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军一万小时定律误区有感

 最近在读吴军的《见识》一书,其中有章内容主题是拒绝做伪工作者。伪工作者的定义是忙碌却低价值的工作,在大公司内常见的就是这类员工,每天各种会议不断,或者一直忙于处理各种问题,然而真正创造的价值非常有限。伪工作者的害处对自身而言是能力提升缓慢,受认可程度偏低,是要被主管识别并淘汰的类型(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整天很忙就非常重要,绩效要好,当然我司研发现状是没有不忙的。。。);对公司而言,作者以雅虎为例,如果这种员工占多数,会逐渐导致公司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出局。

        而后作者提到国内现在对一万小时定律的解读存在片面错误。都只强调要努力沉下心,在一个领域内做超过大多数人的时间,就一定能成为领域专家。而选择性忽视了许多其他关键因素,例如书中提到以下四点:

1、简单重复 

        有些人的1万个小时努力就是在低水平的重复。这种努力,其实就是白费力气。 富士康上流水线的工人,日复一日的做装配工作,早就超过了1万个小时,精通无比,但是你认为他们成功吗? 办公室里,端茶倒水,整理文档,日复一日这样重复,你觉得这样的人能成功吗?

2、习惯性失败 

        有一类人,和误区一里面的一类,是刚好相反的。他们好高骛远,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更加不会去覆盘他们犯的错误,导致总是犯相似的或重复的错误。 他们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然而简单地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因此这些人常常是时间花了很多,甚至不止 10000小时,但是不见效果,因为他们没有对自己做阶段性覆盘。

3、林黛玉式的困境 

        这是一个刷新我认知的误区,之前一直不知道这个概念。林黛玉很有内涵和才气,想问题想得很深,导致很多人都理解不了她想说的内容。 她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太深,导致自己对外界的所知很少,而自己的适应性也变差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她,比如贾宝玉。 这个误区告诉我们,不要只精一门,在一门能够做到80分85分以上的时候,就可以适当的发展多门,在前期可以只想着精一门,后期就可以通多门,这就是先精后通。 我们不能一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着,时不时还要跳出去看一看。

4、狗熊掰棒子 

        狗熊掰棒子的原意是:狗熊较笨,掰一个玉米棒子就夹在腋下,再掰一个还夹在腋下,一擡胳膊,先前的那个就掉了,如此下去,最后还是只剩下一个。意思就说人比较笨,前面刚学完,转头就忘了。 在拿到我们的1万小时定律上面来看,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 有的人月入6000,一点也不慌,但有的人月入6000,却很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其实慌与不慌的区别就在于,你从事的工作,学习的技能,有没有可积累性。 写作是一种具有高度可积累性的技能。而那些跑滴滴月入6000的人,技能有可积累性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们这1万个小时的努力,要努力在可积累的事情上。

        作者的这四点总结,综合起来看对我们平时工作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要避免工作中简单重复的劳动,一件事情,我们下次再做之前,是否问过自己,他的背后原理逻辑、前因后果我们是否完全清楚(知其然和所以然),有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从优秀到卓越);

        其次,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工作中,出错能更快的学习到知识盲区,我们虽然有团队能帮忙解决错误,但是自己千万不要流于问题解决的表面,而是要总结和反思,直到问到没有问题为止。

        再次,要求我们埋头行路,也要擡头望路,努力扩展知识面。

        最后,积累经验的同时,做有积累的事。好记性抵不过烂笔头,经常写笔记能有助于思考和积累经验;同时,做的工作要有积累性,这样才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日益精进。

        另外,自己再总结几点感悟:

        1、工作要分清主次,很多心理书籍和培训也讲过,紧急+重要的事情优先处理。

        2、学习新东西,经常先给自己提几个问题,想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解决这几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寻找答案。

        3、对自身当下现状的思考,我们很容易陷入工作舒适区,前人说过,太舒适了不好,会出事。

        4、做事过程中,经常停下来问问自己,目标是啥,进展如何?当前做的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有助于防止偏离目标和无效工作。

        5、工作要有职业规划和目标,有了规划才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该做什么,该舍弃什么,也就清楚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