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S技術介紹

轉自:http://optoelectronic.jobui.com/blog/20311.html

http://www.coema.org.cn/bbs/dispbbs.asp?boardID=44&ID=6894&page=1

http://www.coema.org.cn/bbs/dispbbs.asp?boardID=44&ID=8639&page=1

http://www.coema.org.cn/bbs/dispbbs.asp?boardID=44&ID=143&page=1

硅基液晶技術

曾經被很多業內人士視爲一朵奇葩,但因爲製造困難和成品率問題而屢遭挫折。不過,LCoS(硅基液晶)還是憑藉其出色的顯示特性在平板顯示領域、尤其是投影和高清電視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

顯示新兵履歷

硅基液晶(LCoS)是一項相對新穎、而又相對鮮爲人知的顯示技術,如今正大舉進入高清電視市場。真正給人深刻印象的是,與傳統上先以表現平平的性能佔據底層市場,而後追求上佳圖像質量不同,LCoS一開始就在圖像質量方面立足於高起點。LCoS在所有顯示技術當中提供最高的分辨率、最高的非CRT對比度以及最小失真的圖像。對於圖像閃爍及視覺疲勞的人來說,LCoS擁有最高的刷新率(120Hz),可獲得畫面最流暢、閃爍現象最少的圖像。

當然,LCoS事實上不是全新技術,因爲這項技術開發已有十多年; 而自1998年以來,日本的JVC公司其實一直在交付採用該技術的高端、專業前投式投影儀,不過到目前爲止規模仍然較小。LCoS技術設計製造非常困難,爲數不少的公司已經放棄或者宣告失敗: RCA旗下的湯姆遜公司在2001年生產出了第一款商用的LCoS高清電視,隨後東芝(採用日立的LCoS芯片)和飛利浦公司亦步亦趨,不過到2004年10月所有這些廠商都中途退出; 2004年1月,英特爾宣佈將開始生產LCoS面板,這讓整個業界大跌眼鏡,不過隨後它在2004年10月終止了項目,根本沒有交付任何產品。因而,LCoS的未來遭到了許多分析師的質疑,不過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

JVC在2004年7月發佈了第一款背投式1280×720高清電視,這標誌着第二代LCoS開始問世。隨後索尼在2005年1月加入了這一行列,推出了高端的1920×1080 Qualia設備。Brillian緊隨其後,開始在2005年年中交付其1280×720產品。到目前爲止,全球可以購買的LCoS高清電視只有寥寥幾款。不過,JVC和索尼最近宣佈推出各自的第二代高清電視,LG公司宣佈推出第一代產品(採用SpatiaLight公司的LCoS面板)。日立公司是LCoS領域的另一個重要廠商,不過它無限期推遲了原定於2005年11月推出的60英寸和70英寸的LCoS高清電視。

技術原理

LCoS是使用液晶來控制圖像中像素亮度的最新顯示技術。最常見的幾種液晶技術應用於大尺寸非晶硅液晶面板,這類面板用於計算機顯示器、普通電視和高清電視。它們的尺寸通常從5英寸直到82英寸(這是截至2006年1月的最高記錄)。另一種就是尺寸小得多的高溫多晶硅面板,這類面板用於視頻和數據投影儀。它們的尺寸只有1英寸左右,應用於各種大屏幕液晶背投電視和高清電視。在這兩種技術當中,光源都在面板後面,光線必須完全通過面板從背面傳送到正面,包括通過面板內用來控制一個個像素的所有電子電路和部件。這會擋住許多光,從而在像素之間形成間隙。分辨率越高,這個問題就越嚴重; 第二個重大問題就是,液晶需要比較厚,那樣才能夠提供高對比度。而這會減慢響應時間,這樣如果圖像裏面出現運動或者變化,就會導致出現一些拖尾現象(smearing)。

LCoS的工作原理就是使用液晶層背面的反射鏡,那樣光從正面進來後,通過液晶傳送,經由反射鏡的反射,然後第二次通過液晶一路傳送到屏幕。這需要一些稍微複雜的光學器件,不過效果非常好。它具有顯而易見的優點: 所有的電子元件都在反射鏡後面,那樣它們就完全不會遮擋光線。背面還有許多空間,那樣就有可能獲得極高的分辨率,而LCoS技術生產出來的設備在所有顯示技術當中已經擁有最高的分辨率。因爲光兩次通過液晶傳送,所以可提供高對比度,厚度又相當薄,這就顯著縮短了響應時間,大大減少了拖尾現象。

