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語言(英語)爲什麼這麼難?

        我們這些80、90後學英語少說也有十多年了,有些是要攻堅好幾次四級的英語渣渣,更多的是不能開口的啞巴英語,或許在求學路上我們一直會問“我的英語怎麼學得這麼差呀”,如今有出國的可能,就會想“要不要臨陣磨刀,還是直接手腳並用式英語對話?”對蒼天長嘆一聲“爲什麼這麼難吶?”

        我們可以從我們熟悉的語言說起,魯迅先生掀起了白話文的開端,在這之前都是文言文,讀書時期語文課的文言文折磨不亞於英語,只是我們被要求用文言文寫文章,否則可能多一些“怨聲載道”,文言文的題型跟英語閱讀理解很類似了,根據一篇文章/段落來回答相關的問題,要點就是看懂大意、找到關鍵詞,不管是文言文中精煉的文字,還是閱讀理解中幾口氣才能讀完的各種從句組成的一句,找到主謂賓/主謂就謝天謝地了。

      說到這裏,可能get到一點了,我們把語言當作一門學問在學,有多少種從句?多少種時態?哪些固定搭配?什麼詞可以互換?看到這些就已經暈暈乎乎,更別提爲了應付考試而消耗腦力,讓人內心中生出一種抗拒,是否還有人記得曾經的感受?

        或許我們應該把學一門語言分成兩部分來說,僅僅說還是說寫,就像沒讀過書的也會說中文,就是一個表達自己的工具,但是讀書不僅僅是口頭表達,還能更深入的學到知識、看書,可以說我們在學習之初就讓這個方向偏了,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揹着李梅和韓梅梅的對話,多年後可能打招呼都不能流暢地應對,想想我們小時候說話,第一次喊出“媽媽/爸爸”,跟外國小孩喊出“mommy/daddy”是一樣的。

        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小孩小的時候就跟着外教對話、溝通,讀書時在學語法、定狀補這些時並沒有表現出顯現出學得很好,但是交流、溝通那都是溜溜的。

        我們可能提出另一個問題,我們沒有那樣的語言環境,是的,大家都說普通話,跟誰去說英文,久而久之怎麼着也忘得差不多了,且不說英文,單單是方言,我們一旦離開方言所在地一段時間再回去後,方言是生疏了的,最明顯的可能就是說起來都沒那麼流暢,也會突然卡在一個不知道怎麼發音的詞上面,但這是學成的後話了。

        我們想想大學畢業後,或者高中畢業後,我們也幾乎都是啞巴英文,環境可不太願意被這個鍋,那除了把語言當學問來學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

        應該是有的,就像中文學得再溜的外國人都會被繞暈的句子,譬如“我想過過過兒過過的日子”,他們只會說我們的語言,卻不知道我們的一些表達思維,同樣我們也不懂他們的,我們可能說“他開車一流”,英文更傾向於表達爲“He’s an excellent driver”,而不是“He drives very well”,第二種表達方式太侷限,使用起來也不如第一種靈活便利。

        從這個角度來說,環境也是有些原因的,在英語環境中浸淫,會被潛移默化,但是我們不可能爲了學一種語言專門跑到當地去,能做到的人太少太少,我們只能通過理解他們的表達思維、像學說話一樣從基礎學起,道路長且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