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运行与维护

总述:遗留系统是实际工作当中可以普遍遇到的情况,并且每一家企业的处理情况都不大太一样。新手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建新系统,但是超过95%以上的情况是必须在遗留系统上继续做开发和维护。这里系统运行和维护也是科普一样的存在,但是略微好一些,存在一些指导作用。

 

1、遗留系统的处理策略

答:遗留系统是这任何基本上不能进行修改和演化以满足新变化业务需求的信息系统。遗留系统的演化方式有多种,可以采取继续维护、某种形式的重构和替代策略,或者联合使用几种策略。遗留系统的评价是遗留系统演化的起点,评价方法包括度量系统技术水准、商业价值和阈值关联的企业特征,评价结果是选择处理策略的基础。

遗留系统评价是为了获得对遗留系统足够深度的理解,从技术、业务、企业角度对系统理解,为系统处理策略提供基础。评价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下问题:1、对企业来说遗留系统的重要性如何;2、企业目标是什么;3、演化需求是什么;4、期望的系统生命周期是多长;5、系统使用期限是多久;6、系统的技术状态如何;7、企业是否愿意改变;8、企业是否有能力承受演化。

业务价值评价的目标是判断遗留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业务价值评价要从概要和详细两个级别上进行,详细部分的评价最好由专业的业务分析师完成。系统的外部技术环境是指硬件、支撑软件、企业IT基础设施的统一体。硬件评价也要采用概要和详细两个级别,概要评价把遗留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硬件质量估算;详细评价包括识别系统中每一个部件并作出评价。支撑软件的评价是指对软件环境多部分进行评价,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还要考虑软件对硬件环境的依赖性问题。企业基础设施评价对遗留系统的演化起到关键作用,需要获得系统使用者、开发者、培训过程等信息。应用软件评价分为系统级和部件级,系统级将系统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评价,部件级评价系统的每个子系统,评估每个子系统的特征。评价活动将以上评估结果汇总加权获得评估结果。

对低水平、低价值的遗留系统,演化策略为淘汰。对低水平、高价值的遗留系统,演化策略是继承。对高水平、高价值的遗留系统,演化策略是改造。对高水平、低价值的遗留系统,演化策略是集成。

 

2、系统转换和交接

答:系统转换是运用某种方式,由现有系统工作方式向新系统工作方式的转换过程,也是系统设备、数据、人员等的转换过程。系统转换的策略有三种,分别是直接转换策略、并行转换策略、分段转换策略。直接转换策略是原系统停止后新系统立即投入运行,中间没有过渡阶段。直接转换策略是代价、风险很大的。并行转换策略是新系统和现有系统并行工作一段时间,经过试运行之后,再用新系统替换现有系统。并行系统的人员成本和费用较高,但是风险较低,是当前最常用的一种转换方式。分段转换策略也称为逐步转换策略,是前两种转换方式的结合,一般较大的系统采用这种分段方式。分段转换策略通常采用按功能分阶段逐步转换、按部门分阶段逐步转换、按机器设备分阶段逐步转换三种方式进行。分段转换策略麻烦在于转换过程中需要做好转换计划,并且在转换过程中需求发生变化不容易调整。

系统转换过程中数据转换和迁移是主要工作之一。数据迁移的主要方法大致有系统切换前通过工具迁移、系统切换前采用手工录入、系统切换后通过新系统生成。数据迁移实施需要经历数据迁移前的准备、数据转换、数据迁移后的校验三个阶段。数据迁移前需要做好:1、待迁移数据源的详细说明;2、建立新旧系统数据库的数据字典;3、新旧系统代码数据的差异分析;4、建立新旧系统数据库表的映射关系,对无法映射字段的处理方法;5、开发或购买、部署ETL工具;6、编写数据转换的测试计划和校验程序;7、编写数据转换的应急措施。数据转换过程大致分为抽取、’转换、装载三个过程,使用ETL工具作为重要的基础支持工具。数据迁移后校验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对迁移后的数据进行质量分析,第二种是新旧系统查询数据对比检查。

 

3、系统的扩展和集成

答:系统的扩展性是将新的功能添加到系统中的能力。系统可扩展性分为动态可扩展性和静态可扩展性,动态可扩展性是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添加新功能而不影响系统其他部分的能力,静态可扩展性是添加新能力开始到结束之前系统必须停止运行。

系统扩展重点在于设计阶段,需要仔细研究扩展点附件的软件环境。系统集成的重点在分析阶段,需要仔细分析业务,特别是业务关联点。系统扩展和系统集成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回归测试。

 

4、系统运行管理

答:系统运行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运行管理、系统运行情况记录、对系统运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等。