那麼它是如何工作的呢?液晶可以旋轉光的偏振方向,而旋轉次數可通過電磁場來控制。每個像素的電磁場由反射鏡後面的硅芯片來形成。實際上,反射鏡是硅芯片的最上面一層,液晶又直接覆在反射鏡上——這就是“硅基液晶”一名的由來。大多數面板的尺寸在四分之三英寸左右。爲了生成圖像,偏振光源對準面板。只要改變像素所在位置的電磁場,就可以改變每個像素的亮度。可以旋轉本地光的偏振方向,然後利用偏振濾光片擋住已被旋轉的那部分光。生成電磁場的硅芯片其工作原理其實酷似計算機的內存芯片,排列成衆多行列交錯的像素。每個像素有對應的內存位置。圖1顯示了LCoS面板的剖面圖。 

 

正如與其他所有顯示技術一樣,LCoS領域的每家廠商都有各自的專有實現方案,都給自己的技術取了特別的營銷用語,這在表1和表2中已有列明。所有生產商都特別提到: 自己使用採用無機配向膜的垂直配向向列型液晶(Vertically Aligned Nematic Liquid Crystal)。垂直配向提高了對比度,同時在驅動信號爲零時,讓屏幕的顏色黑得自然。無機配向膜消除了早期的有機配向膜所存在的老化問題,所以如今所有這些LCoS技術的使用壽命都非常長。

表2列出了每家生產商提供的採用更高級技術的1080 LCoS面板的規格說明。索尼的兩款產品中有一款是採用第一代面板的Qualia 004和006產品,另一款是在2005年8月宣佈的採用第二代面板的XBR產品。

主要技術參數

面板對比度(Panel Contrast Ratio)恐怕是表當中最重要的值,因爲高清電視屏幕的對比度總是小於面板的值。像素間距(Pixel Pitch)是指面板上像素的中心距離。而像素間隙(Inter-Pixel Gap)是指像素之間的非活動空間。填充因子(Fill Factor)有時叫作開口率(Aperture Ratio),這是指處於活動狀態的像素區域所佔的百分比,因爲該百分比接近100%,所以屏幕上像素間的間隙通常不會被注意到。DLP微顯示器的填充因子最多高出幾個百分點,但高溫多晶硅液晶投影儀面板的值通常小得多,在50%到70%之間,所以其像素結構往往感覺不到。

使用壽命(Lifetime)這個值包括許多因素,不過只能通過對實驗結果試測進行推斷,利用統計方法進行估計。所有提供的值都超過10萬小時,也就是說,每天24小時工作可以連續使用11年之久。LCoS使用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隨着時間的流逝,亮度或者對比度會逐漸減小,這就是所謂的老化現象。所有生產商都聲稱,信號電平是指面板電路板中用於控制LCoS設備的數據位這一數字。所用的數據位越多,灰度就越流暢,出現假輪廓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響應時間(Response Time)是行業標準,它明確規定了像素從黑色變成白色所需的時間(名爲上升時間或Ton)加上像素從白色變成黑色所需的時間(名爲下降時間或Toff)之和。響應時間這一指標表明瞭圖像的變化速度有多快,從一定程度上表明瞭運動圖像中出現運動拖尾(motion smear)的可能性。

一般來說,數值越小越好,不過運動拖尾涉及衆多因素。遺憾的是,有些生產廠商公佈的響應時間其實是指上升時間和下降時間的平均值而不是兩者之和。這樣一來,讓人覺得它要比實際速度快一倍。所以,在閱讀響應時間參數時要格外小心——確保你清楚生產廠商在採用什麼方法(譬如說,索尼的Qualia SXRD面板把總時間5毫秒作爲響應時間參數,而最新款的XBR SXRD面板卻把平均值2.5毫秒作爲響應時間,所以讓人覺得後者的速度是前者的兩倍,但實際上不是)。表2中列出了上升時間和下降時間,幫助澄清這個問題。

對LCoS及基於液晶的其他所有技術而言,控制每個像素的物理過程實際上是模擬過程。這是一個優點,因爲人的視覺涉及的也是模擬過程。這就消除了完全數字的顯示技術如DLP和等離子所存在的混色失真(dithering artifact)問題。不過,其實有可能爲面板設計出這樣的硅背板: 利用模擬電壓或者脈衝寬度調製(PWM)都可以工作。PWM其實是數字信號。最終結果就是,液晶仍是模擬響應,但可以用兩種全然不同的方法來實現,各有其優缺點(數字方法就好比普通的調光器如何使用電脈衝來控制模擬鎢絲燈泡)。

