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分佈式ID生成方法

什麼是分佈式ID

以MySQL爲例,數據量不大的時候,單庫單表可以支撐現有業務,再大一點主從同步讀寫分離也可以。
但數據是不斷增加的,當主從同步也不行了,就需要分庫分表了。分庫分表需要一個全局唯一ID做標識,這就是分佈式ID。一個能生成分佈式ID的系統是十分有必要的。

分佈式ID特點

  • 全局唯一:基本要求
  • 高性能:高可用低延時,ID生成相應快,否則成爲業務瓶頸;
  • 高可用:不能有單點故障
  • 好接入:在系統設計和實現上儘可能地簡單;
  • 趨勢遞增:在MySQL InnoDB引擎中使用的是聚集索引,由於多數RDBMS使用B-tree的數據結構來存儲索引數據,我們應該儘量使用有序的主鍵保證寫入性能;
  • 單調遞增:保證下一個ID一定大於上一個ID,例如事務版本號、IM增量消息、排序。
  • 信息安全:在一些應用場景下,會需要ID無規則、不規則生成,例如訂單號。
  • 分片支持:可以控制ShardingId。比如某一個用戶的文章要放在同一個分片內,這樣查詢效率高,修改也容易。
  • 長度適中

生成方式

  1. UUID
  2. 數據庫自增ID
  3. 數據庫多主模式
  4. 數據庫號段模式
  5. Redis
  6. 雪花算法(SnowFlake)
  7. 滴滴出品(TinyID)
  8. 百度(Uidgenerator)
  9. 美團(Leaf)
  10. zookeeper

1.UUID

UUID uuid=UUID.randomUUID();

UUID的標準形式包含32個16進制數字,以連字號分爲五段,形式爲8-4-4-4-12的36個字符,示例:550e8400-e29b-41d4-a716-446655440000。這種ID每個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用擔心衝突問題。
優點:

  • 生成簡單,本地生成無網絡消耗,有唯一性

缺點:

  • 無序字符串,不具備趨勢遞增的特性;
  • 沒有具體含義;
  • 長度過長對MySQL性能消耗較大;
  • 基於MAC地址生成的UUID可能造成MAC地址泄露

2.數據庫自增ID

基於數據庫的auto_increment自增ID完全可以充當分佈式ID,需要一個單獨的MySQL實例用來生成ID,建表結構如下:

CREATE DATABASE `SEQ_ID`;
CREATE TABLE SEQID.SEQUENCE_ID (
    id bigint(20)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value char(10) NOT NULL default '',
    PRIMARY KEY (id),
) ENGINE=MyISAM;
insert into SEQUENCE_ID(value)  VALUES ('values');

當我們需要一個ID的時候,向表中插入一條記錄返回主鍵ID

優點:

  • 簡單,利用數據庫系統功能實現,成本小,有DBA專業維護
  • ID號單調遞增

缺點:

  • 太依賴DB,當DB異常時整個系統不可用,屬於致命問題。
  • 配置主從複製可以儘可能的增加可用性,但是數據一致性在特殊情況下難以保證。主從切換時的不一致可能會導致重複發號。
  • ID發號性能瓶頸限制在單臺MySQL的讀寫性能
  • 訪問量激增時MySQL本身就是系統的瓶頸,用它來實現分佈式服務風險比較大

3.數據庫多主模式

對上邊的方式做一些高可用優化,換成主從模式集羣。再增加多幾個Mysql實例,那就是多主模式集羣了。

設置起始值和自增步長來解決重複ID的問題,例如:
MySQL_1起始值爲1,步長爲2,生成ID:1,3,5…
MySQL_2起始值爲2,步長爲2,生成ID:2,4,6…
當添加多一個MySQL_3時,起始值爲3,步長統一改爲3,那麼就是
1,4,7…
2,5,8…
3,6,9…

優點:解決DB單點問題
缺點:不利於後續擴容,而且實際上單個數據庫自身壓力還是大,依舊無法滿足高併發場景

4.數據庫號段模式

從數據庫批量的獲取自增ID,每次從數據庫取出一個號段範圍,例如 (1,1000] 代表1000個ID,具體的業務服務將本號段,生成1~1000的自增ID並加載到內存。表結構如下:

CREATE TABLE id_generator (
  id int(10) NOT NULL,
  max_id bigint(20) NOT NULL COMMENT '當前最大id',
  step int(20) NOT NULL COMMENT '號段的長度',
  biz_type    int(20) NOT NULL COMMENT '業務類型',
  version int(20) NOT NULL COMMENT '版本號',
  PRIMARY KEY (`id`)
) 

