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生長與變化是一切生命的法則

劇情簡介:

綠皮書,是一本在美國曆史上,幫黑人旅客安全出行的書,上面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

《綠皮書》的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1962年,白人司機託尼,護送著名音樂人唐納德·謝利去南方巡演。兩個性格、膚色、生活環境完全不同的人,經過8周共處,互相影響、互相改變的故事。

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地方,就是兩個主角以及銀幕內外故事揭示的,生長與變化。

一、主角的變化

01   白人司機託尼

託尼,外表高大魁梧,粗魯率性,酒吧保安出身的他有着滿身江湖氣息,但對家庭卻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溫柔心。

電影開頭,他是個種族歧視者,黑人喝過的茶杯都被他一臉嫌棄地扔進了垃圾桶。

雖然迫於生計當了黑人的司機,但白人的傲慢和生活的窘迫,使他的態度有些擰巴。

氣氛在他聽到謝利演奏鋼琴,和知道謝利去南方巡演的原因後改變,他被謝利的才華和勇氣吸引。

一路相處,他在謝利的影響下放回了“在地上撿的”玉石,拾起了丟在公路上的垃圾,改正了自己的語調用詞,連寫給妻子的信,也從絮叨的流水帳,變得浪漫又深情。

電影最後,全家人一起和黑人鋼琴家歡度聖誕,種族歧視變成了種族融合。

託尼吊兒郎當遊手好閒的世界,被謝利悄然改變。

02    黑人鋼琴家謝利

謝利,風度翩翩,舉止得體,從小就有着極高的音樂天賦,還曾幾次受邀去總統府演出。

雖然北方是他的舒適圈,但他還是決定去南方巡演。希望通過自身的風采拒絕種族歧視,贏得尊重與肯定。

“因爲唯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

但在行程中,謝利常常悶悶不樂。他因膚色不被白人社會接納,又因學識無法融入黑人同族,甚至還因性取向,不敢融入社會。

他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就如他在雨夜的吶喊:“如果我既不夠白,又不夠黑,更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託尼,我是誰?”

但隨着和託尼日日相處,他也一步步找到了自我。

接受了肯德基這樣“不衛生的食品”,接納了爵士樂這樣“不高雅的音樂”。最後一站,酒吧裏他神采飛揚的表情,召示着他的煥然新生。

二、影片內外的反轉

電影中的劇情變化

影片中有很多令人難忘的對比片段。

南下路上,邀請他們的白人表面上態度恭敬、彬彬有禮。實際卻對謝利充滿歧視:在服裝店不允許試衣服,在紳士家不能和白人共用廁所,在酒店被拒絕到餐廳用餐……。

遇到的黑人則因謝利的形象對他很不待見。最震撼的畫面是他們的車在路上拋錨時,勞作的黑人看到白人司機爲謝利服務,臉上滿是不可思議的表情。

這分別從白人和黑人兩個角度,說明在他們心中,都是有着白人高級而黑人低等的固定認知。

還有關於警察的兩個小片段。

有一站,因爲警察歧視黑人,態度惡劣地扣押了謝利和託尼。

後來回紐約的路上,又有警察追着他們的車跑,以爲又遇上了麻煩,其實卻是警察好心提醒他們輪胎癟了。

後一個片段打破了前一個片段中觀衆認爲警察是壞人的預設。

現實中的劇情反轉

電影上映後,遭到了謝利家人的抗議。

他們說電影是 “100% 錯誤”。因爲託尼和謝利之間的關係,並非電影所描寫的那樣是朋友,僅僅是僱員和僱主。謝利也並不像電影中那樣和自己的種族疏遠,他始終和家人很親近。

他的哥哥更是怒罵這部電影是“一部謊言交響樂”,並說整部電影唯一真實的內容只有“託尼是唐的司機”。

三、我的觀影感受

01、不要輕易對事件的表相下結論

電影內和電影外的變化對比讓我們看到,表面粗魯簡單的人也能溫柔細膩;彬彬有禮外表下可能是固執偏見;警察裏有惡魔也有天使;剛還一起嗨皮的兄弟卻覬覦你的財產;溫馨動人的往事原來只是臆想。

所以不要以貌取人,憑經驗辦事,別輕易對事件的表相下結論。

02、不要有固定化的思維

托爾斯泰說,“所謂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變化着的。”

無論是向外看人,還是向內看己。改變的過程,就是不斷對自己的狹隘和自傲進行修正的過程。

最近世衛組織幹事譚德塞,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遭到“黑鬼”的言論攻擊和辱罵,說明即使到了今天,一些人依然還有種族歧視的固化思維。

而這種固化思維的範圍,可能不只是種族,還有金錢、地位、外表、權利......

03、需要勇氣和行動

儘管社會仍充斥着各種各樣的歧視,但相信每個個體微小的改變,都會逐步推動整個社會的改變。

電影中有句臺詞是“改變大衆的想法需要勇氣”。其實除了勇氣,更要行動。

就像託尼曾鼓勵謝利:“這世上到處都是害怕主動邁出第一步的孤獨之人。”所以聖誕節之夜,謝利拿着酒來到了託尼家,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你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有怎樣的感受?你有沒有固化的思維,又有沒有改變的勇氣呢?

歡迎你和我和起探討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