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我的百日斷舍離

1. 開端

有一個雜誌網站叫The Great Discontent發起了一個100天做一件事的項目,Instagram上的好多朋友開始了一百天的歷程。在過去幾年,我嘗試幾個一百天計劃,有成功的:100天瑜伽,100天拿鐵拉花;也有失敗的:100天畫畫,100天游泳。

過去幾年搬了幾次家,物品積攢到了一個需要大整理的階段,急需把物件好好整理和分類,丟棄。於是我開始了百日斷舍離的項目,想着100天計劃是一個很好的動力,每天一點一點地把一個看上去不可能的任務完成。

斷舍離是一個練習的過程,爲什麼是100天,不是一個禮拜,因爲這個過程要反覆反覆反覆實踐和體會。而實際上,我這100天的斷舍離並不是連續的100天,斷斷續續持續了兩年的時間。

2. 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原本指瑜伽中奉行的“斷行”“舍行”“離行”等三大修行哲學。“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物品,“離”=脫離對物品的執着。經歷了百日斷舍離項目之後,我的行爲也有很明顯的變化:

  •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沒有再隨意購物,沒有再隨意接受免費的贈品,利用現有東西去實現新產品的功能。有一次,我在亞馬遜上已經買熨斗,下單之前發現有更好的方法去燙平衣服,把衣服用澆花的噴水壺噴溼,然後用吹風機吹乾,就可以代替手持熨斗了。於是就把訂單取消了。另外,用小蘇打和白醋,可以用來滿足大部分的清潔需求。於是不再需要買各種不同清潔劑。

  • 捨去多餘的物品——化妝品、日用品沒有用完堅決不買第二瓶,家裏沒有存貨。可能大多數時候購物並沒有折扣,但是是更省錢的方式,因爲東西不會忘了用,很少再存放到過期。

  • 脫離對物品的執着——以前對很多東西有個執念,覺得以後會用到。現在可以做到說不要就不要,看明白了,生活不會因爲丟掉了某一個東西而改變。

3. 擁有和捨棄都是一個抉擇的過程

我或許有選擇困難症——平時去購物,經常會在幾件商品間徘徊好久,遲遲難下決定。我在想,什麼情況下比較容易做出抉擇呢?當面前的選項明確的時候。

譬如說,用戶要買一部新手機,會通過比對各項功能:價格啦,屏幕大小啦,相機像素啦,芯片啦,重量啦,外觀顏色啦,等等來做出選擇。

斷舍離的過程讓我對選擇也開始有了新的態度。

很多人會覺得買進與丟棄是相反的,其實不然。在買入一部手機的同時,其實是等於在放棄其他的選擇。其實就像是我擁有了三部不同類型的新手機,只需要留下一個。決策過程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對比三個選項之後擇其一。

4.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近藤麻理惠的書,可以說是我在過去兩三年來當字典一樣來翻的書。她的這幾本書,我讀了不下十次。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三本書,可以考慮瀏覽一下:
第一冊(理論)
第二冊(圖解)
第三冊(漫畫)

Google百度一開始是搜索引擎的名字,後來成了動詞直接代表搜索的行為,比如人們會說“去Google/百度一下就知道了”。如今近藤(Kondo)也成了個動詞了,代表整理的行為,比如說“今天你kondo了嗎?”

我跟爸媽一起看了同名日劇《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有三個不同年齡段的整理故事。對於父母一輩來說,整理的難度是更高的。整理的含義是把碎片拼湊完整,把過去和人生拼湊完整。整理的不是東西,是人生!

我開始幫爸媽整理——說是幫忙整理,更多地是當他們“整理魔法師”,把東西歸類好,讓主人自己整理。像老師一樣教導理論,學生要自己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像醫生一樣診斷病症,病人要自己喫藥鍛煉身體增強體魄。

5. 極簡的潮流:

極簡主義可以說是當下一潮流了。我在這個過程中看了很多書和影片。可能並不是每次都能獲得新的觀點,但是絕對每次都能被激發出想要整理和捨棄物品的動力!