不是很依賴於數據庫,不會頻繁的訪問數據庫,對數據庫的壓力小很多。

5.Redis

當使用數據庫來生成ID性能不夠要求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使用Redis來生成ID。這主要依賴於Redis是單線程的,所以也可以用生成全局唯一的ID。可以用Redis的原子操作 INCR和INCRBY來實現。
比較適合使用Redis來生成日切流水號。比如訂單號=日期+當日自增長號。可以每天在Redis中生成一個Key,使用INCR進行累加。

127.0.0.1:6379> set seq_id 1     // 初始化自增ID爲1
OK
127.0.0.1:6379> incr seq_id      // 增加1,並返回遞增後的數值
(integer) 2

用redis實現需要注意一點,要考慮到redis持久化的問題。redis有兩種持久化方式RDB和AOF:

  • RDB會定時打一個快照進行持久化,假如連續自增但redis沒及時持久化,而這會Redis掛掉了,重啓Redis後會出現ID重複的情況。
  • AOF會對每條寫命令進行持久化,即使Redis掛掉了也不會出現ID重複的情況,但由於incr命令的特殊性,會導致Redis重啓恢復的數據時間過長。

優點:

  • 不依賴於數據庫,靈活方便,且性能優於數據庫
  • 數字ID天然排序,對分頁或者需要排序的結果很有幫助

缺點:

  • 如果系統中沒有Redis,還需要引入新的組件,增加系統複雜度
  • 需要編碼和配置的工作量比較大
  • Redis單點故障,影響序列服務的可用性

6.雪花算法(SnowFlake)

是twitter公司內部分佈式項目採用的ID生成算法,開源後廣受國內大廠的好評,在該算法影響下各大公司相繼開發出各具特色的分佈式生成器。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組成結構:正數位(佔1比特)+ 時間戳(佔41比特)+ 機器ID(佔5比特)+ 數據中心(佔5比特)+ 自增值(佔12比特),總共64比特組成的一個Long類型。

  • 第一個bit位(1bit):Java中long的最高位是符號位代表正負,正數是0,負數是1,一般生成ID都爲正數,所以默認爲0。
  • 時間戳部分(41bit):毫秒級的時間,不建議存當前時間戳,而是用(當前時間戳 -固定開始時間戳)的差值,可以使產生的ID從更小的值開始;
  • 工作機器id(10bit):也被叫做workId,這個可以靈活配置,機房或者機器號組合都可以。
  • 序列號部分(12bit),自增值支持同一毫秒內同一個節點可以生成4096個ID

根據這個算法的邏輯,只需要將這個算法用Java語言實現出來,封裝爲一個工具方法,那麼各個業務應用可以直接使用該工具方法來獲取分佈式ID,只需保證每個業務應用有自己的工作機器id即可,而不需要單獨去搭建一個獲取分佈式ID的應用。

/**
 * Twitter的SnowFlake算法,使用SnowFlake算法生成一個整數,然後轉化爲62進制變成一個短地址URL
 *
 * https://github.com/beyondfengyu/SnowFlake
 */
public class SnowFlakeShortUrl {

