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知識點

系統建模

系統建模素材:

研究軟件體系結構的首演問題是如何表示軟件體系結構,即如何對軟件體系結構建模。根據建模的側重點不同可以將,軟件體系結構的模型分爲:結構模型、框架模型、動態模型、過程模型和功能模型。最常見的是結構模型和動態模型。

  1. 結構模型。這是最直觀、最普遍的建模方法。這種方法以體系結構的構件、連接件(Connector)和其他概念來刻畫結構,併力圖通過結構來反映系統的重要語義內容,包括系統的配置、約束、隱含假設條件風格、性質。研究結構模型的核心是體系結構描述語言。
  2. 框架模型。框架模型與結構模型類似,但它不側重描述結構的細節而更側重整體的結構。框架模型主要以一些特殊的問題爲目標建立只針對和適應該問題的結構
  3. 動態模型。動態模型是對結構或框架模型的補充,研究系統的“大顆粒”的行爲性質。例如,描述系統的重新配置或演化。動態可以指系統總體結構的配置、或建立或拆通信通道或計算的過程。這類系統是激勵型的。
  4. 過程模型。過程模型研究構造系統的步驟和過程,因而結構是遵循某些過程腳本的結果。
  5. 功能模型。功能模型認爲體系結構是由一組功能構建按層次組成,下層向上層提供服務。他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框架模型。

 “4+1視圖模型”

軟件系統結構的五種模型各有所長,將五種模型有機統一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模型來刻畫軟件體系結構更合適。“4+1”

邏輯視圖(Logic view)主要支持系統功能需求,即系統提供一些列功能的抽象,這些抽象問題主要來自問題域。這種分解不但可以用來進行功能分析,而且可以用作表示在整個系統的各個不同部分的通用機制和設計元素。在面向對象技術中,通過抽象、封裝和繼承,可以用對象模型來代表邏輯視圖,用類圖來描述邏輯視圖。

類圖用於表示類的存在以及類與類之間的相互關係,適從系統結構的角度來描述正在開發的系統。一個類的存在不是孤立的,類與類之間以不同方式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某些系統功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