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天忙滴 1

1

昨天,同事感慨的對我說:怎麼感覺整天忙忙乎乎的,這麼多事啊!

我說:就是啊!雖然學生沒來,但活一點也不少幹啊!

然後我又補充道:不管多忙,先保證心裏要靜,心靜了自然就不會覺得煩了。

之所以這樣說,我是有體會的。

我發現,當我心裏煩躁、焦慮的時候,外界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讓我炸毛。比如,孩子的一些舉動,在我心情好的時候,我能輕言細語的去教育,甚至可以笑着去讓他改正。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容易發火生氣,孩子也不開心。

這說明有時我們態度的不同,不是外在的原因,而是自身的情緒問題,這就是ABC情緒理論。(關於ABC理論我寫過一篇文章,感興趣的自己可以查看。)

工作上很多事情,有時讓我們難以招架,平時的備課上課,作業批改,考試閱卷,各種會議等,就已經讓我們忙活的夠嗆,有時還會有很多與教學無關的事情,比如,填表,做強國,臨時的緊急事情等,這些事情也很重要,又必須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們的工作量。

所有的這些,都讓我們在剎那間想拍案而起,一走了之。

如果真的能一走了之,也許我們就不會這麼煩躁了,正因爲,我們既要靠此生存,又要接受很多正常非正常的事情,所以,纔會讓我們一邊工作着,一邊煩躁着。

這種生活,就叫壓力,精神上的無形的壓力。

 2

我的情緒,最近還算穩定,沒有間歇性的“發作”。

曾經有一段時間,自己差一點成爲“抑鬱症”患者,跳河自殺都有可能。哈哈,不用害怕,我從小就有這種傾向,其實,心裏也不敢,頂多在河邊坐坐,看看河水就回來,如果是現在坐在河邊,說不定還能寫出一首詩。

爲什麼要跳河自殺?小時候母親批評我幾句,我就會有這種想法,幼稚吧!

不過,好像一切都過去了!我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想法了!

有同事小妹妹對我說,我真喜歡你的這種狀態,安靜,從容。

我只有笑笑,年齡與閱歷會教會我們很多東西,而這些東西你是無法向她們說明白的,她們還年輕,一如很多年以前年輕的自己。

最近工作雖然很多,但我沒有產生事情很多、很煩的情緒,狀態保持的很好。我告訴同事心裏先靜下來,也是我自己的一種感受。

我發現,越關注事情本身,越容易被事情所牽絆,不如先回到自己的內心,觀望自己,這樣,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就不會被事情所煩擾。

有人會問:怎麼讓自己靜下來呢?

這個問題,確實很難短時間內解決,內心的淡定與從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自己的修煉,當然也需要主動的去學習。

現在,我開始喜歡靜坐。人家都冥想、打坐,我沒有學過,不知道如何操作,但我可以自己揣摩啊!搜一些舒緩、輕柔地冥想音樂,找一個安靜的空間,坐下來,深呼吸,就可以了。

有人會說,看着簡單,可是整天老大吵吵,老二鬧的,家裏哪有安靜的地方,總不能到大街旮旯裏去吧!

我覺得這個需要自己想辦法,只要你想做某一件事,就要想辦法去完成,而不是先想到問題。孩子總有睡覺的時候,也會有安靜的時候。還有,在睡覺前與起牀後能不能坐在牀上,閉上眼睛,安靜的坐會,這些需要我們想辦法,只要想,總會給自己的心靈找一個棲息的地方。

靜坐的時候,儘量不要用嘴,而是用鼻子深呼吸。關注自己的呼吸從鼻腔進入胸腔,再進入腹部……學着讓自己的內心慢慢的安靜下來,放空自己的大腦,什麼也不去想,只關心自己的呼吸,慢慢的,你會習慣這種感覺,也會漸漸的進入一種安靜的狀態。

世界很喧囂,世事也很複雜,我們需要在這個繁雜的世界擁有自己的一方淨土。

如果空間與時間不允許,我們應該努力爲自己爭取創造一寸安靜的地方,寄放我們無處安放的靈魂,那裏別人無法進入,只有我們自己。

3

修養身性的另一個有效途徑,就是讀書。

讀一些鄉野文章,田園生活的散文,會讓你隨着作者的筆觸走進大自然,走進田園,自己的內心也會變得自然而隨性。

過去,我讀汪曾祺的書,看他寫身邊的人與事,輕鬆的筆觸不緊不慢,拉家常一樣的對你講他所遇到的一切,跟隨他人生的腳步體會所沒有走過的路,真的會讓你從中學到一種從容的生活態度。

現在,我開始喜歡描寫田園、鄉野的文章。

《明天也是小春日和》今周已經讀了兩遍,愛不釋手,一對日本老夫婦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讓我羨慕不已。

前段時間讀了李娟的《遙遠的向日葵地》,文章很自然、簡單,就是描寫在鄉村生活的一些經歷與見聞,讀她的文字,就像站在田野裏,有風吹過的感覺,乾淨、自然、舒服。

我又陸續的買了她的《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九篇雪》、《走夜路請放聲歌唱》幾本書,準備慢慢的閱讀。

除了讀書,想不被工作煩擾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學會制定計劃。

每週需要幹什麼工作,每天需要做什麼,利用一定的時間列出來,按照計劃執行就可以了,遇到意外之事,也不用慌,隨時可以調整。

我在週一的時候,就把本週的所有課時計劃都先擬定了出來。每節課在周幾,有多長時間,需要學什麼內容,我都打了出來,後面如果內容有變,可以隨時修改。這樣一週需要做什麼心裏很清楚,自然也不會覺得忙亂。

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除了幹值日,其它時間我都是先拿出我的便利貼,把一天需要做的事情列出來。

按照《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要事第一的原則,可以把事情分爲重要、不重要,緊急、不緊急進行分類,最先進行的應該是重要且緊急的事,比如今天有課,需要準備什麼,這是必須要先做的,也是很重要的,必須先完成。

其它的事情,可以分爲很重要但不緊急,很緊急但不重要,或者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等。按照自己要做的事情列出來,一項一項的完成就可以了。等計劃列出來,即使中間有意外情況發生,也可以自行調整,不會手忙腳亂。

雖然,有時也會有完不成任務的時候,但都是些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第二天再做也可以。長期這樣,形成習慣,就不會感覺事情繁雜而心情煩躁了。

人生很長,生活很累,我們需要給自己放假,在自己不想做事的時候,在自己心情抑鬱的時候,在自己想放鬆的時候,我們可以在一個午後,把自己沐浴在陽光裏,喝一杯清茶,聽一首舒緩的音樂,讀一本悠閒的書,亦或什麼也不做,只是靜靜的坐着,看窗外楊柳依依,感受春風拂過臉龐……

楊絳先生在百歲感言中曾經說過: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真的,自己的世界,與他人並沒有關係,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