我們就能夠預先發現各種問題,並進行相關的優化。過去的測試都主要集中在技術層面,我覺得可負擔性的測試與論證也相當重要。因爲產業的發展最終需要市場的檢驗,如果產品成本不是市場能夠支付得起的,或者產品市場沒有一定的規模,未來產業很難發展和做大。
  再次,需要密切關注前沿技術的變化,及時調整技術與產業佈局。仍以物聯網爲例,在全面感知、全面物聯的需求之下,其實最大的難點是在傳輸這個層面。大量傳感器採集了大量的數據,需要即時傳輸到後臺進行數據分析處理,然後優化決策、智慧應變。數據量之大,往往超出人們的預期。全面物聯之後,就有新的問題產生:一是所有的數據都傳輸到後臺處理,時間上不允許;二是將造成網絡的擁塞甚至是崩潰,而且傳輸成本巨大。
      針對這樣的問題,未來的計算模式將產生革命性的變化。一是傳感器層面需要擁有計算功能,需要對部分數據進行處理並作出反應。類似於人體,在某些外在情況發生變化時,手腳皮膚等外在邊緣器官能夠進行條件反射,而無需傳遞到大腦。我們稱這種新的計算模式爲"邊緣計算"。只有在響應時間要求不高的情況下數據才需傳到後臺進行分析處理。二是傳輸的過程將需要新的計算模式和技術架構。目前我們的通信技術尤其是無線通信技術主要針對移動語音通信和移動互聯網應用,其特點是通信帶寬高,通信在線時間較短,而且每一個蜂窩小區可以支持的併發用戶數較少。反觀物聯網應用,通信節點數量巨大,所需的通信帶寬大都較低,而且需要始終在線。這些特點使得現有無線通信技術不是非常適合大規模物聯網部署。所以我們相信在全面感知的需求下,需要採用新的計算模式和新的通信技術。目前IBM與通信技術領域的專家正在研究新的技術架構,技術的雛形已經研發成功。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我們的物聯網產業還在用傳統的計算模式、技術架構,在未來將有可能出現產業剛剛形成就已落後一代的局面。因此,構建新興產業時,一定要運用創造性的思路,觀察根本性問題,來獲得根本性突破,同時也必須關注全球前沿技術的變化。

 

      記者:現在很多企業、產業都在轉型,您認爲轉型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李實恭:我們認爲轉型成功的關鍵在於領導力。在智慧的時代,任何一家企業和組織都不可能單獨取得成功,合作是成功的關鍵因素。良好的合作,需要我們能夠克服文化、制度和組織的障礙,實現跨領域、跨行業、跨機構、跨流程的整合。只有具備卓越的領導力,才能夠克服這些障礙,實現這種整合。
  領導力的形成需要以下因素:第一,需要新的思維以克服文化、制度、組織等多方面障礙,實現跨領域、跨行業、跨機構、跨流程的整合。這對領導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二,要迅速行動,搶佔先機,贏得先發優勢。第三,要廣泛合作,攜手共進。智慧的體系是一個複雜的體系,任何一方都無法獨立完成,必須結合各方優勢廣泛合作,綜合考慮。第四,要實現開放創新。創新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層面,還體現在業務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思維模式創新、文化創新等方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