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面面观

——千古风流话周郎

一部《三国演义》把真实的历史人物推向阴暗的角落,受尽非议。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个嫉妒贤人,小胆鸡肠的人物,一生几乎都与诸葛亮斗智,到最后被诸葛亮气死:既生瑜,何生亮。周瑜说完最后一句话,便合恨离世。这其实是对历史人物极度歪解,真实的周瑜更是接近完美的儒将。

1  羽扇纶巾,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常被人用来描绘诸葛亮的形象,以突显他的翩翩儒雅。而“羽扇纶巾”真正的主人,却是东坡词中“遥想公瑾当年”中的周郎周公瑾。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周瑜出生在望族世家,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做过东汉的太尉(九卿之一),父亲周异做过洛阳令,可谓是门庭显赫。少年时的周瑜颜值爆表,也有运动员般的身材。这种要模样有模样,家里有矿,又世家名流,竟然还是个学霸。饱读诗书,精通兵法,年纪轻轻亦有雄才大略。连东坡都羡慕嫉妒恨的写下千古词章: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雄姿英发……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各路豪强纷纷登场,都想在历史的舞台上争做名角。长沙太守孙坚,也借讨伐董卓的名上,抗充势力,被袁术任命为破虏将军、豫州刺史。

时势造就英雄,话说孙坚长子人称“小霸王”的孙策与周瑜同年,“小霸王”这称谓,比现代偶像剧的霸道总裁似乎更有内涵。孙策跟周瑜志趣相投,都有雄才伟略,英雄相惜,所以他们情同手足。后来,他们联合征战,所向披靡,助力孙策称霸江东。只要是金子,微弱的星光也足以闪耀光茫。袁术也很欣赏周瑜才能,想着破格提拔周瑜成为自己的谋士(当时名义上孙策还是袁术的部下)。在人生路上或职场中,跟对了人,加上自己的谋略能力,那必定是风生水起的顺畅。周瑜看出了袁术终非成霸业之人,所以借口又回到孙策身边,孙策亲自城门相迎,还当众任命他为建威中郎将,统领二千军马。这一年,周瑜24岁,江东百姓亲切的称呼他:周郎。

此后,以孙策“霸道总裁”的野心,加上周瑜精通兵法的谋略,他们一路南征北战,基本上奠定了东吴的基础。在攻克皖地后,寻得当地大族乔家二女,姐妹二人皆有倾国倾城的容颜。孙策娶了姐姐大乔,周瑜则娶了妹妹小乔,英雄配美女,那可是人间佳话。

孙策被刺杀后,周瑜以中护军身份与长史张昭共同辅佐年少的新主孙权。张昭统管朝中诸事,周瑜领兵开辟疆土,几乎形成: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完美搭挡。将在外,军命有所不授。可周瑜不居功犯上,依旧忠心护少主,领兵也有方,平流寇,击退刘表大将黄祖的进攻,稳定了刚刚更迭的政权。后来,孙权讨伐江夏,任命周瑜为前部大都督。

周瑜虽为武将,却性格温良,举止儒雅。他不仅精通音律(传说与名曲《广陵散》并称的《长河吟》是周瑜所作),而且还弹得一手好琴,就是酒过三巡,也能精准听出乐曲的阙误,回头予以指点,于是民间便传:琴有误,周郎顾。可见周瑜儒雅之绝妙。

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此时的周瑜年纪轻轻便执掌一国兵权,深受信任重用于内,才华谋略施展于外,志得意满,美人相伴,令人羡慕的同时,更是国民好男儿的标配。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之名真正流传千古源于赤壁之战。周瑜以前部大都督征讨江夏时,江北的曹操以风卷残云之势的闪电战法夺取了荆州,刘表之子刘琮投降,荆州易主,东吴瞬间暴露在曹操的大军面前。乾坤挪移,风云际会,时势把周瑜推向浪口风尖。曹操是英雄,君子傍曹护身(《三国志》载献帝令曹挟诸候,后被世人误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造就了时势,周瑜是谋士,时势促使他的谋略张显。曹操陈兵江北,号称80万水军(据历史考证,大概是十到二十万,依考据,大概现代的网络水军就是从此演化来的),意在吞并东吴。面对曹操大兵压境,东吴小朝廷“主降派”占了绝大多数,而且提出的两个“主降”理由都很充分,一是曹操奉令征讨(此时还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名正言顺,兵强马壮,难以抵挡;二是两任旧主(孙坚,孙策父子)都殒命疆场,新主孙权领兵经验不足。“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则是力主一战(此处与《三国演义》评述完全不同,周瑜并非中了诸葛亮的激将法),也提出主战的理由。他对孙权说:曹操虽名为汉相,实乃汉贼。孙将军也神武英勇,秉承父亲和兄长基业,割据江东,英雄乐业,兵精粮足,正当挥师横扫天下,为汉室除奸佞,更何况是曹操自己来送死,我们怎么能投降于他呢。周瑜还继续分析说:曹兵舍弃马匹,凭借舟船连接与我们对抗,这不是北方人的所长。而且现在是冬天,马无草料,士兵更是长途奔波,必定水土不服,更易滋生疾病,这可是兵家大忌。如曹兵一半兵马犯病,擒住曹操,就在今时!他更趁势郑重向孙权请命:请拨我三万精兵,进驻江夏,我保证可以击败曹军!周瑜一席话,也正合孙权拓展基业的心意,他立即任命周瑜为大都督,全权主持抗曹事宜。

