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我們該如何重新開始?

在我們想放下一件事,或是告別心裏某個人,去迎接一段全新的生活時,總是覺得無從下手,不知該如何開始,如何行動,漸漸地內心開始焦慮,漸漸地冷淡了最開始的那份勇敢。

那麼我們應該到底怎麼做,才能夠告別過去,開始一段新的人生呢?

對此,我想給一心尋求改變的你推薦一本書——巖井俊二筆下的《情書》

什麼是暗戀的感覺?

清晨一覺醒來,想起某個在心中抹之不去的人,一開始是心裏一甜,再想到這只是一場單方面的情感流露,接着就變成一種漫長的苦。

這種感覺恰好說明許多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機制:強行與喜歡的人發生一種精神聯繫,來獲取內心的愉悅感,又因沒有迴應,這種愉悅感很快就會爲失落所代替。但人就是因爲這種一時的愉悅感,不斷重複着欣喜與失落,到後來,將甜蜜與心酸混雜在一起。

正如巖井俊二在《情書》裏寫道:

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但真摯的感悟沒有磨滅。生命是短暫的,而愛情是永恆的。有一個可以思念的人,就是幸福。

暗戀的極致也是一種美,這種美包含着純情與遺憾,稱之爲缺憾美。如若換成另一種叫法,則是單相思。

許多人在多年後回憶起當年那段單相思,之所以會覺得美好,或許可以這麼解釋:

一段有結果的愛情最終都會被生活所填滿,而單相思是一場沒有開始的愛戀,不會爲生活所損傷,因而顯得十分純真。

然而殘酷的是,對於感情,我們不僅得學會如何培養、維持,還得學會如何結束、如何轉變、如何重新開始。巖井俊二所寫的《情書》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

結束需要一個儀式

一想到結束,總會有一絲恐懼、膽怯和悲傷掠過心頭。儘管這是正常的人體自然反應,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鎮定自若地面對,結束一旦跟情感有所聯繫,很多事就會變得難以斷絕。

主人公渡邊博子,在參加前未婚夫藤井樹三週年祭日上,無法抑制對已逝戀人的思念,在同學錄上發現藤井樹在小樽市上學的地址時,偷偷記錄在手臂上,並向那個地址寄去一封天國的書信。

此舉看似美好,像是博子在與過去告別,實則是對過去那段放不下的戀情的延續,心裏明知斯人已逝,卻還是不由自主地期待能收到回信。

以未婚夫藤井樹的身亡爲新的起點,邁開步伐尋找新的歸宿,儘管後來和男朋友秋葉茂相識相愛,也沒能撫平內心的創傷讓自己放下過往。看似走了很久很遠,卻依舊沒能走出名爲藤井樹的傷心地。

每當聽聞有人爲情所困,旁人常常會說,時間是最好的解藥,它會撫平過往的傷痛,將你溫柔相待。這樣的意境十分美好,但對當事人而言,更多是需要一股來自外界的推力,幫助自己跨越內心那道坎。

博子最終能告別過去,很大程度離不來男友秋葉茂的幫助。對於自己的女友一直忘不掉前任這件事,他沒有強硬地要求博子跟過去一刀兩斷,而是陪在她身邊慢慢引導着她。時間固然是一種解藥,但心理上的創傷很難被時間撫平,更何況藤井樹是因事故身亡才離開的博子。

一個人的心結只能由自己解開,秋葉茂將博子帶到藤井樹遇難的雪山前,讓她正視眼前的景物,並跟雪山對話。於是就有了《情書》中最經典的一幕:

博子想說點什麼,但身邊有人,她覺得不好意思。她一直跑到雪地中央,然後,放聲大喊:
“你——好——嗎?我——很——好!你——好——嗎?我——很——好!你——好——嗎?我——很——好!”
喊着喊着,淚水噎住了喉嚨,發不出聲來。博子哭了,簡直像孩子一樣放聲大哭。

站在博子身後的秋葉茂一臉溫柔地看着她,說現在是最好的時候。換句話說,是博子解開心結,徹底告別過去的時候。

人總是會本能地迴避結束,它讓自己感到恐慌、焦慮、悲傷。結束本身又具有很強大的阻力,有時候下定決心要去結束一件事,一段情,卻在走到熟悉的場景,見到掛念的人時,像泄了氣的氣球,又一次和自己妥協。這個過程看似是惡性循環,其實只是缺少了一個步驟。

就如秋葉茂讓博子對着藤井樹遇難的那座雪山呼喊,伴隨簡單話語消逝風中的,是那段糾纏自己三年的現實逃避。整個過程她就像在參加一場爲過去舉辦的葬禮,美好往事歷歷在目,兩行淚水奪眶而出,待悲傷散去,明天又會是嶄新的一天。

結束需要一個儀式。戒菸的人會在深夜裏,把自己關在一個房間點燃一根菸,在菸頭即將熄滅之際說:嘿,我戒菸了。然後痛快地哭一場;深陷挫折之中的人會在一個沒人打擾的地方,給過去的自己寫封信,回想那一幅幅讓自己痛心不已的畫面,然後把信揉碎,痛快地哭一場。

很少有結束能圓滿落幕,大多是悲傷地告別。一場落淚一場痛哭,告別的並不是香菸和過去,而是告別一種陪伴自己很久,也束縛自己很久的生活。

但有時,我們會疑惑,如何判斷一件事是否要結束?

