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潮官職考

福建東山島銅陵鎮上有一條古街,長不足千米,居民不足千戶,卻被民間稱爲“進士街”。從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到明末百年間,竟然出了十幾位進士。明清三年考一次進士,每次考錄150人到300人不等,考上進士的難度相當於如今考中各省文理科狀元。當時每120萬人考中一位進士,這條小街中進士的比例竟然高乎全國近千倍,讓人瞠目結舌。

這條街就是銅山古城內的頂街。銅山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城一百多年後,人口和經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可惜教育不興,文運不開,沒人考中進士。後來能完全逆轉,關鍵在於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蔡潮。

嘉靖五年(1526),福建官員浙江臨海人蔡潮巡海銅山,他深諳風水學,認爲銅山是塊寶地,但“東木不銳”,便在東門嶼上建文峯塔;認爲銅山文運不興,便興建南溟書院和東璧書院(後改崇文書院)。從此,銅山天開文運,文教事業蒸蒸日上。二十多年後,便開啓了東山人百年間接連考中進士的輝煌歷史。

可見,蔡潮對東山的發展功高至偉。東山關帝廟右側原來有所“名宦祠”,紀念的首位是建城者周德興,次位便是蔡潮。對這樣的人物,東山的各類書籍文章,無論嚴謹的史料,還是民間的文章,對蔡潮官職的描述,幾乎都是巡海道。

然而,銅陵九仙山上有一蔡潮所題的摩崖石刻“宦海恩波”,落款卻是“福建右參政臨海蔡潮題”。一邊是巡海道,一邊是右參政,二者的官職有何區別,到底哪一個纔是蔡潮的官職,還是二者都是他當任過?





右參政和巡海道皆屬於地方官職。明初在全國十三行省設立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巡檢司,俗稱都、布、按三司,首長分別爲都指揮使——正二品;布政使——從二品;提刑按察使——正三品。都指揮使負責軍事、防衛,下轄衛所;佈政史負責民政、財稅;按察使負責刑罰、監察。三司在地方三權分立,互不統屬,同時又分別隸屬於不同的中央機構。

布政使分設左右二使,職責是通一省民情、考究官吏、掌握田土戶口、徵收貢賦等。下屬設有左右參政,爲從三品,職掌分守各道以及派遣、屯田、驛傳、水利、撫民等民事。分守道是設立在布政使司與府州之間的一箇中間聯繫機構,是布政使司的派出機構。所以,參政又常常稱爲分守。

提刑按察使爲從三品,其屬官爲副使,爲正四品;下設籤事,爲正五品。另外,還設分巡道,明代前後共設有69道。巡海道一職跟黃道周當任過的展書官一樣,在明代並非正式官職。黃道周在天啓五年當過展書官,其實明代並無展書官一職,黃道周當時真正的官職是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巡海道在明代也非正式的官職,對應的官職應是提刑按察使司巡視海道副使,簡稱海道副使,正四品。巡海道在明代雖非正式官職,但由於名稱簡單、順口、形象,經常被當成官職來稱謂,甚至一些史書也不例外。巡海道作爲專職道員名是在清初,清康熙六年(1667)全國從一百多個守道精簡剩40個,福建巡海道仍然保留,直至清末才被廢止。




可見,右參政和巡海副使(巡海道)分別隸屬於布政司和按察司,因爲要遵循分權和迴避原則,蔡潮一個人幾乎不可能同時兼任二職。那麼,哪一個纔是蔡潮的真正官職?



除了九仙山的摩崖石刻,詔安梅嶺也有一石刻“望洋臺”,落款也是“福建布政司右參政臨海蔡潮題”。另外,《福州府志》(乾隆本卷之四十六)對蔡潮在福建官職的記載也是右參政,並無海道副使(巡海道)一說。



蔡潮是浙江臨海人(今浙江臨海市),臨海對蔡潮的生平介紹大致如下:“蔡潮(1467-1549),字巨源,號霞山,臨海縣城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遷兵科給事中。正德六年(1511),任湖廣按察僉事,提督學政。十年,任貴州右參議。嘉靖元年(1522),移任福建右參政。籌措督運軍糧,協力抗倭有功,政績顯著。六年,升河南右佈政史。任滿告老還鄉,二十八年夏卒。

以上是蔡潮爲官履歷,與東山的有關文獻有較大偏差,那如何甄別對錯?《明實錄》相當於明朝的檔案,是最爲權威的第一手史料。經覈查,以上記載與《明實錄武宗實錄》《明實錄世宗初錄》並無出入,東山的有關文獻記載則錯得離譜。




可見,蔡潮在福建的任職自始自終僅是右參政,根本沒有當任過海道副使(巡海道)。既然如此,東山的文獻爲何會如此記載?

最早把蔡潮官職說成巡海道的應是《銅山志》。康熙十四年(1675),陳錦識在《銅山人物誌》中寫道:“於分守蔡公潮處……蔡公巡海按銅謁文祠”。可見,其記載並沒有出錯,因爲參政也叫分守,這裏的“巡海”是動詞,並非指官職。



乾隆年間,《銅山志》作者陳振藻在該書中卻寫成“前朝巡海道蔡公潮建朱子祠於上……”。此時,巡海道已成正式官職,很可能是陳振藻沒多留心,僅僅因爲陳文“蔡公巡海”一詞,想當然以爲蔡潮在福建的官職爲巡海道。


後世以訛傳訛,未考證便加以引用,包括《銅山所志》舊序的作者鄭麗生也寫成:“巡海道蔡公潮至……”


一傳十,十傳百,東山人慢慢地就形成了蔡潮在福建的官職就是巡海道這一刻板印象,以至於連“宦海恩波”摩崖石刻明明寫着“右參政”也不加理會。這樣才能解釋,只有東山的文獻纔有“巡海道”這一說法,而其他文獻並未犯此錯誤。

明中後期東山之所以能夠文運昌興,蔡潮是里程碑式的關鍵人物。數百年來,我們東山人卻把他在福建的官職都弄錯了,確實慚愧。希望此篇小文能修正這個錯誤,也希望東山後來人寫及蔡潮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參考文獻

《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真水康樹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銅山志》註譯,林定泗主編

《明史·職官志》,張廷玉主編

《清史稿·職官志》,趙爾𢁉主編

《福州府志》乾隆版

《臨海縣誌》

《東山島石刻集》,邱永順主編

《黃道周傳》,八哥著

非正式論文,️就不一一註明出處了,歡迎批評指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