首次交战,周瑜指挥有方,加上曹军水土不服疾病流行,东吴首战告捷。曹军稍退居赤壁,与东吴军对峙。周瑜察看战场阵势,针对曹军战舰首尾相连的特点,他采纳了属下黄盖的计策,预备好小船、斗舰(大型战船)数十艘,船内装满草料,泼上膏油。两人更是演出一场周瑜打黄盖的好戏,令黄盖伪书诈降,带领舰队冲向曹军寨营,点烧火船。火借风势,越烧越旺,燃向了岸上营房,曹营倾刻间成了火海,兵马烧死,溺死无数,曹军溃退。周瑜顺势挥军北击,攻克曹操大将曹仁把守的南郡。周瑜策马临阵指挥,被飞来的乱箭射中右肋,尽管伤势严重,依旧留在军营继续指挥作战,以稳军心。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长期以来把赤壁之战的最大功绩归于“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的诸葛亮身上。很多时候,人们情愿相信虚构的小说,却不敢真正面对历史。实际上以上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舌战群儒”,“借东风”根本不存在,而“草船借箭”的主角也不是诸葛亮。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也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谋士,是奉刘备之命赴东吴游说联合抗曹。胜者为英雄,赤壁之战周瑜是绝对的英雄。

3.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把周瑜描述成鼠肚鸡肠的小人,究其原因,是周瑜非汉室正统能人志士。事实上,周瑜不仅心胸宽广,能谋善断,几近于完美的儒将。据《三国志》载,周瑜“性度恢宏,大率为人”,礼贤下士,敬重长辈,深得众人爱戴。依《江表传》载,周瑜曾与东吴大将程普有矛盾。程普为老臣,从跟孙坚起,为东吴孙家出生入死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的周瑜凭战功与坚实谋略位列将相之位,可谓实至名归了。可面对资历比自己浅的周瑜,程普常以老卖老,盛气凌人的侮辱周瑜。宰相肚里能撑船,周瑜对此并不记恨,反而更加恭敬的对待程普。三番几次后,程普心里也觉得过意不去,一番领悟,他更敬重周瑜,并对身边人讲:与周公瑾交往,如喝甘甜美酒,不知不觉便陶醉于他了。由两则史料佐证,周瑜是为人大度的谦谦君子。

年轻的周瑜以其谋略在赤壁一战成名。曹操逃回许昌后,在总结战场失败的军事会议上,他怅然叹道:我输得并不丢人。从曹操的话语里,足以见他对周瑜谋略的叹服。孙权从此提升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还给他设置了奉邑(分封田地)。周瑜也科算到刘备日后必成大事,便劝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东吴,为其修筑宫室,以金钱和美色迷惑他,并将其部下关羽,张飞分置两地做个二把手,化为己用。遗憾的是,孙权最终没有采纳这个谏言。

周瑜还建议孙权利用曹操新败的机会进攻益州刘璋,夺取蜀地,与西凉马超遥相呼应,则北方可图。这一构想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设想非常相似,孙权也非常赞同。可惜最终没能付诸实施,倒是被刘备诸葛亮完成这个业图。

公元210年,周瑜对西征计划获得赞同后,回到驻地整理行装,结集兵马,准备去施展自己更大的宏图抱负。可惜事不遂愿,天妒英才。东吴大军刚刚出发不久,周瑜病逝,将星殒落,时36岁。

八百多年后,北宋大学士苏东坡阅游赤壁,以豪迈的心情和笔墨,为千古儒将谱写丰碑式的乐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北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延伸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他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苏东坡写此词时,三国还不曾被演义,从另一个维度看,东坡的《赤壁怀古》比《三国演义》真实,且更有文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