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最近的母校熱搜,我的一點不一樣的看法……




【01】 流水線一般的學校教育體系, 無法適應和滿足“互聯網+”時代的需求


剛開學,母校就上熱搜了。


雖然無意蹭熱點,更不想消費逝者,但作爲曾經的華科學生、教師,還是忍不住想說一點不一樣的看法。


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相信大家都瞭解了,不清楚的讀者朋友,直接百度:華科研究生墜樓,有詳細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表面上看,是學生和兩位導師之間的糾紛,導致一個年輕生命的消逝,很多人因此將矛頭全部指向導師,但深入分析,我覺得問題的根源在於:目前猶如工廠流水線一般的學校教育體系,已經越來越無法適應和滿足“互聯網+”時代日益個性化、多樣化、定製化的教育需求。
陳同學的7頁長文看過,深感惋惜!從文章中不難推斷他是典型的容易自卑、想不開、情緒化的兩種性格類型之一,人羣佔比10%左右,天生情緒敏感度高、情感需求高,需要更多的鼓勵和關注。
那些責怪他玻璃心、脆弱、不負責任的人,請不要以己度人、妄加評判。很多時候你自以爲的“堅強”,其實只是麻木、遲鈍;你不屑的“脆弱”,其實是難得的敏銳、高感受力。


(這裏,我不想具體點出是哪兩種性格類型,以免有“貼標籤”的嫌疑。如果有讀者朋友想了解,請到後臺留言。)



【02】 現有的學校教育體系, 相當忽視學生的個性化指導


同時,從性格類型來說,天生情緒敏感度高、情感需求高的陳同學,在當初選擇讀計算機研究生時,就需要慎之又慎。寫代碼、編程序、做系統……這些工作都不是他的天賦擅長領域,即使導師能夠給予他足夠的指導和關懷,他要如期完成學業都會相當喫力。


當然,世事無絕對,並不是說陳同學就不能選擇讀計算機研究生,只是他讀研需要比別的同學付出更多的努力,必須全心全意、全力以赴。
如果讀研前就明白這一點,知道自己一旦“分心”就極大可能導致畢不了業的嚴重後果,相信最開始導師安排陳同學到企業幹活時,他一定會想辦法拒絕,而不是盲目地以爲自己可以做到兩頭兼顧。
當然,身爲導師壓榨學生幹私活,這種做法我是極端不贊成的。但是,讀研期間可能分心的事情很多,社團、實習、談戀愛、找工作、玩某一項業餘愛好……對於陳同學來說,這其中哪一項稍微投入過多,都可能導致他難以完成學業——事實上,在讀研後期,他正是因爲花了太多時間找工作,才導致論文遲遲做不出來,陷入絕望。


可惜的是,現有的學校教育體系,在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指導這一塊,一直是相當忽視的。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學生埋頭學了那麼多門課,卻很少有一門課能夠實在地解決他們的現實困惑:我到底適不適合讀計算機研究生?如果讀了計算機的研,我應該注意些什麼?
學校是教育人的,工廠是造機器的,彼此有着天壤之別。但是,實際上現在很多學校,已經淪爲“像組裝機器一樣組裝人”的生產流水線。


【03】 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 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喫驚


當今以計算機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和光電子技術爲主的智能化浪潮,已經異常兇猛地向我們襲來。在智能產業界喊出了“要用智能技術改變人們的購物方式”,“要用智能技術改變製造業”的時候,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卻依舊巍然矗立不倒,其保守性讓人歎爲觀止。


史蒂夫.喬布斯在生命彌留之際,提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爲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喫驚?”
這個問題被稱作 “喬布斯之問”,一針見血地直指教育的保守性。


教育的保守性,具體表現就是標準化、統一化、同步化、功利化和形式化。美國EDX總裁阿南特.阿嘎沃爾對教育的保守性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說:“教育在過去500年中,實際上(本質上)沒有什麼改變,上一次變革是印刷機和教科書。”


早在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過“因材施教”的偉大理想。


英國哲學家紐曼在1873年出版的《大學的理想》一書中,提出了同樣的理念:“大學是豐饒之母,對他的孩子們一個一個瞭如指掌。大學不是鑄造廠,不是製造廠,也不是一項單調的工作。”


因材施教,學生和學生不一樣,一種教導方式不能同樣對待所有學生,真心希望更多爲人師者能夠意識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