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与问题——一个老现象

今天,和一个在成都的人谈了一个项目的情况,对方一直坚持他们对需求很清楚,我对他说,你们清楚的不是需求,你们清楚的只是问题或者说目标。

过程是这样的:

对方提到:

目前的粮库经常生虫,每过不知道多长时间就会有两到三种虫子出现,他的同学在用大量的人工进行抽查,用东西把粮仓里面的粮食取出来,进行筛查,速度慢,成本很高,希望能找到一个好一些的方式来操作。

又提到:

他们联系过深职院的一位老师,说到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来进行探测,应该可行,他们也布置了不少设备,但是一直没有很好的效果(估计应该是没有什么效果)。

再问其他的,多少人工,多少投入,多长时间出现等等信息,他就说不上来了,还一直说,他们很清楚需求,目前就是解决的问题。

我回复说,这样的情况,我必须先到现场去做调研,确定具体的需求(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对方明显很激动,立刻重复说,他们很清楚需求是什么,我回应道,你们清楚的不是需求,是问题。对方仍然坚持他很清楚需求),然后才能思考解决办法。

对方就说,那你安排人过来调研吧。

我回答说,这种研究型项目,谁也不敢保证就一定能解决,但是,前期的调研,没有费用我们是不可能出人过去做的。

对方就说,那你定个价格,前期多少钱,必须提出解决方案,并投入解决。

我再次强调回答说,这种研究型项目,谁也不敢保证就一定能解决。

对方又说,他们对需求很清楚,不需要调研,解决就是了,……(后面的我就记不住了)

随后我只好回答说,那就这样吧,这个项目我们没有办法承接。随后挂断了电话,微信上回复了一句话,你们清楚的是目标,不是需求。

对方回复:谢谢。

说到这里,需要明确一些内容,什么是需求,什么是问题。

用户往往只能提出问题,而不能提出需求。

需求是技术人员需要实现的东西,问题往往可能需要拆解成多个需求,也可能多个问题组合成不同的几个需求,这都需要现场调研分析才能做决定。

最可怕的是对方的联系人对技术半懂不懂,动辄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需求信息,其实只是了解了一些问题而已,他们没有能力把问题进行拆解,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却定义这些问题就是需求,于是造成承接方技术人员的无奈或者不得不照着做,最后使得项目彻底失败。

简单地以我们的有角动物智能放牧机器人产品为例:

牧民的牦牛去邻居家吃草引起的争议,这是问题。

目前国际上和国内通用的解决方案是:架设铁丝网拦截,让牛过不去。

但是牧场是很大的,牛需要迁徙,总有拦截不到的地方,这时候,还是会有这种争议发生,比如说,中国大陆自从1995年(这个时间是一位四川省招商局的老哥说的,未经考证,但时间应该差不多)开始建设铁丝网,到现在平均每八年投入300多亿人民币,可是2018年7月15号左右,拉萨市当雄县有两个村子的牧民却仍然干了一架,因为下游村子的牛到了一个河湾地区吃草,上游村子认为河湾是他们的牧场范围,据当地政府官员说,伤了十几个人在医院。

这个问题拆解出来的需求应该是,牛吃草,吃草的范围如何限制,如果不能限制是否可以进行吃草数量的计量,以解决争议问题。

目前经过20多年的铁丝网建设实践证明,确实无法完全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来实现对牛吃草范围的限制。

于是需求就是:能不能记录牛吃草的数量,能不能知道牛的实时位置,能不能设置禁牧区和轮牧区,能不能设置各家牧场的边界范围这样几个可以实现的需求。

于是我经过两年的实地调研后,提供的解决方案是:

咀嚼传感器记录牛吃草范围,耳旁的发生装置解决牛驱赶的问题,通过卫星定位获取牛的位置信息,通过电子地图绘制标定禁牧区轮牧区和各家牧场范围。

四个功能同时使用最好,不能同时使用也至少使用前两者的任何一个加上后面两个功能。

这样就彻底解决了牛跨界吃草的问题,同时对政府设定的禁牧区和轮牧区也能很好的实现其功能目标,而不需要政府派人去长时间的看护和监管。

区分清楚问题和功能是一个老问题,唉,这话真的很拗口。但是,确实是很多人搞不清楚的内容。

当然有人可以说,这还是问题,确实,汉语里关于问题和需求很难描述很清楚,这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较真,那就是说,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是否可以拆解成多个可以解决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到这里,各方应该都可以满意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