表1和表2中的設備控制這項列出了每個設備所採用的方法。數字背板的成品率通常比較高,因而生產起來比較容易(不過並非所有生產廠商都認同這種說法),另外相關的驅動電子器件也比較便宜。不過,目前利用數字控制實現流暢的灰色卻比較難(尤其是灰度的暗端部分),所以這就是爲什麼大多數機型都採用模擬背板。

光學器件和電子器件

除了面板外,LCoS高清電視還有另外諸多重要部件。投影光引擎(Projection Light Engine)包含從燈泡到投影透鏡的所有光學器件,它首先準備了用於照射微型LCoS面板的光束,然後以大約80∶1的線性因子對圖像進行放大,這相當於屏幕區域中的6400∶1(以典型的對角線長度爲60英寸的屏幕爲例)。投影光引擎採用的技術與LCoS面板本身同樣讓人歎爲觀止,而且對用戶在屏幕上看到的圖像和畫面質量而言同樣重要。它通常是任何投影高清電視裏面最昂貴的一個器件。

圖2 LCoS投影光引擎結構

圖2顯示了投影光引擎的圖片。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這種高清電視都使用三塊LCoS面板,紅、綠、藍每個基色通道各用一塊,然後一組棱鏡用來把三種基色重新組合成單一光束,顯示在投影透鏡的正前方。屏幕本身是光學系統中的另一個重要部件,它對圖像和畫面質量也起着極爲重要的影響,高質量的屏幕價格不菲。另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光學部件: 投影透鏡,它與吸收雜散光的屏幕之間形成非常暗的內部空間; 機殼背面的正面平面反射鏡,它負責把光線從投影透鏡傳送至屏幕。


圖3 LCOS硅芯片的兩種主要的電子器件組件是: 面板電路板(Panel Board),它負責LCoS面板的低層直接控制; 前端電路板(Front-End Board),它含有高清電視的所有輸入連接器。前端電路板可以把各種不同的輸入信號(複合視頻、S-視頻、合成視頻、RGB、DVI和HDMI)轉換成面板電路板所需要的數字格式。它還管理允許用戶進行調整及控制菜單。而面板電路板一般只有廠方才能使用的控件,包括控制LCoS面板所用的低層設備伽瑪表。

3)數字高清微顯彩電技術不斷提高
①LCD微顯彩電
  由於LCD背投是採用透射式液晶,開口率比較低,原來只有54%,今年我們到日本愛普生訪問,該企業已推出D5代液晶,開口率提高到70%,對比度提高了50%,亮度也有很大的提高;採用無機定向膜開發液晶(HTPS)的新技術,進一步提高了開口率,改進對比度,提高了黑色再現能力,使圖像更加精細,畫面更加清晰,更真實地重現自然圖像,愛普生將這項技術稱爲“水晶高清精細(Crystal Clear Fine)”技術。
  日本SONY公司最近推出物理分辨力爲1920×1080 50英寸3LCD數字高清微顯彩電,每臺售價僅人民幣17000元,在性價比上很 競爭力的。
②DLP微顯彩電
  美國TI公司爲改進單片DLP投影機的彩色還原性較差的問題,採用Brilliant Color(極致彩色)的新色彩處理技術,即採用R、G、B三基色和相應補色青、品紅、黃六段色輪,在色域和色飽和度上有一定的提高,可提高亮度20~40%;採用Darkchip技術即在微鏡下面增加黑色塗鍍層,減少光反射,減少像素間的間隙和支持機械裝置的孔徑,提高對比度和亮度;爲了滿足1080p高清晰度數字電視的要求並降低芯片成本,TI開發出了用類似以960×1080微鏡陣列來顯示1920×1080(即1080p)畫面,稱之爲“平滑畫面”技術,其核心是利用DLP微鏡單元-12,0和+12度的三個平衡角位,在一對對稱的像素位置上,通過脈衝寬度調製(PWM)產生一定灰度白或黑的像元,而剩餘的一個角位用作雙像素全黑的光閥關短狀態,從而取得單一微鏡雙像素顯示的功效。
③LCOS微顯彩電
  由於LCOS可以說是吸收LCD與DLP優點而研發出的成像器件,它是反射式液晶,開口率高,因此它具有分辨力高、像素面積佔有率高、光耗小、響應速度快、體積小、重量輕等優點,是1080p高清晰度數字電視最佳的顯示技術。近來封裝成品率有所提高,特別是光學引擎改進很快。三片機主要有IBM,Colorlinlc,3M,示創,Jdsu;單片有時序彩色和捲簾式以及美國永錫科技介於兩者之間的新彩色控制方法。示創,Jdsu三片光學引擎方案都表明是低成本方案,Jdsu認爲其光學引擎與3LCD結構相近,示創認爲其光學引擎方案是性價比較好的方案,參見表一、圖三、四、五。
        
