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吳軍一萬小時定律誤區有感

 最近在讀吳軍的《見識》一書,其中有章內容主題是拒絕做僞工作者。僞工作者的定義是忙碌卻低價值的工作,在大公司內常見的就是這類員工,每天各種會議不斷,或者一直忙於處理各種問題,然而真正創造的價值非常有限。僞工作者的害處對自身而言是能力提升緩慢,受認可程度偏低,是要被主管識別並淘汰的類型(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整天很忙就非常重要,績效要好,當然我司研發現狀是沒有不忙的。。。);對公司而言,作者以雅虎爲例,如果這種員工佔多數,會逐漸導致公司缺乏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出局。

        而後作者提到國內現在對一萬小時定律的解讀存在片面錯誤。都只強調要努力沉下心,在一個領域內做超過大多數人的時間,就一定能成爲領域專家。而選擇性忽視了許多其他關鍵因素,例如書中提到以下四點:

1、簡單重複 

        有些人的1萬個小時努力就是在低水平的重複。這種努力,其實就是白費力氣。 富士康上流水線的工人,日復一日的做裝配工作,早就超過了1萬個小時,精通無比,但是你認爲他們成功嗎? 辦公室裏,端茶倒水,整理文檔,日復一日這樣重複,你覺得這樣的人能成功嗎?

2、習慣性失敗 

        有一類人,和誤區一里面的一類,是剛好相反的。他們好高騖遠,不注重學習,懶得總結教訓,更加不會去覆盤他們犯的錯誤,導致總是犯相似的或重複的錯誤。 他們迷信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然而簡單地重複失敗是永遠走不出失敗的怪圈的。因此這些人常常是時間花了很多,甚至不止 10000小時,但是不見效果,因爲他們沒有對自己做階段性覆盤。

3、林黛玉式的困境 

        這是一個刷新我認知的誤區,之前一直不知道這個概念。林黛玉很有內涵和才氣,想問題想得很深,導致很多人都理解不了她想說的內容。 她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耕耘太深,導致自己對外界的所知很少,而自己的適應性也變差了。最終的結果就是隻有少數人能夠理解她,比如賈寶玉。 這個誤區告訴我們,不要只精一門,在一門能夠做到80分85分以上的時候,就可以適當的發展多門,在前期可以只想着精一門,後期就可以通多門,這就是先精後通。 我們不能一直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耕耘着,時不時還要跳出去看一看。

4、狗熊掰棒子 

        狗熊掰棒子的原意是:狗熊較笨,掰一個玉米棒子就夾在腋下,再掰一個還夾在腋下,一擡胳膊,先前的那個就掉了,如此下去,最後還是隻剩下一個。意思就說人比較笨,前面剛學完,轉頭就忘了。 在拿到我們的1萬小時定律上面來看,努力需要一個積累的效應,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複用第一次努力的結果,而不是每一次都從頭開始。 有的人月入6000,一點也不慌,但有的人月入6000,卻很慌。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反差呢?其實慌與不慌的區別就在於,你從事的工作,學習的技能,有沒有可積累性。 寫作是一種具有高度可積累性的技能。而那些跑滴滴月入6000的人,技能有可積累性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們這1萬個小時的努力,要努力在可積累的事情上。

        作者的這四點總結,綜合起來看對我們平時工作非常具有指導意義。

        首先要避免工作中簡單重複的勞動,一件事情,我們下次再做之前,是否問過自己,他的背後原理邏輯、前因後果我們是否完全清楚(知其然和所以然),有沒有更好的處理辦法(從優秀到卓越);

        其次,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在工作中,出錯能更快的學習到知識盲區,我們雖然有團隊能幫忙解決錯誤,但是自己千萬不要流於問題解決的表面,而是要總結和反思,直到問到沒有問題爲止。

        再次,要求我們埋頭行路,也要擡頭望路,努力擴展知識面。

        最後,積累經驗的同時,做有積累的事。好記性抵不過爛筆頭,經常寫筆記能有助於思考和積累經驗;同時,做的工作要有積累性,這樣才能在廣度和深度上日益精進。

        另外,自己再總結幾點感悟:

        1、工作要分清主次,很多心理書籍和培訓也講過,緊急+重要的事情優先處理。

        2、學習新東西,經常先給自己提幾個問題,想想如果是自己,會怎麼解決這幾個問題,然後帶着問題去學習,去尋找答案。

        3、對自身當下現狀的思考,我們很容易陷入工作舒適區,前人說過,太舒適了不好,會出事。

        4、做事過程中,經常停下來問問自己,目標是啥,進展如何?當前做的是否有助於解決問題,有助於防止偏離目標和無效工作。

        5、工作要有職業規劃和目標,有了規劃纔有前進的方向和動力,該做什麼,該捨棄什麼,也就清楚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