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詳解(jdk1.8)


本文的一部分內容是參照了 http://www.iteye.com/topic/539465, 這部分小弟沒有這位大佬講得好,但源碼的解釋大家可以看看我的,因爲大佬沒有詳細解釋,而且版本比較久遠。本文關於源碼的解析都是基於jdk1.8的。本文沒有涉及鏈表的樹化內容,水平暫時不夠。

一、HashMap的數據結構

要知道hashmap是什麼,首先要搞清楚它的數據結構,在java編程語言中,最基本的結構就是兩種,一個是數組,另外一個是模擬指針(引用),所有的數據結構都可以用這兩個基本結構來構造的,hashmap也不例外。Hashmap實際上是一個數組和鏈表的結合體(在數據結構中,一般稱之爲“鏈表散列“),請看下圖(橫排表示數組,後文源碼解析中,我們將它稱爲“桶”;縱排表示數組元素【實際上是一個鏈表】)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二、往哪裏put?

想知道put方法的詳細步驟,必須先知道在哪裏進行操作,我們知道,HashMap是一個是基於散列表的類,當然會跟hash值密不可分,下面我們詳細看看具體步驟

     //桶,如1號桶,2號桶...
    transient Node<K,V>[] table;
    
    //桶中的元素類型,與鏈表的數據結構基本一致,如一號桶Node有node.next、next.next...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    
    }
  • 基本步驟

put方法主要是對這2個元素進行操作,當put一個對象的時候:

  1. 先根據key的hash值得到這個元素在數組中的位置(即下標,也就是幾號桶)

  2. 如果這個桶中已經存放有其他元素了,那麼在同桶中的元素將以鏈表的形式存放,新加入的放在鏈頭,最先加入的放在鏈尾。

  3. 如果這個桶是空的,那麼這個元素就作爲桶中的第一個元素,也就是鏈表的鏈頭

從hashmap中get元素時,首先計算key的hashcode,找到數組中對應的桶,然後通過key的equals方法在桶中的鏈表找到需要的元素。從這裏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每個位置上的鏈表只有一個元素,那麼hashmap的get效率將是最高的

  • 定位方法詳解與細節

我們可以看到在hashmap中要找到元素相應的桶,需要根據key的hash值來求得對應數組中的位置。如何計算這個位置就是hash算法。前面說過hashmap的數據結構是數組和鏈表的結合,所以我們當然希望這個hashmap裏面的元素位置儘量的分佈均勻些,儘量使得每個位置上的元素數量只有一個,那麼當我們用hash算法求得這個位置的時候,馬上就可以知道對應位置的元素就是我們要的,而不用再去遍歷鏈表。

所以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對hashcode的數組長度取模運算,這樣一來,元素的分佈相對來說是比較均勻的。但是,“模”運算的消耗還是比較大的,能不能找一種更快速,消耗更小的方式那?HashMap是這樣做的:

	// i:數組下標, n:數組長度,hash:元素的hash值
	i = (n - 1) & hash

首先算得key的hashcode值,然後跟數組的長度-1做一次“與”運算(&)。看上去很簡單,其實比較有玄機。比如數組的長度是2的4次方,那麼hashcode就會和2的4次方-1做“與”運算。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爲什麼hashmap的數組初始化大小都是2的次方大小時,hashmap的效率最高,我以2的4次方舉例,來解釋一下爲什麼數組大小爲2的冪時hashmap訪問的性能最高。
看下圖,左邊兩組是數組長度爲16(2的4次方),右邊兩組是數組長度爲15。兩組的hashcode均爲8和9,但是很明顯,當它們和1110“與”的時候,產生了相同的結果,也就是說它們會定位到數組中的同一個位置上去,這就產生了碰撞,8和9會被放到同一個鏈表上,那麼查詢的時候就需要遍歷這個鏈表,得到8或者9,這樣就降低了查詢的效率。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當數組長度爲15的時候,hashcode的值會與14(1110)進行“與”,那麼最後一位永遠是0,而0001,0011,0101,1001,1011,0111,1101這幾個位置永遠都不能存放元素了,空間浪費相當大,更糟的是這種情況中,數組可以使用的位置比數組長度小了很多,這意味着進一步增加了碰撞的機率,減慢了查詢的效率!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當數組長度爲2的n次冪的時候,不同的key算得得index相同的機率較小,那麼數據在數組上分佈就比較均勻,也就是說碰撞的機率小,相對的,查詢的時候就不用遍歷某個位置上的鏈表,這樣查詢效率也就較高了。

說到這裏,我們再回頭看一下hashmap中默認的數組大小是多少,查看源代碼可以得知是16,爲什麼是16,而不是15,也不是20呢,看到上面的解釋之後我們就清楚了吧,顯然是因爲16是2的整數次冪的原因,在小數據量的情況下16比15和20更能減少key之間的碰撞,而加快查詢的效率。

指的注意的是,就算你指定初始容量不是2的冪次方,它也會想辦法將你的值變成離你給的值最近的2次方值,比如你給定初始容量爲29,它會在構造時變成32

 //構造函數調用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int n = cap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三、put方法源碼分析: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1.判斷數組是否爲空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爲空,則重新制定容量
        //2.根據參數的hash值判斷對應桶是否爲空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若爲空,則桶的第一個元素就是參數
        // 3.其他情況,即數組不爲空,且找到了對應的桶,且桶中的元素不爲空    
        else {
            Node<K,V> e; K k;
            //4.判斷桶的第一個元素,即鏈頭的hash值與參數的hash值是否一致,然後再通過equals方法與==比對2個元素,都一致才爲視爲同一個鍵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如果一致,則將鏈頭賦給e(第二步將鏈頭賦給了p)
            //5. 如果這個桶已經樹化了,即鏈表已經樹化,則調用樹節點的put方法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6. 其他情況,即參數與鏈頭不一致,則依次比對鏈表中其他元素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如果到了鏈尾了(此情況就是鏈表中所有元素都與參數不一致)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存入元素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判斷下一個元素是否與參數一致(在上面 e=p.next)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如果桶中已經存在了鍵一致的元素,則覆蓋舊value,返回舊value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四、resize方法源碼解析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if (oldCap > 0) { // 對應數組擴容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 將數組大小擴大一倍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將閾值擴大一倍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else if (oldThr > 0) // 對應使用 new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初始化後,第一次 put 的時候
        newCap = oldThr;
    else {// 對應使用 new HashMap() 初始化後,第一次 put 的時候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 用新的數組大小初始化新的數組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 如果是初始化數組,到這裏就結束了,返回 newTab 即可
 
    if (oldTab != null) {
        // 開始遍歷原數組,進行數據遷移。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 如果該數組位置上只有單個元素,那就簡單了,簡單遷移這個元素就可以了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 如果是紅黑樹,具體我們就不展開了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這塊是處理鏈表的情況,
                    // 需要將此鏈表拆成兩個鏈表,放到新的數組中,並且保留原來的先後順序
                    // loHead、loTail 對應一條鏈表,hiHead、hiTail 對應另一條鏈表,代碼還是比較簡單的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 第一條鏈表
                        newTab[j] = loHead;
                    }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 第二條鏈表的新的位置是 j + oldCap,這個很好理解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五、hash方法:

之前我們將定位的時候,說到是用元素的hash值和length-1取hash值,這裏的hash值是通過hash()方法計算的,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這裏的hash方法簡單來說就是高16位異或低16位,這樣的好處就是混合了原hashcode的高低位信息,以此來增大隨機性,也就增大了hashmap的元素存儲隨機性,這也就是HashMap解決hash碰撞的方法——拉鍊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