         表一:主要LCOS光學引擎架構介紹       

①成像器件
  LCD、DLP、LCOS三種微顯示成像器件情況各有不相同:
A)LCD成像器件掌握在日本索尼、愛普生和南韓日進三個企業手中;
B)DMD成像器件,全世界只有美國TI公司生產;
C)LCOS成像器件,這是一種技術開放式的器件,尚未被某企業所壟斷。
②光源
  這是數字高清微顯彩電應對挑戰很重要的關鍵件,因爲超高壓汞燈延長壽命工作一時難以解決,加之國外生產超高壓汞燈的企業不給維修單位銷售燈泡,致使燈泡幾經轉手,價格高出2-3倍賣給消費者,這是不少消費者不願意購買數字高清微顯彩電電視的原因,也是有些人貶低數字高清微顯彩電的藉口。
  在光源問題上,我們採取以下措施:
  a)鼓勵國內超高壓汞燈生產企業提高質量。
  b)開發新的光源。
  c)加強微顯示背投電視燈泡的售後服務,保證消費者不因燈泡損壞而受到損失。
  d)加速燈泡標準制定工作。
③光學引擎
  國內研發和生產數字高清微顯彩電光學引擎的企業(包括外資企業)有三十家左右,除外資的獨資、合資、合作的企業外,大多沒有規模生產,爲了應對平板電視降價的挑戰,必須使國內研發和生產數字高清微顯彩電光學引擎產業化,從而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我們準備結合光學引擎制定標準的機會,選擇條件較好的企業,支持其加速產業化。
④背投屏幕
  國產背投屏幕和進口屏幕價格相差很大,國內研發和生產背投屏幕企業共有十家左右,但只有少數單位能提供背投電視屏幕,而背投屏幕本地化是降低數字高清微顯彩電成本重要措施之一,爲了應對挑戰,必須支持條件好的企業形成規模生產。

近來微型顯示器呼聲日高,所謂微型顯示,就是將顯示器件作的很小。但是,這個很小的顯示器件上又可以顯示密度很大,信息量極高的顯示內容。例如:在不足1平方英寸的面積上可以顯示1024*768的像素密度。這種微型顯示器通過光學系統可以放大成任意尺寸供人們觀看。可以放大成大屏幕的實象,也可以作成眼罩式的隨身看顯示系統,將顯示內容放大成虛象。總之,他將技術含量極高的顯示器件作的很小,再利用其他的光學系統將其處理成任意適合人們使用,觀看的產品形態,無疑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創舉。

可以作成微型顯示器的方式很多,目前有以下幾個主要方式:

1. 硅片上的液晶顯示(LCOS)

2. 有機電致發光(OLED)

3. 數字微鏡顯示器(DMD)等幾種。

其中,LCOS是最具潛力的一種微型顯示器。他分爲反射式和透過式兩種。本文將主要介紹反射式LCOS微型顯示器的結構,原理和應用。

一. LCOS微型顯示器的結構和原理

LCOS是liquid crester on siricon的縮寫。即硅片上的液晶之意。顧名思義,就是將液晶顯示作在硅片上。

從圖中可以看出,實際上他僅僅是一個將下玻璃基板換成了製作TFT和IC電路的單晶硅基片的液晶顯示器件。

爲什麼要採用這種結構呢?

