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是塊遮羞布:地名的翻譯

曾經網上流傳一個段子,說國外一些高大上的地名一旦翻譯成地道中文就失去了洋味,比如,珍珠港(pearl harbor) 應該翻譯成蚌埠等,太多了,直接來個表吧:

這可能有點搞笑的成分,但是我們在翻譯地名人名的時候,是願意讓譯名洋氣一點的。

比如倫敦的地名,East End 和 West End,分別譯成了東區和西區,East End還有點貶義,因爲這地方窮人多,相比West End是商業區,在這居住的非富即貴,頗有上海的“上只角”和“下只角”的區別。記得大學期間學到一篇有關倫敦情況的文章,裏面就講了這兩個區域,一下子讓我想起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中的一首打油詩:模範不模範,從東往西看。東頭喫烙餅,西頭喝稀飯。當時心裏納悶,是TMD誰翻譯的,直接翻譯成“東頭”、“西頭”不行嗎?本來這地方就是個村的規模。

我剛到現在生活的沿海城市工作的時候,許多人嘲笑這座城市街道命名太土,什麼大馬路、二馬路、三馬路,南大街、西大街,這些名字簡直土的掉渣。不如,隔壁那座城市的什麼香港路、寧夏路之類洋氣,也不如本市開發區的什麼長江路、黃河路、衡山路等洋氣。

2006年,朝陽街修繕,一錘下去砸出原來的街道名,新聞報道稱露出“吉卜力街(GIPPERICH STREET)”等字樣。引得少部分人歡心的不得了,就好像找到了祖宗一樣。

10多年前,我在英國曼徹斯特讀書,租住小區旁有一條街叫“Great West Street”,這不就和煙臺的“西大街”、“南大街”命名如出一轍嗎?哪裏有一絲土氣?或者說,從東方到西方,“土氣”的如出一轍。

本來地名就是如此,這個村姓李的多,就叫李家村,姓張的多,就叫張家村,村子後面有山,就叫山前村,村子在山背面就叫山後村。西邊的屋子就叫西屋,東邊的屋子就叫東屋。到了皇家可能叫西宮、東宮吧。反正米國的白宮,西邊的叫West Wing,東邊的叫East Wing。當然,北半球的都知道,買房子東戶比西戶貴,西廂房有西曬住着實在不舒服。East Wing傳統上是給第一夫人的,據說,特朗普的老婆和大公主就因爲掙東屋鬧得不可開交。

地名,最大的功能應該是方位指示,用東西南北,一二三四,大小等等區分是最爲簡單的,指示能力也是最強的。

想起某校爲了洋氣(學術氣)給校內三個比較大的會議大廳徵集名稱,後來定名爲什麼“弘毅廳”、“致道廳”等。結果改名快十年了吧,每次下會議通知,相關人員都得加上一句“就是原來的xx(學院名)報告廳”。洋氣(學術氣)有了,方位指示功能沒了,就失去了地名最大的作用。就不如日本人的田中、井上、井下、山下等名字,多直接。

當然,本地原來有什麼東西,廣爲所知也會經常用來命名,比如那個著名的Wall Street,就是因爲原來有一段都算不了牆的牆啊。結果翻譯的遮羞布一蓋就成了“華爾街”。

地名本來土,土才接地氣,結果總有些人要折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