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富蘭克林自傳》|我的練字隨筆(2020.4.21)

簡介:《富蘭克林自傳》原本是富蘭克林寫給兒子威廉·富蘭克林的書信,是作者晚年分四次寫的,由於革命工作的原因,自傳寫得斷斷續續,內容涵蓋了富蘭克林的“家族逸事”及主要工作和重要事件。因爲作者的突然病逝(84歲),自傳並未完成,1757年(51歲)之後富蘭克林更加輝煌燦爛的後半生沒有寫出來。


謙虛

因爲很喜歡《窮查理寶典》那本書,就跟着推薦找來《富蘭克林自傳》讀一讀。富蘭克林是一個以美德爲終身信仰的人,值得世人永遠的尊敬。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曆史上一位傑出而又功勳卓著的人物,他在人生的舞臺上擔任過多種角色——作家、哲學家、科學家、發明家、外交家、政治家。

富蘭克林酷愛讀書,鑽研寫作;他的生活樸實、節儉、有很強的自制力;在學習和工作中特別的勤勞、務實;同時他倡導公益、樂於助人。

在成長的過程中,富蘭克林憑藉自己的超凡的能力和優秀的品質,得到了很多重要人物的賞識和幫助,贏得了國家的信任,被賦予了光榮的職責。

讀過這本自傳,很想簡要記錄其中的一條,這條線就是富蘭克林道德名目的第13條——謙虛

他所列出的道德名目及其戒律是:

1.節制:食不過飽,飲不過量;

2.節言:於人於己不利的話不說,避免瑣碎的閒聊;

3.秩序:物件有所歸,辦事有定時;

4.決心:該做的事情一定要做,決心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5.節儉:花錢要於人於己有利,決不浪費;

6.勤勞:珍惜時間,時間要花在做有用的事情上,力戒無意義的舉動;

7.誠實:力戒虛僞欺詐,心存良知與公正,說話亦如此;

8.正直:不做有損他人的事情,要做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是你的義務;

9.中庸:不走極端,別人對你的冒犯,若是正當,就要善於容忍;

10.整潔:身體、衣物以及住所,要保持清潔;

11.寧靜:對待瑣事、平常事或者不可避免之事,不可自擾;

12.貞潔:不要縱慾過度,有傷身體,切忌損害自己或者他人的安寧和名譽;

13.謙虛:仿效耶穌與蘇格拉底。

起初,他只列出了前12項。但在當時,他的一位朋友向他善意的建議:“人們一般都認爲你很自負,這種自負經常會在交談中表現出來,在討論問題時你往往不滿足於自己的正確,還要擺出盛氣凌人,幾近專橫跋扈的架勢來。”這位朋友還列舉了幾個實例,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這一缺點。

於是,富蘭克林接受了朋友的建議,在道德名目中加上第13條——謙虛。

在這本自傳中,富蘭克林完成了從一個愛跟人辯論,一較高下的平凡人,到一個做人謙和,尋求中庸,避免爭論的偉人的轉變。這種轉變是一種睿智。

轉變之後的富蘭克林做人謙和,低調,不張揚。與人談話時,態度和藹,言辭愉悅,人們很樂意與他交往,即便到了老年,許多年輕人都喜歡和他打交道。


轉變

富蘭克林小時候,有一個小夥伴叫科林斯,他倆都喜歡讀書,而且都愛爭辯,喜歡在爭辯中壓倒對方。

富蘭克林在宗教的書籍中獲得:好爭辯並不是一件好事,它容易把那種不切實際的爭論帶入到日常生活中,往往令人很不愉快,最終不僅交談的氣氛變糟糕,而且使人們感到厭惡,甚至朋友反目。

他倆一直沒有停止爭辯,後來不見面時,還用書信的方式繼續。有一次,富蘭克林的父親偶然發現了他的書信,但是父親沒有參與他們的辯論,而是借這個機會與富蘭克林談起了寫作。

父親用能夠令富蘭克林信服的例證,指出了他在拼寫和標點方面比對方略勝一籌,但是在文辭和條理方面遠不如對方。從此富蘭克林非常注重寫作的文體,決心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而並不特別在意與科林斯的爭辯勝負了。

