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計算機網絡學習中的一些基礎知識

wan:廣域網(跨接相距較遠的計算機或lan網絡)
lan:局域網

計算機與網絡發展的七個階段:

1.批處理
2.分時系統:
獨佔性:讓用戶感覺是一人一機。
多路性
交互性
及時性
3.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4.計算機網絡的產生
窗口系統的發明拉近了人們與網絡的距離。
5.互聯網的普及
6.以互聯網技術爲中心的時代
7.從單純建立連接到安全建立連接(TCP/IP時代)

協議

互聯網中代表性的協議IP,TCP,http等。LAN中常用的協議有ipx/spx等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協議: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通過網絡實現通信時事先達成的一種“約定”。這種約定使那些由不同廠商的設備,不同的CPU以及不同的操作系統組成的計算機之間,只要能遵循相同的協議就能夠實現通信。

分組交換協議:
將大數據分割爲一個個叫做包的較小單位進行傳輸的方法。
報文首部:
包括:發送端地址,接收端地址,以及分組信號。

協議的標準化推動了計算機網絡的普及。

協議的分層與osi參考模型:

OSI參考模型:分爲七層,上下層之間交互遵循的約定叫“接口”,同一層之間的交互遵循的約定叫做“協議”。
分層的優點:細分通信功能,更易於單獨實現每個分層的協議,並界定各個分層的具體責任和義務。
分層的缺點:過分模塊化,使處理變得更加沉重以及每個模塊都不得不實現相似的處理邏輯。

OSI模型:

1.物理層:
功能:以0,1代表電壓的高低,燈光的閃滅。界定連接器和網線的規格。
2.數據鏈路層
功能:互聯設備之間傳送和識別數據幀。
3.網絡層
功能:將數據傳輸到目標地址。目標地址可以是多個網絡通過路由器連接而成的某個地址。因此這一層主要負責尋址和路由選擇
4.傳輸層
功能:起着可靠傳輸的作用。只在通信雙方節點上進行處理,而無需在路由器上處理。
5.會話層
功能:負責建立和斷開通信連接,以及數據的分割等數據傳輸相關的管理
6.表示層
功能:負責數據格式的轉換。
7.應用層
功能:爲應用程序提供服務並規定應用程序中通信相關的細節。

傳輸方式的分類

1.面向有連接型
(好比打電話,接收方一定要在,才能把消息成功發出去)
2.面向無連接型
(任何時刻自由發消息,接收時則需要確認,好比郵局取包裹一樣)

通信方式分爲:電路交換,分組交換。

TCP/IP採用的是分組交換。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地址:

TCP/IP使用MAC地址,IP地址,端口號等信息作爲地址標識。

地址具有唯一性

地址具有層次性

IP地址由網絡號和主機號兩部分組成

基本概念:
傳輸速率(帶寬):兩個設備之間數據流動的物理速度
吞吐量:主機之間實際的傳輸速率
中繼器: OSI模型第一層----物理層面上延長網絡的設備。(再生信號放大器)
網橋: OSI第二層----數據鏈路層上連接兩個網絡的設備。
路由器:OSI第三層—網絡層面連接兩個網絡,並對分組報文進行轉發的設備。
==網橋是根據物理地址(MAC)進行處理,路由器/3層交換機則是根據IP地址進行處理。

4~7層交換機:

4~7層交換機負責處理OSI模型中傳輸層至應用層的數據。
4~7層交換機的重要功能:帶寬控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