我們知道,普通的TFT有源液晶顯示器件一般是在玻璃基板上生成一層非晶硅膜層,再製作TFT有源矩陣的。非晶硅的電子遷移率低,因此所製成的TFT器件的面積大。對於一個固定面積的像素來說,他佔用的面積比例就大,即,開口率就低,從而使通過像素的光就少。從圖中可見,一個 像素被TFT器件和邊緣佔去了不少,如果再加上前後偏光片和濾色片等各種因素,一般TFT的液晶顯示器件的透過率不過10%左右。這就不得不在應用時要配上較大功率的背光源。因此,大大削弱了液晶顯示器件微功耗的優勢。

後來,人們將非晶硅的TFT器件改爲多晶硅TFT器件。由於多晶硅的電子遷移率比非晶硅的電子遷移率高一個數量級,所以,可以將TFT器件的面積縮小很多,從而使開口率大大提高。但是,透光率的提高還是不夠,光的利用率還是不高。

人們開始想到了單晶硅,單晶硅的電子遷移率比多晶硅又高了一個數量級,因此,單晶硅的TFT器件面積可以作的更小,開口率可以做到95%以上。但是,單晶硅不能在玻璃上生成,於是人們乾脆將TFT器件直接作到單晶硅硅片上。單晶硅硅片是不透明的,所以,人們索性將液晶顯示器件作成反射式的顯示器件。反射式的器件沒有透過式器件的光吸收,所以光的利用率更高。人們爲了進一步提高光的利用率,又在TFT矩陣像素的表面蒸鍍了一層反射鏡面,使光的利用率達到最大。既然基板是單晶硅材料,最好也不要浪費,不如將液晶顯示器件的行列驅動器,控制器等外圍電路都作到硅片上不是更好嗎。於是,就誕生了這種將大規模集成電路和液晶顯示器件合成一體的混血兒。大概和生物界的雜交優勢一樣,這種科技界的雜交也具有強大的優勢。

二.LCOS微型顯示器的優勢

1、由於它是將顯示器件和大規模集成電路製作成一體的顯示器件,因而使顯示器件本身具有了某種智能功能,我們可稱之爲智能型顯示器件。

液晶顯示器件被稱爲是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孿生兄弟。液晶顯示器件的輕、薄、小、微(功耗)的特點使顯示器件的信息顯示實現了個人化,而個人化的結果爲大規模集成電路提供了廣大的市場。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個人計算器的興起,液晶顯示器件與大規模集成電路相互促進、飛速發展,逐步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產業。九十年代,液晶顯示器件又和大規模集成電路合作,實現了手提電腦的飛躍。

液晶顯示器件與大規模集成電路這一對雙胞胎誰也不能離開對方哪怕一瞬間。液晶顯示器件離開了大規模集成電路,他的輕、薄、小、微(功耗)的特點就變得毫無意義,而大規模集成電路如果不能將其大量、豐富、及時處理的信息用液晶顯示,及時、方便、準確的展現給人類視覺,也將大大埋沒了它的本領。他們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出他們的本領。但遺憾的是,他們終是兩個不同的產品。

現在好了,他們終於結合成一個產品了,大規模集成電路使液晶顯示器件有了智能,液晶顯示器件使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智能更直接的與人們的視覺聯繫在一起。

2、產品可以作得更小、更精。

一般的LCD在製造過程中需在玻璃基板上進行光刻,製造像素。一般,將像素做到0.28mm已屬不易,因爲在每個象素上還要製作上一個有源器件。但是LCOS的像素是製作在單晶硅片上的,硅片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工藝進行加工,可將像素作到4µm以下。因此,在一個僅零點兒英寸的硅片上可以生產1024×768,甚至1920×1240像素密度的產品。

可以想像,其產品顯示的信息量密度加大了,而面積減小了。其材料費,成本自然就會大幅度降低。目前試產的LCOS屏成本僅50美元。

不用擔心器件太小顯示內容看不見,只要通過一定的光學系統放大,自然可以得到任意尺寸的顯示面積.

3、解決了一般TFT-LCD像素開口率不高的難題,提高了光的利用率.

