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stic Regression

1.引言

看了Stanford的Andrew Ng老師的機器學習公開課中關於Logistic Regression的講解,然後又看了《機器學習實戰》中的LogisticRegression部分,寫下此篇學習筆記總結一下。

首先說一下我的感受,《機器學習實戰》一書在介紹原理的同時將全部的算法用源代碼實現,非常具有操作性,可以加深對算法的理解,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原理上介紹的比較粗略,很多細節沒有具體介紹。所以,對於沒有基礎的朋友(包括我)某些地方可能看的一頭霧水,需要查閱相關資料進行了解。所以說,該書還是比較適合有基礎的朋友。

本文主要介紹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Logistic Regression的基本原理,分佈在第二章中;

(2)Logistic Regression的具體過程,包括:選取預測函數,求解Cost函數和J(θ),梯度下降法求J(θ)的最小值,以及遞歸下降過程的向量化(vectorization),分佈在第三章中;

(3)對《機器學習實戰》中給出的實現代碼進行了分析,對閱讀該書LogisticRegression部分遇到的疑惑進行了解釋。沒有基礎的朋友在閱讀該書的Logistic Regression部分時可能會覺得一頭霧水,書中給出的代碼很簡單,但是怎麼也跟書中介紹的理論聯繫不起來。也會有很多的疑問,比如:一般都是用梯度下降法求損失函數的最小值,爲何這裏用梯度上升法呢?書中說用梯度上升發,爲何代碼實現時沒見到求梯度的代碼呢?這些問題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都會得到解答。

文中參考或引用內容的出處列在最後的“參考文獻”中。文中所闡述的內容僅僅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有錯誤或疏漏,歡迎大家批評指正。下面進入正題。

 

2. 基本原理

Logistic Regression和Linear Regression的原理是相似的,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可以簡單的描述爲這樣的過程:

(1)找一個合適的預測函數(Andrew Ng的公開課中稱爲hypothesis),一般表示爲h函數,該函數就是我們需要找的分類函數,它用來預測輸入數據的判斷結果。這個過程時非常關鍵的,需要對數據有一定的瞭解或分析,知道或者猜測預測函數的“大概”形式,比如是線性函數還是非線性函數。

(2)構造一個Cost函數(損失函數),該函數表示預測的輸出(h)與訓練數據類別(y)之間的偏差,可以是二者之間的差(h-y)或者是其他的形式。綜合考慮所有訓練數據的“損失”,將Cost求和或者求平均,記爲J(θ)函數,表示所有訓練數據預測值與實際類別的偏差。

(3)顯然,J(θ)函數的值越小表示預測函數越準確(即h函數越準確),所以這一步需要做的是找到J(θ)函數的最小值。找函數的最小值有不同的方法,Logistic Regression實現時有的是梯度下降法(Gradient Descent)。

 

3. 具體過程

3.1  構造預測函數

Logistic Regression雖然名字裏帶“迴歸”,但是它實際上是一種分類方法,用於兩分類問題(即輸出只有兩種)。根據第二章中的步驟,需要先找到一個預測函數(h),顯然,該函數的輸出必須是兩個值(分別代表兩個類別),所以利用了Logistic函數(或稱爲Sigmoid函數),函數形式爲:

          

對應的函數圖像是一個取值在0和1之間的S型曲線(圖1)。

 

圖1

接下來需要確定數據劃分的邊界類型,對於圖2和圖3中的兩種數據分佈,顯然圖2需要一個線性的邊界,而圖3需要一個非線性的邊界。接下來我們只討論線性邊界的情況。

 

圖2

 

圖3

對於線性邊界的情況,邊界形式如下:

構造預測函數爲:

hθ(x)函數的值有特殊的含義,它表示結果取1的概率,因此對於輸入x分類結果爲類別1和類別0的概率分別爲:

 

3.2  構造Cost函數

Andrew Ng在課程中直接給出了Cost函數及J(θ)函數如式(5)和(6),但是並沒有給出具體的解釋,只是說明了這個函數來衡量h函數預測的好壞是合理的。

實際上這裏的Cost函數和J(θ)函數是基於最大似然估計推導得到的。下面詳細說明推導的過程。(4)式綜合起來可以寫成:

取似然函數爲:

對數似然函數爲:

最大似然估計就是要求得使l(θ)取最大值時的θ,其實這裏可以使用梯度上升法求解,求得的θ就是要求的最佳參數。但是,在Andrew Ng的課程中將J(θ)取爲(6)式,即:

因爲乘了一個負的係數-1/m,所以J(θ)取最小值時的θ爲要求的最佳參數。

 

3.3  梯度下降法求J(θ)的最小值

J(θ)的最小值可以使用梯度下降法,根據梯度下降法可得θ的更新過程:

    

式中爲α學習步長,下面來求偏導:

上式求解過程中用到如下的公式:

因此,(11)式的更新過程可以寫成:

 

因爲式中α本來爲一常量,所以1/m一般將省略,所以最終的θ更新過程爲:

另外,補充一下,3.2節中提到求得l(θ)取最大值時的θ也是一樣的,用梯度上升法求(9)式的最大值,可得:

  

觀察上式發現跟(14)是一樣的,所以,採用梯度上升發和梯度下降法是完全一樣的,這也是《機器學習實戰》中採用梯度上升法的原因。

 

3.4  梯度下降過程向量化

關於θ更新過程的vectorization,Andrew Ng的課程中只是一帶而過,沒有具體的講解。

《機器學習實戰》連Cost函數及求梯度等都沒有說明,所以更不可能說明vectorization了。但是,其中給出的實現代碼確是實現了vectorization的,圖4所示代碼的32行中weights(也就是θ)的更新只用了一行代碼,直接通過矩陣或者向量計算更新,沒有用for循環,說明確實實現了vectorization,具體代碼下一章分析。

文獻[3]中也提到了vectorization,但是也是比較粗略,很簡單的給出vectorization的結果爲:

    

且不論該更新公式正確與否,這裏的Σ(...)是一個求和的過程,顯然需要一個for語句循環m次,所以根本沒有完全的實現vectorization,不像《機器學習實戰》的代碼中一條語句就可以完成θ的更新。

下面說明一下我理解《機器學習實戰》中代碼實現的vectorization過程。

約定訓練數據的矩陣形式如下,x的每一行爲一條訓練樣本,而每一列爲不同的特稱取值:

約定待求的參數θ的矩陣形式爲:

          

先求x.θ並記爲A

hθ(x)-y並記爲E

 

g(A)的參數A爲一列向量,所以實現g函數時要支持列向量作爲參數,並返回列向量。由上式可知hθ(x)-y可以由g(A)-y一次計算求得。

再來看一下(15)式的θ更新過程,當j=0時:

同樣的可以寫出θj

綜合起來就是:

綜上所述,vectorization後θ更新的步驟如下:

(1)求A=x.θ

(2)求E=g(A)-y

(3)求θ:=θ-α.x'.E,x'表示矩陣x的轉置。

也可以綜合起來寫成:

前面已經提到過:1/m是可以省略的。

4. 代碼分析

圖4中是《機器學習實戰》中給出的部分實現代碼。

 

圖4

sigmoid函數就是前文中的g(z)函數,參數inX可以是向量,因爲程序中使用了Python的numpy。

gradAscent函數是梯度上升的實現函數,參數dataMatin和classLabels爲訓練數據,23和24行對訓練數據做了處理,轉換成numpy的矩陣類型,同時將橫向量的classlabels轉換成列向量labelMat,此時的dataMatrix和labelMat就是(18)式中的xy。alpha爲學習步長,maxCycles爲迭代次數。weights爲n維(等於x的列數)列向量,就是(19)式中的θ

29行的for循環將更新θ的過程迭代maxCycles次,每循環一次更新一次。對比3.4節最後總結的向量化的θ更新步驟,30行相當於求了A=x.θg(A),31行相當於求了E=g(A)-y,32行相當於求θ:=θ-α.x'.E。所以這三行代碼實際上與向量化的θ更新步驟是完全一致的。

總結一下,從上面代碼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只有十多行的代碼,但是裏面卻隱含了太多的細節,如果沒有相關基礎確實是非常難以理解的。相信完整的閱讀了本文,就應該沒有問題了!^_^。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