    //起始的時間戳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START_TIMESTAMP = 1480166465631L;
    //每一部分佔用的位數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SEQUENCE_BIT = 12;   //序列號佔用的位數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CHINE_BIT = 5;     //機器標識佔用的位數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DATA_CENTER_BIT = 5; //數據中心佔用的位數
    //每一部分的最大值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X_SEQUENCE = -1L ^ (-1L << SEQUENCE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X_MACHINE_NUM = -1L ^ (-1L << MACHINE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X_DATA_CENTER_NUM = -1L ^ (-1L << DATA_CENTER_BIT);
    //每一部分向左的位移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CHINE_LEFT = SEQUENCE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DATA_CENTER_LEFT = SEQUENCE_BIT + MACHINE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TIMESTAMP_LEFT = DATA_CENTER_LEFT + DATA_CENTER_BIT;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  //數據中心
    private long machineId;     //機器標識
    private long sequence = 0L; //序列號
    private long lastTimeStamp = -1L;  //上一次時間戳
    private long getNextMill() {
        long mill = getNewTimeStamp();
        while (mill <= lastTimeStamp) {
            mill = getNewTimeStamp();
        }
        return mill;
    }
    private long getNewTimeStamp()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
     * 根據指定的數據中心ID和機器標誌ID生成指定的序列號
     *
     * @param dataCenterId 數據中心ID
     * @param machineId    機器標誌ID
     */
    public SnowFlakeShortUrl(long dataCenterId, long machineId) {
        if (dataCenterId > MAX_DATA_CENTER_NUM || dataCent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DtaCenterId can't be greater than MAX_DATA_CENTER_NUM or less than 0!");
        }
        if (machineId > MAX_MACHINE_NUM || machine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MachineId can't be greater than MAX_MACHINE_NUM or less than 0!");
        }
        this.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this.machineId = machineId;
    }
    //產生下一個ID
    public synchronized long nextId() {
        long currTimeStamp = getNewTimeStamp();
        if (curr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Clock moved backwards.  Refusing to generate id");
        }
        if (curr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sequence = (sequence + 1) & MAX_SEQUENCE;//相同毫秒內,序列號自增
            if (sequence == 0L) //同一毫秒的序列數已經達到最大
            {
                currTimeStamp = getNextMill();
            }
        } 
        else 
        {
            sequence = 0L;//不同毫秒內,序列號置爲0
        }
        lastTimeStamp = currTimeStamp;
        return (currTimeStamp - START_TIMESTAMP) << TIMESTAMP_LEFT //時間戳部分
                | dataCenterId << DATA_CENTER_LEFT       //數據中心部分
                | machineId << MACHINE_LEFT             //機器標識部分
                | sequence;                             //序列號部分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nowFlakeShortUrl snowFlake = new SnowFlakeShortUrl(2, 3);
        for (int i = 0; i < (1 << 4); i++) {
            //10進制
            System.out.println(snowFlake.nextId());
        }
    }
}

7.滴滴出品(TinyID)

先附上項目地址:https://github.com/didi/tinyid

Tinyid是用Java開發的一款分佈式id生成系統,擴展了leaf-segment算法,支持了多db(master),同時提供了java-client(sdk)使id生成本地化,獲得了更好的性能與可用性。Tinyid在滴滴客服部門使用,均通過tinyid-client方式接入,每天生成億級別的id。
特性:

  1. 全局唯一的long型id
  2. 趨勢遞增
  3. 非連續性
  4. 提供http和java client方式接入
  5. 支持批量獲取id
  6. 支持生成1,3,5,7,9…序列的id
  7. 支持多個db的配置,無單點

tinyid的原理:

  • tinyid是基於數據庫發號算法實現的
  • 可用號段在第一次獲取id時加載,如當前號段使用達到一定量時,會異步加載下一可用號段,保證內存中始終有可用號段。
  • 當使用到一定百分比時,如20%(默認),即200時,會異步加載下一可用號段到內存。

8.百度 (Uidgenerator)

先附上項目地址:https://github.com/baidu/uid-generator

uid-generator是基於Snowflake算法實現的,但uid-generator支持自定義時間戳、工作機器ID和 序列號 等各部分的位數,而且採用用戶自定義workId的生成策略。
uid-generator需要與數據庫配合使用,需要新增一個WORKER_NODE表。當應用啓動時會向數據庫表中去插入一條數據,插入成功後返回的自增ID就是該機器的workId數據由host,port組成。
ID組成結構:
workId,佔用了22個bit位,時間佔用了28個bit位,序列化佔用了13個bit位,需要注意的是,和snowflake不太一樣,時間的單位是秒,而不是毫秒,workId也不一樣,而且同一應用每次重啓就會消費一個workId。

9.美團(Leaf)

先附上項目地址https://github.com/zhuzhong/idleaf

Leaf同時支持號段模式和snowflake算法模式,可以切換使用。

Leaf的snowflake模式依賴於ZooKeeper,不同於原始snowflake算法也主要是在workId的生成上,Leaf中workId是基於ZooKeeper的順序Id來生成的,每個應用在使用Leaf-snowflake時,啓動時都會都在Zookeeper中生成一個順序Id,相當於一臺機器對應一個順序節點,也就是一個workId。

10.zookeeper

zookeeper主要通過其znode數據版本來生成序列號,可以生成32位和64位的數據版本號,客戶端可以使用這個版本號來作爲唯一的序列號。
很少會使用zookeeper來生成唯一ID。主要是由於需要依賴zookeeper,並且是多步調用API,如果在競爭較大的情況下,需要考慮使用分佈式鎖。因此,性能在高併發的分佈式環境下,也不甚理想。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公衆號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