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应用层,查询缓存,内存管理方面的优化

一,MySQL应用层的优化

实际生产环境中,由于数据库本身的性能局限,需要对应用层做一些优化,来降低数据库的访问压力

1,使用数据库连接池

频繁的创建关闭连接,是比较耗费资源的,有必要建立 数据库连接池,以提高访问的性能。

2,减少对mysql的访问

1)能一次请求拿全数据的,最好一次拿完,不要查多次

2) 我们可以在应用中增加 缓存 层来达到减轻数据库负担的目的。缓存层有很多种,也有很多实现方式,只要能达到降低数据库的负担又能满足应用需求就可以。

​ 因此可以部分数据从数据库中抽取出来放到应用端以文本方式存储, 或者使用框架(Mybatis等)提供的一级缓存/二级缓存,或者使用redis数据库来缓存数据 。

3,负载均衡

负载均衡是应用中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种优化方法,它的机制就是利用某种均衡算法,将固定的负载量分布到不同的服务器上, 以此来降低单台服务器的负载,达到优化的效果

1,通过MySQL的主从复制,实现读写分离,使增删改操作走主节点,查询操作走从节点,从而可以降低单台服务器的读写压力。

主从复制具体实现可以参考我的这篇博客:MySQL主从复制

2,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架构,分布式数据库架构适合大数据量、负载高的情况,它有良好的拓展性和高可用性。通过在多台服务器之间分布数据,可以实现在多台服务器之间的负载均衡,提高访问效率。

二,mysql中查询缓存的优化

开启mysql查询缓存,当执行完全相同的sql语句的时候,服务器就会直接从缓存中读取结果,当数据被修改,之前的缓存就会失效,修改比较频繁的表不适合做查询缓存

1,查询缓存的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客户端发送一条查询给服务器;

2)服务器先会检查查询缓存,如果命中了缓存,则立即返回存储在缓存中的结果。否则进入下一阶段;

3)服务器端进行SQL解析、预处理,再由优化器生成对应的执行计划;

4)MySQL根据优化器生成的执行计划,调用存储引擎的API来执行查询;

5)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2,查询缓存配置

1)查看当前的数据库是否支持查询缓存

SHOW VARIABLES LIKE 'have_query_cache';	

2)查看当前的数据库是否开启了查询缓存

SHOW VARIABLES LIKE 'query_cache_type';

3)查看查询缓存占用的大小

SHOW VARIABLES LIKE 'query_cache_size';

4)查看查询缓存的状态变量

SHOW STATUS LIKE 'Qcache%';

5)开启查询缓存

需要在my,cnf 中增加配置

#开启mysql查询缓存配置,
#0或OFF 标识关闭查询缓存,1或ON 打开查询缓存,2或DEMAND 显示指定SQL_CACHE 的SELECT语句才会缓存
query_cache_type=1

6)查询缓存SELECT选项

在select语句中可以指定两个与查询缓存相关的选项

#SQL_CACHE : 如果查询结果是可缓存的
#SQL_NO_CACHE : 服务器不使用查询缓存
SELECT SQL_CACHE id, name FROM user;
SELECT SQL_NO_CACHE id, name FROM user;

7)查询缓存失效的情况

1,sql语句不一致不触发,例:select大小写
SQL1 : select count(*) from user;
SQL2 : Select count(*) from user;

2,查询语句中使用了一些不确定的函数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updatetime < now() limit 1;

3,查询 mysql, information_schema或  performance_schema 数据库中的表时,不会走查询缓存。

三,mysql内存管理及优化

1,MyISAM 内存优化

myisam存储引擎使用 key_buffer 缓存索引块,加速myisam索引的读写速度。对于myisam表的数据块,mysql没有特别的缓存机制,完全依赖于操作系统的IO缓存。

key_buffer_size

key_buffer_size决定MyISAM索引块缓存区的大小,直接影响到MyISAM表的存取效率。可以在MySQL参数文件中设置key_buffer_size的值,对于一般MyISAM数据库,建议至少将1/4可用内存分配给key_buffer_size。

在 my.cnf 中做如下配置:

key_buffer_size=512M
read_buffer_size

如果需要经常顺序扫描myisam表,可以通过增大read_buffer_size的值来改善性能。但需要注意的是read_buffer_size是每个session独占的,如果默认值设置太大,就会造成内存浪费。

read_rnd_buffer_size

对于需要做排序的myisam表的查询,如带有order by子句的sql,适当增加 read_rnd_buffer_size 的值,可以改善此类的sql性能。但需要注意的是 read_rnd_buffer_size 是每个session独占的,如果默认值设置太大,就会造成内存浪费。

2, InnoDB 内存优化

innodb用一块内存区做IO缓存池,该缓存池不仅用来缓存innodb的索引块,而且也用来缓存innodb的数据块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该变量决定了 innodb 存储引擎表数据和索引数据的最大缓存区大小。在保证操作系统及其他程序有足够内存可用的情况下,innodb_buffer_pool_size 的值越大,缓存命中率越高,访问InnoDB表需要的磁盘I/O 就越少,性能也就越高。

innodb_buffer_pool_size=512M
innodb_log_buffer_size

决定了innodb重做日志缓存的大小,对于可能产生大量更新记录的大事务,增加innodb_log_buffer_size的大小,可以避免innodb在事务提交前就执行不必要的日志写入磁盘操作。

innodb_log_buffer_size=10M

四,mysql并发参数调整

在Mysql中,控制并发连接和线程的主要参数包括 max_connections,back_log,thread_cache_size,table_open_cahce,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1,max_connections

​ 采用max_connections 控制允许连接到MySQL数据库的最大数量,默认值是 151

​ Mysql 最大可支持的连接数,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给定操作系统平台的线程库的质量、内存大小、每个连接的负荷、CPU的处理速度,期望的响应时间等。

2,back_log

back_log 参数控制MySQL监听TCP端口时设置的积压请求栈大小,如果MySql的连接数达到max_connections时,新来的请求将会被存在堆栈中,以等待某一连接释放资源,该堆栈的数量即back_log,如果等待连接的数量超过back_log,将不被授予连接资源,将会报错

3, table_open_cache

该参数用来控制所有SQL语句执行线程可打开表缓存的数量

4,thread_cache_size

该参数用来控制 MySQL 缓存客户服务线程的数量

5,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该参数是用来设置InnoDB 事务等待行锁的时间,默认值是50ms ,对于需要快速反馈的业务系统来说,可以将行锁的等待时间调小,以避免事务长时间挂起; 对于后台运行的批量处理程序来说, 可以将行锁的等待时间调大, 以避免发生大的回滚操作。

该参数用来控制 MySQL 缓存客户服务线程的数量

5,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该参数是用来设置InnoDB 事务等待行锁的时间,默认值是50ms ,对于需要快速反馈的业务系统来说,可以将行锁的等待时间调小,以避免事务长时间挂起; 对于后台运行的批量处理程序来说, 可以将行锁的等待时间调大, 以避免发生大的回滚操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