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我的百日断舍离

1. 开端

有一个杂志网站叫The Great Discontent发起了一个100天做一件事的项目,Instagram上的好多朋友开始了一百天的历程。在过去几年,我尝试几个一百天计划,有成功的:100天瑜伽,100天拿铁拉花;也有失败的:100天画画,100天游泳。

过去几年搬了几次家,物品积攒到了一个需要大整理的阶段,急需把物件好好整理和分类,丢弃。于是我开始了百日断舍离的项目,想着100天计划是一个很好的动力,每天一点一点地把一个看上去不可能的任务完成。

断舍离是一个练习的过程,为什么是100天,不是一个礼拜,因为这个过程要反复反复反复实践和体会。而实际上,我这100天的断舍离并不是连续的100天,断断续续持续了两年的时间。

2. 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原本指瑜伽中奉行的“断行”“舍行”“离行”等三大修行哲学。“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去多余的物品,“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经历了百日断舍离项目之后,我的行为也有很明显的变化:

  •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没有再随意购物,没有再随意接受免费的赠品,利用现有东西去实现新产品的功能。有一次,我在亚马逊上已经买熨斗,下单之前发现有更好的方法去烫平衣服,把衣服用浇花的喷水壶喷湿,然后用吹风机吹干,就可以代替手持熨斗了。于是就把订单取消了。另外,用小苏打和白醋,可以用来满足大部分的清洁需求。于是不再需要买各种不同清洁剂。

  • 舍去多余的物品——化妆品、日用品没有用完坚决不买第二瓶,家里没有存货。可能大多数时候购物并没有折扣,但是是更省钱的方式,因为东西不会忘了用,很少再存放到过期。

  • 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以前对很多东西有个执念,觉得以后会用到。现在可以做到说不要就不要,看明白了,生活不会因为丢掉了某一个东西而改变。

3. 拥有和舍弃都是一个抉择的过程

我或许有选择困难症——平时去购物,经常会在几件商品间徘徊好久,迟迟难下决定。我在想,什么情况下比较容易做出抉择呢?当面前的选项明确的时候。

譬如说,用户要买一部新手机,会通过比对各项功能:价格啦,屏幕大小啦,相机像素啦,芯片啦,重量啦,外观颜色啦,等等来做出选择。

断舍离的过程让我对选择也开始有了新的态度。

很多人会觉得买进与丢弃是相反的,其实不然。在买入一部手机的同时,其实是等于在放弃其他的选择。其实就像是我拥有了三部不同类型的新手机,只需要留下一个。决策过程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对比三个选项之后择其一。

4.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近藤麻理惠的书,可以说是我在过去两三年来当字典一样来翻的书。她的这几本书,我读了不下十次。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三本书,可以考虑浏览一下:
第一册(理论)
第二册(图解)
第三册(漫画)

Google百度一开始是搜索引擎的名字,后来成了动词直接代表搜索的行为,比如人们会说“去Google/百度一下就知道了”。如今近藤(Kondo)也成了个动词了,代表整理的行为,比如说“今天你kondo了吗?”

我跟爸妈一起看了同名日剧《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有三个不同年龄段的整理故事。对于父母一辈来说,整理的难度是更高的。整理的含义是把碎片拼凑完整,把过去和人生拼凑完整。整理的不是东西,是人生!

我开始帮爸妈整理——说是帮忙整理,更多地是当他们“整理魔法师”,把东西归类好,让主人自己整理。像老师一样教导理论,学生要自己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像医生一样诊断病症,病人要自己吃药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5. 极简的潮流:

极简主义可以说是当下一潮流了。我在这个过程中看了很多书和影片。可能并不是每次都能获得新的观点,但是绝对每次都能被激发出想要整理和舍弃物品的动力!