在一心一意的提高寫作水平的過程中,他又遇到了蘇格拉底的辯論術,而且對之非常着迷,認真的學習並加以運用。

蘇格拉底的辯論術不是採用生硬的反駁和完全肯定的立論,而是代之以謙遜和懷疑式的探究方法。這些方法非常實用,能夠令與爭辯對手處於完全劣勢的地位。

慢慢的,富蘭克林對這些方法已經能夠運用自如,隨後幾年,他開始拋掉了它們,在辯論的過程中只採取謙遜的態度

對一些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富蘭克林從來不用過於肯定的表達,例如:“肯定的”、“毫無疑問的”等,而是採用:“我以爲”,“我想事情應該是這樣”等方式表達。

事實證明,這種習慣非常有益,人們越來越重視他的意見和看法,從而他也得到別人更多的尊重,讓自己進步更快。

其實,人們交談的目的無非是爲了“彼此交流”,“愉悅或者說服對方”,如果一個人在和別人交流時,一味的固執己見,這樣就很容易讓對方反感,最終使交談無法進行。

富蘭克林非常推崇蒲柏的觀點:

如果你不作教人之態,別人一定會從中受益,對於那些別人不知道的事情,就當作是他忘記了;

即使對於那些自己已經十分肯定的事情,也要採用謙虛的態度將其表達出來。

對於那些大言不慚的話無需辯解,因爲:

不懂得謙遜就是不懂得事理

21歲那年,富蘭克林和幾個讀書人共同組織了一個“俊託”俱樂部,旨在切磋知識,相互促進。這個俱樂部的辯論由會長主持,並且有辯論時間限制,這樣做就是爲了避免人員因爭強好勝而情緒激動。辯論者不管贊成還是反對,都要本着探求真理的務實精神平靜的說話。對不遵守規則的人還有罰款制度。

富蘭克林在給圖書館徵集贊助者時,他想到:任何切實有用的計劃,如果你公開自己是這個計劃的倡導者,多少會顯得你比同伴要略勝一籌。這樣做很不恰當,因爲這會讓人覺得你有意沽名釣譽,而你完成這個計劃恰恰需要這些夥伴的幫助。

於是,富蘭克林儘量把自己隱藏起來,說這個計劃是大家一起制定的,只是要他四處走訪,並根據人們的建議推薦給那些喜歡讀書的人。

採取了這個辦法以後,工作進展順利多了。

富蘭克林明白,雖然當時失去了一點虛榮,但後面會換回一個公道。

他給自己立下一條規則:與別人的意見相左,不得當面搶白;對於自己的意見,不得斷然肯定。

當他認爲別人的意見是錯的時,也不以一時的痛快來粗暴的反駁。而是首先表明,在某種情況下對方的意見是正確的,但是按照目前的情況“似乎”有些不同。

這些謙虛的談話方式帶來了很好的效果,使他與別人相處非常融洽。

以後,富蘭克林就體制方面的問題提出了開創性的建議,而且得到了市民的支持,在成爲議員後在議會中有很大的影響。

自負,實際上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各種習性中最難克服的一個。儘管我們竭力隱藏它,妄圖殺死它,但始終未能做到,它一有機會就冒出頭來自我展示一番。

富蘭克林,他身體力行的養成了“謙虛”的美德。


卓越

富蘭克林的卓越之處,在於注重實踐,把想法變成了現實。

他在實施這些美德的過程中,爲了不分散注意力,在一段時間裏集中精力實行一條,等到掌握了這種美德並養成了習慣,再實行下一條,直到把13條完全做到。先獲得的美德有利於其他美德的培養。

就像一個園丁那樣,他不可能把園子裏的雜草一次性清除,因爲那是力所不能及的,只能一次清除一個花壇,然後再清除下一個......

......

1790年4月17日,他在費城病逝。他的墓碑上只簡單地刻下了他自己寫的:“富蘭克林,印刷工人”,而絕口不提他後半生的重要職務。但在世人的眼裏,他早已成爲一座高大而厚重、令人仰止的豐碑。



本週練字備份:

《二十四節氣》

《九成宮醴泉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