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誠信:人生守則的試金石

有這樣的一個寓言,一個年輕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出發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湧,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梢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渡難關。”看年輕人哪一個都不捨得丟,梢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了水裏。

這個寓言深深地隱喻了青年人的誠信危機,對於身處象牙塔的我們來說,誠信更多的體現在學術方面,學術誠信,已成爲考量我們人生守則的試金石。近年來,吳徵“克萊登大學懸案”,北大博導王銘銘“爲名所累”,鄒承魯院士從質疑“基因皇后”到“核酸風波”到“克隆生命器官”中的“說不”,秦伯益院士“不能永葆青春,必須保持清白”等等,都深刻的反映了高校這一純潔聖地的不和之音。在這種背景下的有一些學生、學人,他們不再以虔誠的心態對待學術,而是以浮躁之心岌岌於功名。於是學術造假之風日益盛行,泡沫文章充斥知識之殿堂,烏煙瘴氣瀰漫於學術界,而昔日純正端樸之學風,乃被玷污;自由獨立之思想,幾被窒息。學術誠信,危機四伏。

學術誠信的危機,實際上是道德知識與價值的背離,道德認識與信念的背離,道德知與行的背離,歸結起來實際上是個人的人生信念問題。“誠、信”二字所隱含的理性價值,足以在人們心裏構築起一片淨土以對抗現實中隨處可見的可恥與卑鄙的虛僞,有如佛教徒式虔誠的希望到達彼岸。也許源於長期以來“教”與“育”的脫離,源於市場經濟大潮的猛烈衝擊,使得誠信不再成爲人生應該堅守的準則,學術誠信也就不再成爲象牙塔裏的“自然法”,不再成爲一種共同默認和堅守的契約。

學術誠信問題,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人品修養問題,是做人的根本準則問題。《春秋》中曾說:“人之所以爲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爲人?言之所以爲言者,信也。言而無信,何以爲言?”可見先賢們早就告訴我們,誠信對做人與爲學的要義。就做人而言就是內誠於心,外化於人,言必信,行必果;不能言而無信,更不能欺言獲信。於爲學而言就是遵從學術道德規範,堅持嚴謹求實的學風,不抄襲剽竊,不欺世盜名,更不捏造事實,自吹自擂。

作爲一個學生、學人,以學術爲業,本是光榮的事業,而爲學之艱辛,更增加了學術的價值。皓首窮經,篳路藍縷足以讓我們後輩學子體驗爲學之艱辛。學富五車,著作等身足以令我們後輩學子嚮往爲學之幸福。所以,我們敬重那些用自己的思想來叩擊真理大門、撞擊人類心靈的人,縱使他們可能沒有找到正確道路,畢竟他們獨立思考過,流的是自己辛勤的汗水。我們厭惡那些沽名釣譽和見利忘義的人,盜用別人的火種來點燃自己的黯淡的火炬,雖也光耀無比,卻只是照亮了自己丑惡的嘴臉。

學術誠信的危機帶給社會的危害是難以估量。就大學而言,本應是一個培養具有獨立自主思想的人才的地方,然而學風的墮落,誠信的喪失,“剽竊”替代了“研究”,學術將喪失獨立性和創造力,學術質量降低,學術不再成爲學子、學人的共同追求,我們的“大學精神”將無跡可尋了。就學術本身而言,處於市場經濟的大潮衝擊下,喪失了學術的誠信,學術長堤將不再結實穩固,將不得不面臨着衝跨的危機。

要鞏固這堤壩,使之堅不可摧,有賴於我們當今的學子。我們置身於學術之最高殿堂,能否誠信爲學,淡泊名利,不弄虛作假,至爲關鍵。

無疑,擺在我們面前有許多誘惑:榮譽、金錢、權力,它們都在甜蜜地向你招手。但你要靠實力來獲取。弄虛作假而得來的東西如同孩子嘴邊吹出的彩色泡沫,也許有瞬間虛幻之美,卻轉眼破滅消失。以自己的真才實學去爭取榮譽,既是一種樂趣,更是一種美德,一份責任。爲學是一項嚴肅的活動,來不得半點隨意,它要求爲學的人誠信、務實。有人說:“學問可以高低並存,學風卻不能正邪公處。”這是很懇切的。雖然學風不等於學術,但無優良之學風而有優良之學術,是絕對沒有的。 面對學術的誠信危機,召喚誠信的到來,迴歸學術的淨土,已成爲我們學子的當務之急。

 

 

信用故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