有個答案一直讓我記憶深刻:

如果一件事,讓你每一次想要努力都無從下手,甚至對努力這件事本身都感到厭煩,再這樣下去你會越來越討厭自己,那就選擇結束。

然後如熬過了蕭索寒冬,已然消亡的樹木一般,等待着春天的新生。

轉變需要一個過程

痛徹心扉地結束後,許多人總是迫切地希望重新開始一段新的生活,然而在結束與重新開始之間,還有一個名爲轉變的過程無法被忽略。

這個過程中,自己最熟悉的是迷茫,伴隨它而來的無聊、空虛與急躁,常常會擾亂自己的節奏。TED曾有一個名爲“別讓任何人打亂你的人生節奏”的演講,一時間火爆各大社交平臺。演講裏說到:

有的人21歲畢業,到27歲才找到工作;
有的人25歲才畢業,但馬上就找到了工作;
有的人一畢業就找到好工作,賺到很多錢,卻過得不開心;
有的人畢業後選擇了間隔年,並找到了自我;
被出版商拒絕12次後,J·K·羅琳32歲時纔出版《哈利·波特》;
馬雲到了35歲才創立阿里巴巴……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對轉變而言,只有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再次邁開的步伐纔會更加輕快。但有時,我們會把轉變和改變的意思混淆。可以這麼說:

改變,是對一件事情的延續。例如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常常在和客戶交流時鬧笑話,給人一種不可靠的印象。後來經過一系列的訓練,他變得能言善辯,能和客戶暢聊生意,這時我們可以說他身上發生了改變,改變了自己的形象。

轉變,則是先經歷結束,從一件事到另一件事的過渡。常常用在身份的變化上,例如一個人從學校學生轉變爲公司員工,告別書聲琅琅的教室,去往競爭激烈的職場。

轉變一詞也隱喻着死亡與重生,背後是一個深刻的自我重造的過程。

就如在博子結束了對藤井樹的思念後,並不是說從隔天開始就對那個名字那個人不痛不癢,她依舊會給另一個同名的女藤井樹寫信,但此時的她已從想要了解前未婚夫的過去,轉變爲感謝筆友一直以來的回信,慢慢地迎接新的生活。

或許在往後生活的某個瞬間,博子還會想起藤井樹,相信到那時瀰漫在她心間的,是如冬日裏那杯熱牛奶一般的香甜與溫暖。

重新開始需要一個回想

熬過痛苦的結束,走過迷茫的轉變,最後的重新開始看似輕鬆,實則不然,轉變過後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重新開始。

其實可以這麼判斷:當自己慢慢地從失落期走出來,在一個新的地點有所失,有所得,且在靜下心回顧這段時期所發生的種種,能漸漸喜歡上努力的自己時,這就是重新開始的信號。

如果一個人的一生並不是以死亡爲終點,那麼他會經歷無數個從結束到轉變,從轉變到重新開始的過程,其中,不乏有還未開始就已經結束的可能性。

我們常說,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站起來。這句話可以理解成是一次改變,是一個人提升自我的過程。而對於轉變,我更傾向於這種說法:

從哪裏跌倒了你就趴下,然後在一個新的地方重新站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被剝離一個身份,會看到更加真實的自我,也會在經歷身上某一部分的死亡與重生,在這樣的進化過程中豐富自己。

在《情書》的最後,博子在信裏說到兩個藤井樹可能都喜歡着對方,女藤井樹覺得不可能,但在收到學生們帶給她的一本書,發現夾在書裏的那張借書卡上寫着藤井樹,背面是她的畫像時,讓她一時間不知所措。對於她當時的心理表現,巖井俊二如此寫道:

我一面佯裝平靜,一面想把卡片揣到兜裏。然而不湊巧,我喜歡的圍裙,上下沒有一個兜。

美好的東西還在自己面前時,往往不太能留意得到,更別說去珍惜。可偏偏就是那些不曾刻意去追求的感覺,成了多年後突然領悟的心動,如琥珀一般通透明亮得讓人措手不及。

有人曾問到,女藤井樹後來是否會在人生伴侶的選擇上,特意選擇一個和男藤井樹相似的人?我想了很久,最終才發覺這個問題所問的,其實是我們內心會如何選擇。

你可以選擇改變,也可以選擇轉變,最重要的是不要違背自己的內心。要知道,只有當一個人的走完他的全部人生,纔會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對還是錯。最後,我想以某本書裏的一句話來結尾:

你在生命中走過的每一條道路,最終都會“帶領你到註定的歸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