像素開口率是指顯示像素上有效顯示面積所佔的比例。一般TFT-LCD,要在每個像素面積上劃出一個區域製作上場效應三級管和電容,由於一般的TFT-LCD是在玻璃基板非晶硅膜層上製作的,非晶硅或多晶硅層上製作場效應管時,由於非晶硅、多晶硅的電子遷移率低,因此,場效應管等有源器件所佔面積較大,而LCOS的硅片是單晶硅,其電子遷移率遠比非晶硅、多晶硅高得多,所以其面積可以作得很小,因而其開口率可以作得很高,達96%以上。

我們知道液晶顯示器件是被動型顯示器件,*調製外界光實現顯示,普通的LCD在前後各有一片偏光膜,LCD就是*調製偏振光的開關、通斷完成顯示的。偏光片是*光吸收產生偏光的,所以作成的液晶顯示器件透過率很低,一般TFT-LCD的透過率僅百分之幾,因此,爲了顯示清晰,液晶顯示器件背後要裝置一個較強的背光源。這個背光源,很費電,從而將液晶顯示微功耗的特點全抹殺了。

LCOS的背基板是單晶硅基片,因此,LCOS大都作成反射式形式。硅片像素上又鍍有光學反光鏡,可以將光全部反射出來,因而大部分入射光都能夠被利用。

以普通TFT-LCD製作的透過式投影電視和用LCOS-LCD作成的的反射式投影電視對比,用LCOS製作的投影電視只用1/5功耗的光源即可得到比普通透過式TFT-LCOS投影電視亮幾倍的效果。一個400瓦光源的LCOS反射背透74″高清晰電視的亮度可以高過CRT的亮度。這是目前其他任何投影電視無法達到的水平。

4.實現顯示的方式多樣化

由於LCOS屏幕尺寸很小,所以在實現顯示時必須用放大光學系統。常用的方式有:

(1) 投影放大方式:可以用正投影顯示方式,也可以用背投影顯示方式。

(2) 直觀放大方式: 一般多用 手持式。

(3) 虛像放大方式: 有單目式和雙目式兩種,又分爲割取外影式和疊加外景式

一般用作電視時均採用投影放大方式。可以作成54″—100″的高清晰電視而成本不超過萬元,重量不超過10公斤。當然也可作成背投式電腦顯示器。

通過一個光學放大系統可以將圖像投放在一個適當大的屏幕上作爲移動通訊,可視電話上,也可按虛象放大式作成眼罩式(雙目、單目)的隨身看顯示系統,使顯示圖像在人的眼前形成一個放大的虛像。

5.彩色化方便

通常液晶顯示器彩色化是用微彩色膜方式,即,將三個子像素作成紅,綠,蘭三原色子象素,合成一個全色像素。這是一種空間混色法,佔用了大量的像素空間,降低了分辨率。而LCOS則不是,它本身是黑白的,採用紅,綠,蘭三色光循環照射,通過時間混色達到彩色顯示的目的。由於LCOS響應速度可達微秒級,因此,這種方法完全可行,而且大大減少了器件成本,提高了顯示分辨率。

6. 外引線少,連接簡單、整機安裝方便

普通液晶顯示器件有大量密集的外引線,例如一個1024*768的點陣液晶顯示器件要有2592條外引線,給裝配帶來很多不便,而LCOS由於是將液晶作在單晶硅基片上,液晶顯示器件的行,列引出線均通過半導體工藝在硅片內部與集成電路相連,因此,留在外面的只有幾條數據控制線、時序線、電源線等。可以用通用連接端口與前級電路連接,非常方便。圖四是LCOS系統框圖。

7、投資少,便於規模投產

一個TFT-LCD生產線,由於要在玻璃上生成非晶硅或多晶硅,還要作微彩色膜等特殊、獨特的工藝,因此投資很大,一般要幾億~十幾億美元,建廠週期長、回收慢,而LCOS的產品結構決定了它不需要單獨對全程生產線進行投資,它可以分別投資在半導體廠和液晶廠,其中半導體廠的工藝要求在也較低。而液晶廠只需投資定向、封盒、灌注、模塊幾部分工序即可。生產時可以由半導體集成電路廠和液晶廠分別生產即可。因此投資水平大大降低。

由於半導體工藝流程速度快,產量大,液晶封盒,灌注工序少,因而生產量大,效率高。可以想象,再加上LCOS所使用的材料很少,其相對成本自然要低得多

三、LCOS有哪些應用領域

幾乎任何需要顯示的地方LCOS全可以勝任,很多顯示方式不能滿足需要的地方,LCOS也可以勝任。

1、 電視領域

電視是二十世紀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幾十年來電視已由黑白到彩色、從小屏幕到大屏幕、從低清晰度到高清晰度、從模擬電視到數字電視。人們對電視的期望越來越高,人們希望新的電視最好是:

1)高清晰度,像照片一樣清晰漂亮;

2)平面,大屏幕,像看電影一樣的感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