Netflix上的纪录片:Minimalism,极简主义——除了主角之外,纪录片也采访了有好几个比较出名的极简主义者。这个纪录片给我的启示是:不要管别人怎么生活,不要看广告怎么告诉你要衣着光鲜,不要被你社交媒体上的朋友圈迷惑,过好自己的生活。极简是生活的态度,那就坚持自己的态度。最后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爱人用物,反之是死路。

看完了六集《我的家里空无一物》,让我好有扔东西的冲动。要不断训练舍弃的思考过程,做到可以将保留了很久都舍不得丢、想要等某天再用的东西,一下子就可以做决定舍弃掉。我很喜欢主人公对衣服断舍离的方式——给自己一个购物的体验, 想象自己是在商场购物,只挑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把挑剩下的舍弃就好了。对于情节,她说不需要任何清洁用品,小苏打和醋就完全够用了。

有天回家的路上听了一本书,叫《小家,越住越大》,讲了如何面对与解决都市人生活的问题:房价高、面积小、东西多、收纳少;节奏快、压力大、时间紧、想法杂……有些很有用的收纳观点,比如说要统一风格的收纳。

最近在InstagramYoutube上follow了一个新blogger,叫Rachel Aust 。她基本上是黑白灰色系的家具、衣服等,她的Instagram上拍的是彩色照片却也是一片黑白,很清新。我还去图书馆预约了她的书《Less: A Visual Guide to Minimalism》,这两天应该能拿到。这一两年来不再买书,去图书馆借书反倒是督促自己读了比以前多的书,因为每次都有个还书期限,还能有个推进力多读几本书!

6. 付诸行动

理念:

1.坚持,要有恒心
2.想象理想的生活方式
3.先丢弃,再收纳
4.按类别整理,而不是按区域
5.按顺序整理:衣服->书->纸->小东西->纪念品
6.问问自己留下的物品有没有让我心动

整理基本准则:
1.只决策自己的物品
2.专物专地,专人专地
3.不购买多余物品,不储存
4.物品分级别,心动保存,不心动放手
5.所有物品需处于可见状态
6.维持系统,使用完用品“回家”

具体步骤:
1.收集 – 将所有同一类别物品集中一处
2.清除 – 留下心动物品,丢弃不心动物品
3.分类 – 讲心动物品分类
4.收纳 – 按分类结果给每一类物品安置家

7. 整理也能减肥?

令人激动的并不只是物质东西的整理和丢弃,而是一个心理上的整理。怦然心动宝典里面说,很多客户整理完之后神奇般地告诉近藤说,他们都减肥了。虽然没有科学根据,但是我完全可以体验到,断舍离像是一种信仰:我的房子这有这么大,怎么舍得用来摆放杂物。我的胃也不大,只能留给美食。我的时间不多,只能和喜欢的人一起做喜欢的事。

舍得不吃,对很多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在你不饿的时候,有人递给你一个冰淇淋,你能不能拒绝呢?冰淇淋可能从来都不是个必需品,这礼拜有好几次我走过冰淇淋机,几经纠结就是告诉自己,我不需要这个冰淇淋——我既不饿,心情也挺好不需要甜品来调剂,于是要舍得!有天晚上在餐厅打了个饭盒,吃了三分之一之后因为要赶班车回家,就把剩下的打包回家了。换了以前,回到家我肯定就把剩下的三分二吃了,可那天晚上我就突然舍得不吃了,原因特别简单,就是已经饱了。再换了以前,我肯定把剩下吃不完的饭盒放冰箱觉得明后天会吃,可那天晚上我即时就把它丢了,因为我算了后面几天都在外面,也不会回家吃饭了。

这就是断舍离,关注点不是要舍弃的东西,而是自己,彻底切断自己跟物品、事件的联系。比如我不需要冰淇淋,那我跟它就没有联系,在那个时间点上它不能停留在我脑海中。并不是说我从此就不吃冰淇淋了,哪天我心情不好需要甜品的时候我才会需要它。又比如,我不保留剩饭,因为我客观思考之后觉得它最终的结果都是会被丢掉,与其让它放冰箱几天后变臭变馊我再捂住鼻子丢,还不如当下就丢掉。

断舍离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生活其实很简单,时间是线性的,当下的我,只能做一件事,只能拥有有限的东西,这就是事实。舍得把乱七八糟的物件、事件、思绪切断,才能过好现在这一秒。

8. 把整理带到工作室:

我们设计组有一个专设的设计工作室,是一个大房间,本意是让设计组在里面做一些创意工作。最近我发现我们都不怎么在里面做工作了,进去开会,感觉很多物件“噪音”——各种堆积的物品:有时候组员生日,我们在里面庆祝,剩下的一次性盘子刀叉就堆在一旁;有时候组员把自己的一些小装饰品“捐”给了工作室,于是也堆在了角落;因为设备很多,各种电线纠缠在一起,堆积在了本来一个可以移动的白板桌上,于是桌子也没有办法移动了,一动就牵动各种电线。

我跟组里面另一个设计师聊了一下,决定整理一下这个共同空间。我给组里面所有人发了邀请,后面大概有五六个人加入了清理的行列。

我们丢掉了很多没用的东西。把另一些暂时用不上的东西放到储存柜里面。在放的过程又发现储存柜有好多堆积的无用物品,所以又丢掉了一大堆。我们捣腾来捣腾去,看看怎么重新摆放工作室里面的家具:沙发,桌子,椅子,可移动白板,可移动桌子……

跟新来的项目经理会谈,她让我给她三个建议,让她能地为我们团队带来更大影响。

我说:我们的产品很复杂,组很大,设计师、产品经理、工程师各忙各的,大家大约知道互相的职能,却没有详细知道目前所有正在进行的项目。你就像我们的整理师,如果能把工作系统透明化,整理清晰条理,清除掉不需要的功能,那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影响。

她听了之后很开心,说:我就是要来帮你们清除工作“噪音”的!

是的,没有清晰的条理,每天的工作就感觉在一个黑暗的迷宫里面摸索,不知何时能走到迷宫的尽头。生活本来已经是迷宫了,起码把灯点上。

整理的过程不仅是断舍离,也是重新归类,重新布置的过程。不断重整结构,会让断舍离的思维更加清晰。每次重新变换结构,总会对重要的、不重要的事物产生新的认识。

9. 完成的艺术

读过一个挺有意思的文章,题目叫《完成的艺术:如何变忙碌为成事》,说了一个观点,有效率并不一定能成事,很多成事的人并不一定很有效规划:有一小部分有效规划并能成事的人,其实只是完成的过程中压力比较小;而大部分能成事人,是有一个想要完成的心。反过来就是说,如果没有成事的目标,即使高效可能也是一直很忙碌,但是其实没有完成什么。反思起来,这就是我之前好几年都没有完成整理的原因。作者建议是:要建立一个项目——比如我现在在做的100天整理项目;并设定完成标准,即什么才算完成,完成的效果是什么样的——这个思想过程我也是有过的,还画过一张图。至于细节到这一堆文件,真希望我能闭著眼睛全部扔掉!现实点来说,我想象中的完成效果应该是按年份分好,明年可以直接把2013年的文件夹直接闭著眼睛丢掉!

10. 微习惯的养成

BJ Fogg关于习惯养成的一个理论,说这中间有三要素,动力,能力和触发。

  1. 动力:有动力就自然会成习惯,比如说吃饭从来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养成,因为人饿了就是动力,就会吃饭。比如说我很少吃早餐,因为我早上不饿,所以没有动力。

  2. 能力:越容易完成的事情就越容易养成习惯,比如说刷牙。

  3. 触发:比如说每天早上到了办公室就冲个咖啡喝,这里的触发条件就是进入办公室。

在动力、能力和触发的三者中,只要提升其中一方面都会促成习惯的养成。谈这个理论主要是想说我买碎纸机的目的,就是想提高丢掉废纸的动力!可能用碎纸机碎纸会很有乐趣?这同时让碎纸的过程变得简单,碎纸的能力增加也是能让我坚持丢掉废纸的条件。

11. 领悟

这将近两年的断舍离,让我领会到:舍弃的过程一点都不容易,情感上是很难过的。所以断舍离要从断开始——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如果从未拥有过,就不会有失去时的痛苦。对物,对事,对人都要切换关注点,不要关注丢弃,而是关注保留。生活贵在于自己的选择权,选择心动的物件,喜欢的事情,重要的人!

Clutter attracts clutter,杂乱的地方会更加吸引杂物。一个区域一旦乱了,就会不断地乱下去。虽然100天项目是完成了,断舍离、极简生活是一个终生事业和生活态度,会永远进行下去……

12. 我的记录

我将一些零碎的想法集合在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