在系统运行管理中,完整的成本管理模式应包括预算、IT服务计费、偏差分析。预算是企业按照一定的业务量水平及质量水平,估算各项成本并进行预算,以预算成本为控制经济活动的依据,衡量其合理性。预算的编制方法主要有增量预算和零基准预算,预算方法依赖于企业的财务政策。增量预算是以上一年的预算为基础,速度较快但不准确。零基础预算是从0开始评估每项活动的预算,比较准确但是速度比较慢。编制预算的基础包括预算项目的成本预测和IT服务工作量的预测。IT服务计费是指向接受IT部门服务的业务部分收取费用,进行成本效益核算过程。偏差分析是比较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确定具体偏差数量,分解偏差量到不同的偏差项目,在此基础上调查发生偏差的具体原因,并提出分析报告。

系统用户管理是管理用户用户的身份和权限,使用户在权限范围内对系统进行操作,防止非授权访问。用户管理的功能包括用户账号管理、权限管理、企业外部用户管理、用户安全审计。 信息系统中用户身份认证方式主要有:用户/密码方式、IC卡认证、动态密码、USB Key认证。用户安全审计主要功能是收集、保护、分析用户安全审计数据,形成用户安全审计报告。

网络资源管理是通过某种方式对网络资源进行调整,使2网络能正常、高效运行。网络管理主要包括性能管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计费管理、安全管理五项功能。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定位是管理网络资源数据和支持网络资源的设计与分配。

软件资源管理是企业整个环境中运行的软件和文档。软件分发管理是支持工具可以自动完成软件部署的全过程,包括软件打包、分发、安装、配置等,甚至在特定环境下可以根据不同时间的触发实现软件部署的回滚操作。

 

5、系统故障管理

答:故障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快地恢复系统运行,尽量减少故障对业务运营的不利影响,确保服务质量和可用性。故障管理包括故障监视、故障调查、故障支持、恢复处理、故障终止五项基本活动。

故障监视是故障管理的基础活动,因为系统故障可以分为很多类型,根据故障类型设置监视的强弱。系统监视的重点是操作的执行、系统硬件、软件,对系统硬件设备的监视主要采用管理监控工作,这些工具通常具有自动检测、跟踪、报警功能;对软件的监视主要针对应用性能、软件缺陷、变更需求,可以采用工具和人员进行监视;对人员的操作进行监视,主要是跟踪和记录其操作过程,及早发现不规范的操作过程并进行改进。

故障调查是收集故障信息、确定故障位置、调查故障原因的过程。硬件设备故障的恢复一般采用冗余结构,主机故障采用系统备份恢复,其他部分的硬件故障要采用替换或改变等方式处理;数据库的故障主要分为事务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根据故障的类型不同进行不同的恢复处理;应用软件的故障恢复一般采用软件调试和系统修复进行处理。

 

6、软件维护

答:系统维护包括软件维护、数据维护、代码维护、设备维护、机构和人员变动等。软件维护软件在交付使用后,直至软件被淘汰的整个时期内,为了改正错误和满足新的需求而修改软件的活动。软件维护活动是局域软件可维护的前提下进行的。

软件可维护性包括易分析性、易改变性、稳定性、易测试性、维护性的依从性五个子特性。软件可维护性度量在软件外部可以用处理一个有错误的软件需要花费的平减时间来度量,具体指标是1/(1+平均修复花费时间);在软件内部可以用软件复杂性相关的因素进行度量,这些因素有环路数、软件规模、其他因素等。软件维护分为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软件维护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业务因素、理解的局限性、对待维护的优先级问题、维护人员的积极性、测试的困难。提高软件可维护性除了在维护方面努力之外,还可以采用软件工程方法、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可维护性来解决。

维护的工作量除了受软件本身的质量影响之外,还受到维护工作的规范性、维护系统的类型、系统的架构、硬件因素影响。软件维护需要参照一定的流程来处理,这种流程必须提供紧急维护的处理流程,无论是什么情况的软件维护都要做好维护记录并进行维护评价。

 

7、系统监理和系统评价

答:系统监理是商业活动中平衡信息系统承建方和系统买方之间巨大的技术实力差距做出的折中处理。信息系统监理的主要内容是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变更控制、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沟通协调。根据监理内容和程度不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分为咨询式监理、里程碑式监理、全程式监理。

系统评价是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对系统技术性能和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是对信息系统工程审计工作的延伸。系统评价一般包括如下步骤:1、确定评价对象,下达评价通知书,组织成立评价工作组和专家咨询组;2、拟定评价工作方案,收集基础资料;3、评价工作组实施评价,征求专家意见和反馈给企业,撰写评价报告;4、评价工作组将评价报告送专家咨询组符合,向委托人送达评价宝盖和选择公布评价结果,建立评价项目档案。系统评价的指标分为系统性能评价、系统效益评价、系统建设评价。系统改进建议是系统评价的最后环节,是系统评价的最终结果,也是系统成败的标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