Netflix上的紀錄片:Minimalism,極簡主義——除了主角之外,紀錄片也採訪了有好幾個比較出名的極簡主義者。這個紀錄片給我的啓示是:不要管別人怎麼生活,不要看廣告怎麼告訴你要衣着光鮮,不要被你社交媒體上的朋友圈迷惑,過好自己的生活。極簡是生活的態度,那就堅持自己的態度。最後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愛人用物,反之是死路。

看完了六集《我的家裏空無一物》,讓我好有扔東西的衝動。要不斷訓練捨棄的思考過程,做到可以將保留了很久都捨不得丟、想要等某天再用的東西,一下子就可以做決定捨棄掉。我很喜歡主人公對衣服斷舍離的方式——給自己一個購物的體驗, 想象自己是在商場購物,只挑出自己喜歡的東西,把挑剩下的捨棄就好了。對於情節,她說不需要任何清潔用品,小蘇打和醋就完全夠用了。

有天回家的路上聽了一本書,叫《小家,越住越大》,講瞭如何面對與解決都市人生活的問題:房價高、面積小、東西多、收納少;節奏快、壓力大、時間緊、想法雜……有些很有用的收納觀點,比如說要統一風格的收納。

最近在InstagramYoutube上follow了一個新blogger,叫Rachel Aust 。她基本上是黑白灰色系的傢俱、衣服等,她的Instagram上拍的是彩色照片卻也是一片黑白,很清新。我還去圖書館預約了她的書《Less: A Visual Guide to Minimalism》,這兩天應該能拿到。這一兩年來不再買書,去圖書館借書反倒是督促自己讀了比以前多的書,因爲每次都有個還書期限,還能有個推進力多讀幾本書!

6. 付諸行動

理念:

1.堅持,要有恆心
2.想象理想的生活方式
3.先丟棄,再收納
4.按類別整理,而不是按區域
5.按順序整理:衣服->書->紙->小東西->紀念品
6.問問自己留下的物品有沒有讓我心動

整理基本準則:
1.只決策自己的物品
2.專物專地,專人專地
3.不購買多餘物品,不儲存
4.物品分級別,心動保存,不心動放手
5.所有物品需處於可見狀態
6.維持系統,使用完用品“回家”

具體步驟:
1.收集 – 將所有同一類別物品集中一處
2.清除 – 留下心動物品,丟棄不心動物品
3.分類 – 講心動物品分類
4.收納 – 按分類結果給每一類物品安置家

7. 整理也能減肥?

令人激動的並不只是物質東西的整理和丟棄,而是一個心理上的整理。怦然心動寶典裡面說,很多客戶整理完之後神奇般地告訴近藤說,他們都減肥了。雖然沒有科學根據,但是我完全可以體驗到,斷舍離像是一種信仰:我的房子這有這麼大,怎麼捨得用來擺放雜物。我的胃也不大,只能留給美食。我的時間不多,只能和喜歡的人一起做喜歡的事。

捨得不喫,對很多人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在你不餓的時候,有人遞給你一個冰淇淋,你能不能拒絕呢?冰淇淋可能從來都不是個必需品,這禮拜有好幾次我走過冰淇淋機,幾經糾結就是告訴自己,我不需要這個冰淇淋——我既不餓,心情也挺好不需要甜品來調劑,於是要捨得!有天晚上在餐廳打了個飯盒,吃了三分之一之後因為要趕班車回家,就把剩下的打包回家了。換了以前,回到家我肯定就把剩下的三分二吃了,可那天晚上我就突然捨得不吃了,原因特別簡單,就是已經飽了。再換了以前,我肯定把剩下喫不完的飯盒放冰箱覺得明後天會喫,可那天晚上我即時就把它丟了,因為我算了後面幾天都在外面,也不會回家喫飯了。

這就是斷舍離,關注點不是要捨棄的東西,而是自己,徹底切斷自己跟物品、事件的聯繫。比如我不需要冰淇淋,那我跟它就沒有聯繫,在那個時間點上它不能停留在我腦海中。並不是說我從此就不喫冰淇淋了,哪天我心情不好需要甜品的時候我才會需要它。又比如,我不保留剩飯,因為我客觀思考之後覺得它最終的結果都是會被丟掉,與其讓它放冰箱幾天后變臭變餿我再捂住鼻子丟,還不如當下就丟掉。

斷舍離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生活其實很簡單,時間是線性的,當下的我,只能做一件事,只能擁有有限的東西,這就是事實。捨得把亂七八糟的物件、事件、思緒切斷,才能過好現在這一秒。

8. 把整理帶到工作室:

我們設計組有一個專設的設計工作室,是一個大房間,本意是讓設計組在裡面做一些創意工作。最近我發現我們都不怎麼在裡面做工作了,進去開會,感覺很多物件“噪音”——各種堆積的物品:有時候組員生日,我們在裡面慶祝,剩下的一次性盤子刀叉就堆在一旁;有時候組員把自己的一些小裝飾品“捐”給了工作室,於是也堆在了角落;因為設備很多,各種電線糾纏在一起,堆積在了本來一個可以移動的白板桌上,於是桌子也沒有辦法移動了,一動就牽動各種電線。

我跟組裡面另一個設計師聊了一下,決定整理一下這個共同空間。我給組裡面所有人發了邀請,後面大概有五六個人加入了清理的行列。

我們丟掉了很多沒用的東西。把另一些暫時用不上的東西放到儲存櫃裡面。在放的過程又發現儲存櫃有好多堆積的無用物品,所以又丟掉了一大堆。我們搗騰來搗騰去,看看怎麼重新擺放工作室裡面的傢俱:沙發,桌子,椅子,可移動白板,可移動桌子……

跟新來的項目經理會談,她讓我給她三個建議,讓她能地為我們團隊帶來更大影響。

我說:我們的產品很複雜,組很大,設計師、產品經理、工程師各忙各的,大家大約知道互相的職能,卻沒有詳細知道目前所有正在進行的項目。你就像我們的整理師,如果能把工作系統透明化,整理清晰條理,清除掉不需要的功能,那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影響。

她聽了之後很開心,說:我就是要來幫你們清除工作“噪音”的!

是的,沒有清晰的條理,每天的工作就感覺在一個黑暗的迷宮裡面摸索,不知何時能走到迷宮的盡頭。生活本來已經是迷宮了,起碼把燈點上。

整理的過程不僅是斷舍離,也是重新歸類,重新佈置的過程。不斷重整結構,會讓斷舍離的思維更加清晰。每次重新變換結構,總會對重要的、不重要的事物產生新的認識。

9. 完成的藝術

讀過一個挺有意思的文章,題目叫《完成的藝術:如何變忙碌為成事》,說了一個觀點,有效率並不一定能成事,很多成事的人並不一定很有效規劃:有一小部分有效規劃並能成事的人,其實只是完成的過程中壓力比較小;而大部分能成事人,是有一個想要完成的心。反過來就是說,如果沒有成事的目標,即使高效可能也是一直很忙碌,但是其實沒有完成什麼。反思起來,這就是我之前好幾年都沒有完成整理的原因。作者建議是:要建立一個項目——比如我現在在做的100天整理項目;並設定完成標準,即什麼纔算完成,完成的效果是什麼樣的——這個思想過程我也是有過的,還畫過一張圖。至於細節到這一堆文件,真希望我能閉著眼睛全部扔掉!現實點來說,我想象中的完成效果應該是按年份分好,明年可以直接把2013年的文件夾直接閉著眼睛丟掉!

10. 微習慣的養成

BJ Fogg關於習慣養成的一個理論,說這中間有三要素,動力,能力和觸發。

  1. 動力:有動力就自然會成習慣,比如說喫飯從來不需要計劃不需要養成,因為人餓了就是動力,就會喫飯。比如說我很少喫早餐,因為我早上不餓,所以沒有動力。

  2. 能力:越容易完成的事情就越容易養成習慣,比如說刷牙。

  3. 觸發:比如說每天早上到了辦公室就沖個咖啡喝,這裡的觸發條件就是進入辦公室。

在動力、能力和觸發的三者中,只要提升其中一方面都會促成習慣的養成。談這個理論主要是想說我買碎紙機的目的,就是想提高丟掉廢紙的動力!可能用碎紙機碎紙會很有樂趣?這同時讓碎紙的過程變得簡單,碎紙的能力增加也是能讓我堅持丟掉廢紙的條件。

11. 領悟

這將近兩年的斷舍離,讓我領會到:捨棄的過程一點都不容易,情感上是很難過的。所以斷舍離要從斷開始——斷絕不需要的東西,如果從未擁有過,就不會有失去時的痛苦。對物,對事,對人都要切換關注點,不要關注丟棄,而是關注保留。生活貴在於自己的選擇權,選擇心動的物件,喜歡的事情,重要的人!

Clutter attracts clutter,雜亂的地方會更加吸引雜物。一個區域一旦亂了,就會不斷地亂下去。雖然100天項目是完成了,斷舍離、極簡生活是一個終生事業和生活態度,會永遠進行下去……

12. 我的記錄

我將一些零碎的想法集合在這裏,希望對大家有所啓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